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美丽乡村民俗文化

春节假期也放不下“手艺”

2017-01-30来源:每日新报(天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泥人张第六代传人 张宇
     初三就是开工日  手工是件快乐的事


     张宇有两个孩子,年前年后,媳妇带着老大出国旅游,老二岁数小,就随着张宇“留守”。按照张宇的作息时间,每天早上7点半到中午11点,晚上8点到12点都在工作室里。
     今年“赶工”,原因还是年前推出的作品《财神》,宣传广告也早已在天津主要街道、路口的广告牌展出。到如今,“手艺”传承中,依旧有着制作者对于时代的理解和审美。“传统和现代并不矛盾,迎财神重要的是年俗,如今追求传统、追求老味儿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传统手艺是有更广阔市场的。”
     尽管,泥人张只有古文化街一家店,但艺术馆却在“扩张”。去年10月,“张宇雕塑馆”在北京798艺术区建立,现在所有作品已经准备完成,春节后正式开馆。而人张世家第三个展馆,将在今年7月在滨海文化中心开业。“技,巧也,从人。”张宇会给其一个详细的注解——技的传承,离不开一双灵巧的手;艺的传承,离不开一颗灵动的心;撑起独一无二技艺的,是独一无二的人。
     新年的期盼中,张宇推出泥人张“一国一店”商业模式也将迈出步伐——日本分店也将于今年10月筹备开业,“鸡年,吉年。”在张宇眼里,他的市场是真正喜欢泥人张作品的人,作品的升值空间在收藏者手里,至于他的形象宣传,“匠人也不再是古板的形象,要让大家看到我们做的是快乐的事情。”

     中国面点大师 商洪芳
     做餐饮的很难休个整假  退休也不退岗


     大年初三,商洪芳依旧在忙碌着,“我现在是几个饭店的顾问,初三也得去店里。”对于商红芳来说,大年初三恰好赶上周一。
    “普通人休假的时候,我们是最忙的,到了春节就更忙了。”商红芳也告诉记者,自己如今已经退休了,但是工作上的事情依旧放不下。“干这行太久了,知道一到这个时候他们就忙,我也就会去店里给他们把把关。”   
     多年以来,她几乎没有在家过过春节。“手艺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会专注地把精力都投入在自己的技艺之上,觉得你的付出是应该的。”多年的辛勤耕耘,也让商洪芳收获良多,她独步江湖的龙须面的手艺更是被列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令商洪芳难忘的,是有一年的除夕夜,她一直在单位工作到晚上9点多才下班,一回家就坐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当时一进家门,也顾不上和家里人说话,更别说看春晚了。”而年初一一早,商洪芳又和往常一样到单位上班去了。
     作为享誉全国的面点大师,商洪芳的厨艺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可是家里人却很少能尝到她的面食的手艺。“我过年大多数时候都不在家里,没时间给他们做啊。”商洪芳坦言,春节过得就是一家人团聚的喜庆,最美味的团圆饭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的那种气氛。
     花丝镶嵌艺人 马雅静
     外企辞职  27岁女孩钻研春秋战国老技艺


     将金、银、铜等金属拔成细丝、编结成型再嵌入宝石,花丝镶嵌就是这样一种工艺。马雅静向记者介绍说,这项工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到与花丝镶嵌结缘,她表示,最初的印象就是看着原材料在父母手上神奇地变成精美的首饰“父母也都是做花丝镶嵌工作的,我从小到大都呆在花丝工厂,经常在他们身边看着,还会帮他们捡捡掉在地上的银线银丝。”马雅静表示,小时候她还没有太多想法,“耳濡目染才越来越喜欢,渐渐地就开始自己亲手操作。”
     辞去外企的工作,专门从事花丝镶嵌的制作和技艺培训,马雅静才知道是真苦真累。花丝镶嵌的基础是花丝,传统的手工拉丝,需要将原料依次通过拉丝板上由粗到细的四五十个不同直径的孔,而最小的孔甚至细过发丝。“把银块从小手指那么粗拉成头发丝那么细,需要两个工人在机器前忙一天,全靠手工。”马雅静表示,这项技艺的关键就是手下必须有准,做错一点就没法补救。

     “花丝镶嵌是多少匠人千百年来的用心传承,不能丢了。”马雅静表示,目前这项技艺的传承还存在很多难题,“从事这个工作的全国也就几百人吧。很多老的手工技法都失传了,这门技艺随时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想为这项技艺做些什么,马雅静便从外企辞职,创办了花丝镶嵌首饰制作的工作室和培训班。“将手艺不断精进,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不断创新。以前学这门手艺都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至少两三年才能出师,我不求大家都学会,只希望更多人了解这门工艺。”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wangjing] 标签: nbsp 花丝 张宇 马雅 技艺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