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玉米育种研发实力,怎么评价?

2015-08-09来源:田博士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大家知道,国内玉米种业目前可以说处于春秋诸侯割据状态,从事玉米育种的科研单位(program)少说也千家以上,大一点的诸侯也不少。谁都知道,育种研发是一个种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评价这些育种单位的育种研发潜力?这么多的育种单位,将来谁会成为最后的战国七雄?窃认为至少可以下四个指标来衡量。

 

1.是否具有针对特定生态区域特定的清晰的育种模式?

 

一个育种单位,种质、人力、资金资源毕竟都是有限的,对于特定的生态区域,没有特定的育种模式,育种效率是可想而知的。比如,在黄淮海,目前大都离不开Reid/黄改(由于叶部病害等原因,还常常需要一定程度的(<25%)热带种质,目前主要通过昌7-2(含Suwan)及78599类种质来解决);在西南,大家都用Reid/亚热带(Suwan、Tuxpeno等);在西北,虽然金皇后和获白等耐瘠种质已经消失,自330也随着中单2号的退出而淡出,但Mo17、黄改或者78599等耐旱耐瘠薄种质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利用模式多为Reid/Mo17,Mo17/黄改,78599/黄改等;在东北,由于丝黑穗病、大斑病等威胁,国内育种单位往往少不了Mo17类改良种质、旅系黄改系等;虽然对旅大红骨归属争议很大,但吉853和丹598的应用就目前来看还是算很成功的。不同育种单位根据自己的遗传资源和目标区域,应该有自己清晰明确的育种模式,否则的话,在这么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恐怕坚持不了多久。

 

2.是否具有丰富的可用于育种的资源?

 

也就是遗传多样性的问题,但是,作为育种研发单位,这种遗传多样性是应该建立在育种应用基础上的,不能把一些用于基础研究的地方品种、老系甚至野生材料都拉来凑数。比如说热带种质,大家都意识到其重要性,但花大力气改良却进展甚微。我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太多应用了一些没有经过改良的配合力很低的热带资源。如果目前仍然拿Suwan1、Tuxpeno、La posta、Pob21、Pob28之类的种质来对育种材料进行改良,结果可想而知。你想呀,跨国种业已经在此基础上针对配合力进行了十几轮的改良,你却还在原点踏步走,对育种材料导入抗性的同时,配合力大多数情况下改进很少,甚而至于降低了,费九牛二虎,花钱费物,大多发两篇文章安慰一下自己,怎么能有突破。目前种质杂种优势群发展,为了适应杂种优势利用,发展趋势为两大群没有错,但群内应该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基础丰富的亚群,才能为持续进一步改良提供潜力。可惜国内能叫来的也就(改良)Reid、黄改系、旅大红骨、Mo17类、78599了,之外像自330、获白、金皇后等都快绝迹了。好在跨国公司通过在近年来国内的发展,为我们送来丰盛的晚餐,不过就得看大家怎么享用了。

 

3.是否有一个标杆可以把变异拉大?

 

也就是测验种的问题。好的测验种,可以比作两大块磁铁(可能不太确切),对育种材料进行排队归类。在特定生态区域,按照特定模式,把所有材料通过测试进行排队,鉴定这些材料的配合力,好的保留并继续通过杂交持续改良,不好的果断淘汰;材料配合力提高的同时,可以在新一轮高配合力材料中从新选择测验种,在高一级水平上继续对配合力进行改良,从而持续加大两群间的遗传距离,提高育种材料的一般配合力。事实证明,一般配合力低下,遗传距离整体拉得不够开,是国内外育种主要差距之一,虽然遗传距离大杂交种不一定就好(还需通过测配鉴定特殊配合力)。

 

4.是否具有完善的测试体系?

 

手头有了材料,可以根据遗传差异和配合力,组配大量的组合,但没有完善的测试体系,是很难从中发现突破性杂交组合的。而从大量的组合中筛选优良组合,尽管一些产量预测工具有一定的功效,但目前为止还离不了通过科学的测试体系来科学鉴定。何为完善的测试体系?我想应该具备几点:科学的试验设计,通过环境分析科学布点,多年多点试验,进行联合分析......但关键中的关键,是试验的管理,保证数据质量,最大程度做到:除品种以外,其它环境控制一致,这样才能真正测试出材料之间的差异,为配合力选择鉴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来源:田博士)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玉米 育种 研发 实力 评价 指标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