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资源环境

让绿色创造红利

2017-04-03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风景秀美的黎芝峡

     从贵州铜仁麻阳河谷底,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向上攀升,在近乎70度的光秃秃的陡崖上,连续绕过超过90度的弯道,刚铺设不久的水泥路,还没有来得及建设任何护栏,车身仿佛悬于空中,我们死死抓住车把,心揪了起来……
  十几分钟后,终于来到半山腰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全村360户人家,散落在上下落差达830米的山坡间,耕地坡度超过60度,村里近1/3是贫困户。“高毛组34户,只有1.5亩水田,各家轮流耕种,轮一圈34年。”村民田应河说,“山下麻阳河住着全世界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好山好水好贫穷。”
  窥一斑而知全豹。铜仁市10个县区全部处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山地丘陵占了96%以上,“九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8亩,铜仁只有0.66亩。长期以来,农民难以依靠发展农业生产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铜仁市扶贫办主任王飚说。
  机遇和挑战并存。“山水生态资源就是铜仁最大的战略资源,山水生态优势就是铜仁最大的发展优势。”随着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新发展理念的践行,铜仁上下开始意识到良好的生态是铜仁引以为傲的“家底”,也是最具后发优势的一块“长板”。
  “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造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市委书记陈昌旭说,铜仁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绿色”能创造“红利”,良好生态和脱贫富民可以双赢。
  念好山字经
  “人口压力小了,人和这山山水水也就能和谐相处了”
  “腰里别着一口刀,日起斗子上高毛,转过坳口到龙湾,日落万丈下凉桥。”斗子、高毛、龙湾、凉桥等都是一口刀的村民组,这句打油诗是说走了一天还在村里打转转。64岁的朱启志念这首打油诗的时候没停下手里的活计,挖一斤玄参4毛钱,他一天能赚百八十块钱。“苞谷去年不种了,4亩坡地流转给合作社种玄参和丹参,工钱赚了3000多。”
  山,还是那座山。曾经因山而贫的一口刀换了个路子吃山——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山顶退耕还林保水土,山腰栽经果林、种中药材抓票子。“单玄参、丹参两项便有400多亩,去年实现利润近30万元。”村支书朱永学说。
  为了就业和增收,一口刀113户群众主动搬离大山,到碧江、万山、大龙等铜仁市主城区和工业园区安家落户。田应河一家就是搬迁户,“进厂一月赶得上种地一年,一口刀人多地少向山要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搬出来就跳出了这个怪圈。”
  去年,铜仁搬迁6.3万余人,接下来4年时间,还将搬迁约15万人口,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除了脱贫增收,易地扶贫搬迁的另一个用意在于生态减载。“群众搬迁后,土地权属不变,不适宜耕种的直接退耕,适合耕种的流转进合作社发展山地特色产业。人口压力小了,人和这山山水水也就能和谐相处了。”沿河县委副书记陈代才说。
  沿河县沙子镇十二盘村以往是远近闻名的石漠化严重的穷村。“靠山、养山、治山、吃山”,村民们向石漠化宣战。如今,村民们种下空心李等经果林逾千亩,人均年收入达到8400元,同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1%,十二盘村成了游客爱来的森林公园。
  “十二五”期末,铜仁全市森林面积达15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92%,居全省第二位。与此同时,铜仁近5年贫困人口从102.46万降至58.32万,贫困发生率由38.75%下降到15.54%。
  去年,铜仁市制定了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市林业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十三五’期间,铜仁将深入实施绿色铜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快林业生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65%。”陈昌旭表示。
  做好水文章
  发展饮用水产业,吹响兴修水利“决战水困”冲锋号
  “选择铜仁,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优良生态环境、优质高山泉水,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铜仁农夫山泉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农夫山泉2014年落户铜仁,目前已建成年产33万吨饮用天然水和7万吨饮料的生产基地。
  梵净山东向,山泉汇成锦江,通江达海;西麓,滚滚乌江,拂腰而过。铜仁境内共有河流229条,年可开发利用淡水资源总量达132.21亿立方米,山泉等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达31亿立方米。  
  让青山“披金”,让绿水“淌银”。以农夫山泉为代表的水产业方兴未艾,目前铜仁在建、拟建水产业项目有6个,总投资近29亿元。“目标是通过5至8年左右的努力,将健康水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培育不少于5户、产值5亿至10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铜仁市市长陈晏说。
  走进德江县煎茶镇新场村,卡坝组200万棒食用菌基地引人注目,菌棒整齐有序排列在两山间的大坝上,蔚为大观。“300多亩的菌棒洒水全是半自动的,106个喷桩由39个闸阀控制,闸阀一打开就自动喷洒,效率提高了许多。”村支书郎启成表示。
  以前的卡坝组,常遭遇生产、生活用水两难。“组里零星散布七八个水源点,出水时间不长,一年仅能收一季谷子。”郎启成表示,2015年,县水务局在卡坝投入160多万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解决了两个组700余人的生活及生产用水问题。
  活水来,产业兴。合作社自去年7月投产以来,带动村里80多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全部覆盖了全村49户精准脱贫户和54户土地流转户。
  铜仁有千条河,也有万重山,山高谷深,水低田高,多年走不出“望水兴叹”的困境。近年来,铜仁市吹响“决战水困”冲锋号,大力兴修水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推进“小康水”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十二五”期间,铜仁完成各类水利总投资82亿元,解决农村153.4万人和农村学校师生39.8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至218.45万亩。
  打好生态牌
  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都增长四成以上
  初春,翠染群山。走进思南县张家寨现代生态茶示范园区,3万多亩茶园在微风中绿波荡漾,登高望远,令人心旷神怡。
  “以前这里土地撂荒严重,多是乱石地、荒山坡。”园区内的晨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明礼说。张家寨之变始于2008年,退伍老兵王明礼带领战友和村民除杂草、辟荒山、挖沟渠,把1000多亩荒山石岭变成了叠翠茶园。
  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好,就能转变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现钱”。目前,张家寨茶叶园区有茶园3万多亩,除了茶叶种植和加工,园区还按照“产业园区景区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农旅一体化景区。“在茶园的带动下,周围6个贫困村纷纷摘掉‘穷帽子’,农民年收入从不足千元增加到五六千元。”思南县政协副主席吴华表示。
  绿色能生金,生态可富民。近年来,随着铜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贯通和完善,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喀斯特地貌与地方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个独具魅力的旅游景点。
  铜仁整合旅游资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了以梵净山为龙头,德江泉口万亩草场、沿河乌江百里画廊、思南石阡温泉群等众星捧月的大旅游格局,旅游收入实现井喷式增长。2016年,铜仁市旅游接待人数达4455万人次,同比增长43.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7.3亿元,同比增长44.6%。
  除了生态产业和旅游业的井喷式增长,良好的山水生态也在不断释放着“宜居红利”。走进碧江区河滨公园,江水倒映绿柳,沿江步道上市民们在悠闲散步。铜仁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把山水魅力融入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renxinxin] 标签: 铜仁 nbsp 铜仁市 生态 一口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