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乡村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2015-08-09来源:微信公众号: 天一生态源农业科技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乡村的城镇化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被重点关注的。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怎样实现乡村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日益推进,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概念也深入人心。城镇化绝不意味着消灭乡村。那么,乡村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一)乡村城镇化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尤其是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更是加重了城乡的二元矛盾,拉大了城乡差距。多年的乡村城镇化发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对乡村城镇化进行深刻反思。

一方面,我们对于乡村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多弊端,片面地主张全域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才是乡村发展的唯一方向,因此,在乡村盲目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

(1)人口流动大,“空心村”和“城市病”现象很常见;

(2)打着“城市化”的名头随意圈地,耕地不断减少,而很多被征土地终因资金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而闲置;

(3)过度鼓吹乡村城镇化,掩盖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使得农业发展面临困境,同时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4)传统文化遭遇冲击,乡村教育不切实际,不考虑实际情况地撤并乡村中小学,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求;

(5)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确加快了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步伐,但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一定的误区:

(1)农民主体意识严重缺失。在新农村建设讨论与行动中,听到的主张与建议往往来自专家和官员,而农民却在家乡建设和关乎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

(2)规划脱离实际,建设千篇一律。目前大多数新农村建设活动没有考虑到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忽视了各村庄在自然地理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差异,缺乏长远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建设形式上“千篇一律”;(3)资金缺乏,建设搁置;

(4)面子工程,本末倒置。很多地方忽略了农民对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实际需求,而一味在“村容整洁”方面做华而不实的文章,与欧洲的乡村保护运动相比,我们损失了许多具有景观和文化双重价值、未来潜在乡村度假地的传统村落资源。

 

(二)城乡关系新论

(1)城乡阴阳平衡理论。乡与城同等重要。运用城乡阴阳平衡论构筑新型的城乡关系,呼吁尽早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冲突;乡村地区建议引入多途径现代化而非全域城市化的理念。

(2)快城慢乡理论。“快城”是指在城市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慢乡”则指用“慢城”理念指导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为环城市乡村休闲的发展提供丰富客源,乡村成为日夜奔波忙碌的城市人周末闲暇之余的港湾。

(3)乡村现代化理论。乡村现代化包括乡村经济的现代化,即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与农产品深加工有关的产业的商品化、市场化;还包括乡村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即追求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有舒适的环境和健康的人。

 

(三)乡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城市与乡村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而存在的。乡村与城市同等重要,既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乡村都变成城市,那么就要在“乡村”上做文章,走非工业化道路,把乡村建设成真正现代化的乡村,实现城市与乡村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概念,乡村现代化不同于乡村城镇化,不一定必经第二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从第一产业发展至第三产业的途径,以及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并存的方式推动乡村现代化,多途径乡村现代化更加重视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农村现代服务业共同带动的乡村现代化模式,简称“1+3”模式。通过“1+3”发展模式,可以同时实现乡村现代化与保存乡村地方特色的双重目标。

乡村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是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大方面。

(1)乡村产业现代化与传统产业的传承发展

乡村经济建设的现代化,依赖于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主要指农业现代化、乡镇企业现代化发展、以及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2)乡村生活方式现代化与慢生活方式的保持

在乡村引进先进、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要摒弃一些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村民融入现代生活,建设乡村生活新风尚,建立良好邻里关系,提倡淳朴善意的人际交往方式。

(3)乡村文化现代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开展丰富多样有益身心的乡村文化活动,抑制不良的生活现象。随着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许多传统乡村文化正在急剧流失,传统文明的流失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一大损失。保护与发展传统乡村文化、继承优秀的乡村民风民俗与传统技艺迫在眉睫。

(4)乡村现代社会组织与宗族传统自治能力

对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根据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宗法意识与宗族结构,建构官民共治的乡里制度,积极主动利用巨大的宗族内聚力,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从而实现对乡里社会的有效影响力,促进区域稳定与繁荣。

乡村现代化的途径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可通过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高尔夫驱动等方式来带动乡村实现现代化。

 

(四)环城市乡村发展模式

因受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影响,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环城市乡村地区,因为双方相互作用更强,这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何提高环城市地区农民收入,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与城市社区的互动对接,推动环城乡村社会的和谐进步,是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现实问题。

环城市乡村具有以下特点,如下表所示:

 

环城市乡村发展涉及多种业态,土地利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在各种产业布局中,环城市乡村旅游,以及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休闲度假和特色购物,形成基于乡村特色风貌的农业、旅业、商业“三业合一”发展模式,近年来已经在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代表着未来环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环城市乡村发展1+3模式,可见下图。

 

环城市乡村发展1+3模式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乡村 发展 出路 城镇化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