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其它热点

党中央国务院11个国家机构,罕见密集直指招商引资,都如何表态?

2016-06-29来源: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公众号zsyznc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招商引资内参导言】

近期十分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招商引资存在的重大问题,从国务院到中纪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再到央视、新华社、央广等,各大党政机关都通过新闻发言人或旗下主管国家级媒体罕见而密集地发出了声音,形成了针对招商引资的巨大舆论场。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号zsyznc)对上述重要舆论进行了盘点,形成此次专题,帮助大家解读中央此次释放的招商引资信号。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

1、国务院会议: 3个小时,1个问题,4个药方!

6月22日,国务院如同往日一样召开常委会议讨论重大议题,但与往日不同的是,此次会议上竟然罕见地花了足足三个小时讨论了一个问题。

针对民间投资问题,不同部门、机构共提交了6份大型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总理少有地直接批评国务院相关部门“回去认真看一看,找一找涉及自己部门的问题,对号入座!”随后,总理为地方政府经济思路和招商引资开出了4个重磅药方:

地方政府摒弃错误的政商关系,大胆和企业家交朋友

招商引资要降低企业成本,营造公平的投资环境

招商引资要为企业做好金融服务

招商引资一定要信守与企业的承诺

2、国务院官方网站:20多天,连发9文直指招商引资!

作为国务院官方网站,中央政府网发布的文章都有重要指向性意义。从6月1日到6月24日,仅仅20多天的时间里,中央政府网就发布了9篇与招商引资JQK直接相关的文章,以平均3天一篇的高频度批评地方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央政府网发布的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央政府眼中,“JQK”式招商引资是造成民间投资下滑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不仅在东北地区较为严重,但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地方招商引资也应以“诚信为本”,反复折腾甚至“与民争利”,得到的可能是能以金钱衡量的所谓经济收益,失去的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政府公信力以及各类企业参与当地投资的积极性。“JQK”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当各地的“硬要素”竞争重要性逐步下降时,包括地方信用环境在内的“软环境”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地方政府必须转变观念,从“地方资产”的角度来重视信用环境。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是乱象频出,却一直没有统一规范。有必要对地方招商引资行为设置相关“红线”,以约束地方公权力,维护地方诚信形象。

除了招商引资中的诚信问题,中央政府网还指出,招商引资要通过强化政府服务的方式来改善地方营商环境。招商引资要围绕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人才吸引和培养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和改善金融服务等关键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营造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3、中纪委:招商引资是好事,但要牢记“亲”“清”!

针对当前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中纪委也及时对此进行了关注,并在其官网中指出招商引资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时刻牢记“亲”“清”二字。中纪委指出,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对接、联系服务企业是公事、是好事,但决不能违纪违规、损公肥私。很多企业家也是党员,也要严守党规党纪,在商界树立表率,决不能“温水煮青蛙”拉拢腐蚀干部,更不能想尽办法追击围猎干部。以身试纪、搞权钱交易,不仅是对党规党纪、理想宗旨的违背,害人害己,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

4、国家发改委:以大数据监督地方招商引资不诚信问题!

近几日关于招商引资,最值得关注的消息之一就是国家发改委的表态。在6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连维良直接点出了招商引资存在的JQK问题,指出要通过强化政务诚信改善招商引资,今年至少要做好五项工作:简单说就是出意见、建记录、搞预警、追责任、树典型。

出意见。现在发改委正在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对政府部门的信用建设做出具体细致的部署。

建记录。就是按照信用记录全覆盖的要求,要加强政务失信记录建设,对政府及其部门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在行政过程当中的失信情况纳入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

搞预警。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探索要引入大数据对城市政府包括所有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进行大数据的监测、评价和预警,对失信情况严重的地方政府我们要提出预警报告,督促其进行整改。

追责任。对类似你讲到的人民群众反映的地方政府承诺不兑现、政策不落实这样一些失信行为要进行责任调查和追究。

树典型。我们现在分两批,选择了43个城市开展诚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创建的重点就是建设以政府诚信为重点的示范城市。通过这样一些综合措施,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通过政府诚信施政,来带动和影响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增强和诚信水平的提高。

我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对此事的直接表态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关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大主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强烈关注,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招商引资存在的诸多问题,各大部门大多数都处于表态层面,从态度上正面回应,但缺乏具体有成效可操作的整改措施,而国家发改委的上述举措是各大部门的极少见的操作层面的措施,将会对各地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中央党报《人民日报》人民网:“JQK式忽悠”损伤政府公信力!

作为党的喉舌,《人民日报》的发声向来具有风向标意义。此次针对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人民日报》通过人民网发表了评论文章,直接对招商引资JQK进行了严厉批评。

在《人民日报》看来,政府代表着的是公信力,企业之所以愿意跟政府打交道,是因为他们相信政府的信用。然而,现实中“JQK式忽悠”却让企业对政府由信任变为疑惑、变为担忧,最后变成了失望和不信任。在要求政府恪守诚信的问题上,再不能满足于道德层面的谴责,而是要将其作为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来推进——民不可欺、法不可违,凡是政府承诺的事情,就要想方设法去兑现,决不能把承诺当成权宜之计,决不能让“JQK式忽悠”损伤了政府公信力。

6、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制日报》:要以法律法制规范治理招商引资JQK!

作为中央政法委的机关报,《法制日报》此次也没有缺席,而从法制角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法制日报》明确指出,规避“JQK式”忽悠,关键在于两点:一方面是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是问题不少,一直没有统一规范。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招商引资行为设置一系列红线,以约束地方公权力,维护地方政府诚信形象。另一方面是系统重建地方政府信用。“JQK式”忽悠是一种政府失信的体现。按说,政府最应该弘扬契约精神,为社会作出表率。但常见的“JQK式”忽悠表明,某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因此,系统重建政府信用应该被提上日程,这其中既包括改革体制机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也包括尽快出台信用法,把政府信用作为规范重点。

7、中宣部代管党报《光明日报》:招商引资JQK是毒瘤!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管主办,中央宣传部代管的中央党报,此次针对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光明日报》在5月底和6月初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批评了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

《光明日报》认为,如何改变民间资本“有钱不想投、想投无处投”的困局?答案简单:不要“JQK”,要“亲、诚、信”。不要“JQK”,就是不能把民资当傻瓜,要让它们“有利可图”。地方政府要舍得把“有肉”的领域和项目向民资开放,如果只想着“勾过来、圈起来、尅一尅”,招商时甜言蜜语、热情洋溢,招来之后翻脸不认人、打死不认账,就算口号喊得再响,也改变不了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局面。

做到“亲、诚、信”,需要把民营企业家当自己人,特别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更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急民企之所急。做到“亲、诚、信”,需要“以诚待企”,诚心诚意地和企业交往。做到“亲、诚、信”,还需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光明日报》还明确指出,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搞“全民招商”,无非是让完土地让环境、让完税收让法律,看上去很有效,其实很难招到真正优质的资本。真正优质的资本不会冲着“无底线”优惠,而会冲着地方公共服务的质量,特别是言而有信的契约精神。 这个意义上,JQK式忽悠招商堪称发展的毒瘤。也许,地方政府本意不坏,许诺的各种优惠做不到,也有因为国家政策不允许,或者地方实际达不到;但是,可能做不到的就不要随意许诺,这是基本的诚信意识,更遑论,“新官不理旧账”之类荒诞的理由了。

8、中央直属党报《经济日报》:招商引资,要诚信招商,也要精心营商!

《经济日报》是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进入6月份以来,《经济日报》连续发表多篇评论员文章点出了自己对招商引资看的。

《经济日报》首先指出,招商引资JQK既伤企业心,也伤政府信。要恢复民间资本投资信心,既要综合施策推动改革,稳定宏观市场环境;也要瞄准各种制约民间投资的障碍,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家有良梧凤自来。与其费尽心机出门招商,不如精心打造环境营商。让政策体系更完善一些,操作执行更精准一些,投资环境更舒畅一些,服务作风更务实一些,自然就会投资振兴企业兴旺。

《经济日报》还指出,一些民间资本在吃过“JQK”式招商的亏以后,投资决策也更加谨慎或胆小。一些企业甚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便地方政府给出的政策优惠力度再大、措施再实,也始终保持观望,不敢轻易投资;一些企业甚至“脱实向虚”,把大量的资金投向资本市场,反而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依然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这其中,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扭转民间投资增速持续放缓的势头尤为重要。而要进一步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关键还是要对政府的诚信行为进行“强约束”,为民间资本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用政府的诚信施政,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9、新华社督查民间投资:“JQK”是一手臭牌!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此次在国务院全国督查民间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随督察组在全国各地了解招商引资工作。在新华社发出的国务院督查报道中,直接点名黑龙江存在典型的“JQK”现象,并引用督查组的建议说:解决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根本还在于深化改革,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围绕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人才吸引和培养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和改善金融服务等关键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营造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其后,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称东北经济困境与招商引资JQK存在很直接的关系,并强调“JQK”现象也在削减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也会造成多输的局面。新华社直接指出,“JQK”现象说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仍然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一些基层政府那里,“放管服”工作仍然贯彻落实地不得力、不彻底。地方政府应当严厉问责相关官员,切实保障企业家的投资利益,这样才能维护经济发展的公平秩序,并最终振兴经济。

10、中央电视台发表评论:JQK只会让一手好牌砸在手里!

这次招商引资舆论场中,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自然也没有缺席,中央电视台发布了评论认为,“JQK”比较流行的地方,往往有这么三个特征:一是发展方式仍很粗放,单纯靠用地这类吸引力来招商,缺少稳定释放的投资潜力;二是地方政府仍比较“任性”,党政主官对待投资者的态度阴晴不定;三是缺少对民企的制度性保障,令投资者在政府的强势和任性前束手无策。

中央电视台给JQK指出了一条明路就是新型政商关系。央视强调,不跟民企打“JQK”牌,这种好习惯不是一时兴起而成,必是长期稳定养成。越过现象看本质,凡是目前仍有“JQK”踪影之地,政和商之间,必然还不是平等相待的关系。想招引投资者来的时候,地方政府往往低眉顺眼、甚至低声下气;等你来了,地方某些人或部门的态度,立刻来个“报复性反弹”。政商平等,必是一以贯之。但凡态度一时走向某个极端,下一时就会像钟摆一样,摆向另一极端。

1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JQK要少,诚信要多!

作为国家广播电台,此次舆论场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通过央广网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们认为,如何改变民间资本“有钱不想投、想投无处投”的困局?答案其实显而易见:就是少一些“JQK”,多一些“亲、诚、信”。少一些“JQK”,就不能把民资当傻瓜,要让它们“有利可图”。多一些“亲、诚、信”,需要把民营企业当亲人,特别是在它们遇到困难时更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急民企之所急。多一些“亲、诚、信”,需要“以诚待企”,诚心诚意地和企业交往。多一些“亲、诚、信”,还需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民间投资有活力,中国经济才有活力。民间投资潜力无限,缺的只是好的营商环境。少一些“JQK”,多一些“亲、诚、信”,民间投资才能“活起来”。【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公众号zsyznc】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党中央 国务院 招商引资 表态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