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连载]中国乡村需要诗和远方,从德国两次大国崛起谈起(3)

2015-12-23 作者:曹洪仁 来源:微信公众号:洪仁瑜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原创连载。根鉴于德国的两次大国崛起的神秘及其生长特性,近期的工作实践与认知,以及拜访、学习和交流,更觉得有写这篇文章的欲望和必要。以乡村为切合点就势浅析中国旅游。但这只是一个小小发愿,望以小见大。亦愿意与读到此文的您一起交流、相互勉励、共同进步。让我们一起静下来思考。一同走进一段不一样的历史,并展望一个真、善、美的未来,不仅仅是对乡村,今天的所言适用于整个中国。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好中国旅游这篇文章,共同书写和见证中国未来三十年。】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1749-1832)德国作家、诗人

德国一个高度发达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国民生活水平极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科学与创新大力繁衍、精密的工业化4.0更是令人咋舌瞠目,乡村尤其风姿绰约、美景旖旎、令人留恋,到底是什么让其一枝独秀于欧洲之窗、世界之林?我们又应当向其学习什么?尤其面对广大中国正努力实现着城镇化和美丽乡村的大潮、大道上拼搏与奋进,乡村与初衷却渐行渐远渐不存、诚惶诚恐诚消逝,“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近空吼,真的要打点儿精神点滴!

——中国乡村,需要诗和远方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结语,分别为:

1、德国靠什么两次大国崛起

2、我们学习德国乡村什么,从细节看

3、镜检,中国乡村旅游路何方?

4、结语。

今天为文章第三部分内容+结语:中国乡村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一起求索:未来三十年,中国看乡村。】

第三部分:镜检,中国乡村路何方?

“人之过在好为人师”,愿文以载道。以德国穿针引线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分析仅仅是管中窥豹、蜻蜓点水。希望在安定、团结、开放、奋进的局面下,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理念前提下,能够有更多地人认识到乡村保护和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更愿意我们能够一起共建、复兴乡村,守护文明,止于至善,无穷尽。

▲ 中国乡村.桥、流水和老牛

1、流动。德国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第一点就是流动。这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即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当然流动这一思想和成熟的规律性总结是从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先生那里学知的一套理论和实践体系,今天也拿来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分与大家。

1)首先是人才的流动。可以拿东德移民西德的1000万计的产业工人为例看。中国未来乡村就不可避免的有一大部分工人匠人为代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涌现在乡村,促成一定规模的返乡流动或者也可以段时间驻场智力支持。同时政府可以给予一定合理的引导、激励措施、法律保障等促进乡村建设。人才的合理流动将会带来强大的信息力量、技术力量和结构力量。这一部分流动从区域看是从自然环境基底优越、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成熟地域开始的。例如:浙江义乌的何斯路村已经成为一个标杆的示范,何书记和广大村民从2008年以后相继制定和实施了大量的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就鼓励和吸引了外来人员支持和见证斯路何村的发展。

2)物资的流动,乡村一直都是供养城市的。就像是王健林和马云的博弈一样,电商和移动互联网无论怎么发展,人总归要吃饭,基础的生产资料依旧不能够完全脱离。各打五十大板,乡村和实体经济依旧是基础。农村也逐步建立物流体系,一切都可以打通,形成一个立体的通道系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全物流体系。当然前提是道路体系的通畅,道路是载体、是公共基础设施。立体物流体系是必然。中国东北亚区域的鄂温克族估计是最后一个被互联网覆盖的区域了,这里目前也同样实现了,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从京东、亚马逊、淘宝购物了;2013年10月31日上午,墨脱公路通车仪式在西藏林芝地区波密至墨脱县80公里处举行,宣告中国最后一条未通公路的县正式通车。

3)互联网(信息流)亦同样是一个基础设施的构建。

对于互联网经济,会产生三类人,一类是原居民轻松直接就进入互联网时代,一类是通过努力进入的,另一部分就是难民很大程度上无法融入新时代的。最后一种最终会被社会淘汰,第二种勉强及格,最好的是第一种自然而然的。

未来三年将没有多少人再把移动互联网挂在嘴边了,到时候他只是我们构建的一个基础设施而已。整个的信息是无国界的,是全球通的。

4)不言而喻的是资金流的流动。货币(或者更确定的说交易)是促进任何事物前进的最原始动力。德国在二战结束后启用香烟作为货币,在于香烟的易于拆分就如同过去用金银做货币在于其易于切割和衡量一样,也是发展的必要时期的必要产物。上溯到石器时代也同样道理。资金流是实现产业分工、劳动资源配置、促进社会融合和进步的最美好动力。

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是无国界的、全域化和全球化的,这四方面的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在一个充分打通和移动联通的社会结构中摇曳多姿吧,未来乡村一定美好、激情绽放。河流清澈、秩序合理、月明如从前。期待!

▲ 中国乡村.瓦屋

2、绿色与健康。德国的乡村绿色发展和实践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这关乎未来的民族发展和下一代健康的问题,值得我们花费心思来做好文章。

1)冯仑在他的《理想丰满》中讲述了关于绿茶婊的篇章。大致意思是西方的科学家有一场辩论:地球在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环境在恶化,呼吁人类要爱护自然减少碳排放,矛头很多时候直接指向中国。到底对不对?针对于此,我们不用去辩论太多,今天的中国雾霾都是一个事实,但是像是历史上的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洛杉矶雾霾都是他们自身过去工业化国家发展经历的一个必然。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是没有可比性的,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不同境遇有不同的原因和苦楚,对于过去我们只做分析不较长短。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需要怎么做,只是在面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雾霾洗礼,我们需要明确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2)亦有幸和中国生态文明大家刘宗超老师一起交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审视绿色和健康。这是一个切实必要可行的路径。他在这条道路上他已经探索了三十年,已经超越人文伦理,也不仅限于针对中国。生态文明是一种基因,是属于全世界的。

3)同时绿色与健康息息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在不放开二胎政策前提下:a,国家统计局预计的我国人口将在2032年前后到达零增长;模型(该模型由人口转移模型和基于时间序列理论构造的新生人口预测模型两个模型结合而成)预测我国未来人口数将会在2035年达到最大值14.7亿,其后便会逐年递减。二者基本接近。这和联合国对中国的中方案预测值我国将于2033年达到人口峰值,最大人口总量为14.6亿亦十分接近。

b,在2055年我国老年(通常指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数将达到顶峰41852.18万,所占总人口比重也于2055年人口总值的30.05%,这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预测2051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非常接近;这也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预测的我国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十分吻合。这意味着到2055年每100位工作人员将要照顾97位非工作人口,其中包括59位老人和38位未成年人,届时我国的养老负担将提高到不堪承受的地步。

这还不是最重点。即使到中国城镇化建设达到预期的70%人口集聚在城市抑或城乡,而我国乡村人口尤其是也是相当大数据老龄人口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落实、法律和资金不到位的情境下会面对太多的压力和选择。乡村既是大市场也是我们情感维系的最重要的纽带环节。一以贯之!

▲ 中国乡村.诗意栖居

3、知行。德国的教育太多需要我们借鉴的。但我们的祖先就更像未卜先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虽然只有寥寥两千字但却全面说明了针对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做,但我们似乎渐行渐远。近两年我对祖国传统的文化做了大量功课,对佛、道、儒以及心学哲学思想都做了一个透彻的不完全的理论上解析。尽管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快步前进,但我们同时迷失了太多。对于过去的美好的认知和实践体系丢弃的太多,我们很大程度以上缺少常识和认知自然规律的本能了。

当然并不是仅仅限于对传统认知,而是一切开放包容、促进我们知识体系完善、激发我们链接资源和价值欲望的美好事物都要去进行发扬和褒奖。知行合一十分必要。

目前在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NGO组织开始了支援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行动中来。掌声谷粒!

▲ 中国乡村.梯田田园乐土

4、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王健林在2012年中国企业家年会峰会上分享:万达是通过做大做强企业之后才有的文化自信,然后是文化自觉。万达更是自觉的随着企业发展和企业势能进驻文化旅游产业的。万达文化产业集团资金310亿(2012年数据,目前万达文化产业集团资金是490亿),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当然,人类的段子手冯仑老师对此也有自己独到见解,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他的《野蛮生长》。

对于文化我的认知是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在变化中发扬和创新。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如同这个快速迭代和发展的世界是一样的。可以参考中国台湾,离我们很近的。中国台湾在蒋经国时期用了近30年就走出了蒙昧之谷、摆脱了乡村的肮脏和臭气熏天,宗教信仰也用几十年最短时间从人间佛教过渡到了公民佛教。对于公民平凡优雅的生活,是再好不过的。去中国台湾你不用去谈民族大义、世界经济,人家根本不鸟你的。

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是与知识、金钱和政治地位息息相关的。不一而论。针对乡村需要做到以上是十分必要的。也不局限于乡村,万事万物都在流动中发展、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自信吧!自觉吧!

▲ 中国乡村.麦芒、诗和远方

5、学习、学习、学习。至此,几近尾声。今天我并没有从技术上去谈如何实现乡村文明与复兴,如何需要顶层设计、全面贯彻和变通执行的行话,而是花大量篇幅和口舌叙述趋势、动态和必然的一些琐屑。可能会有人看到像我如此,完全没有必要。但我想分享一种学习和传递传达信息的方式,或者这一篇文章更适合场景描述和传递。不求全被大家认可和完全理解。这是个人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和我对这个世界逐渐理性认知的过程。不管是对于个人成长和价值体系都是一个动态的夯实过程。人不学,不知道。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乡村渴望经济复苏、渴望高楼洋房只是一个阶段的发展诉求决定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生和灭。对于一定数量的知识分子或许返乡是其更大愿望,但却离不开回不去。社会结构不对称,发展不平衡,不得不患得失、好寡均。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与人交流,很久以前人与植物交流,以前人实现了和动物交流,人和地下的植物开始交流,人和地下的动物又开始了交流,而今天的我们是站在认知的至高点和过去的人可以交流,我们可以看得到过往今来、大河内外,也可以凭借知识想象未来,十分必然又不迷茫。学习!

还望未来三十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乡村。以此尚享。

旧梦依兮,系吾乡、诗、远方。

(全文 完)

作者|曹洪仁                                                          

意志人文自然的搬运工,景观建筑设计学的不法分子,中国旅游的非著名实验家,不时二刻钻木取火的守艺人。对新时代下的“旅游+”、“互联网+”、“数据+”、“众筹+”,有独创见解与实践。更欢迎大家踊跃批评指正。

全文参考资料  如下:

1、《四千年农夫》富兰克林·H·金著,美国农业旅行家,温铁军作序。

书中阐释:富兰克林·H·金在20世纪初期考察了东亚三国中国、高丽、日本的古老的农耕文明体系形成的游记。中国农耕文化的无穷魅力让富兰克林·H·金认定,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如果向全人类推广东亚的可持续农业经验,那么各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

2、《野蛮生长》、《理想丰满》冯仑著

书中片段:针对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的绿贞操的道德问题的探讨;针对于台湾篇章,人民幸福和社会万象。土地私有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人们聊生活而不是聊国家政治,政治只是个媒体的玩儿法,人们追求最简单的富足。;针对于国人自信和外国人的自信有相当精彩描述。

3、《思考的技术》、《off学》、《专业主义》、《M型社会》,大前研一著,简言之四本书分别讲逻辑思维养成方法;工作之余学会休闲旅游娱乐活动;社会分工最终是以专业分工的,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有必要领域的专业素质做武装力量;社会结构M型,应该走向满足广大的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化和简奢主义的诉求。

4、《必然》凯文·凯利著,美国

书中阐释:从生物学角度解析未来智能的动态必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会成为指引未来三十年世界潮流的思想和智慧指导书。

5、《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冉云飞著

书中阐释:主要讲巴蜀地区包括两湖部分区域的乡村沦陷,而发的人文感慨,书中大量记叙描绘巴蜀风光、长江文明,无限风情。

6、《德国土地整理监管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赵谦、王霞萍

文章主旨:德国土地整理监管机制在监管主体确立、监管客体设定和监管模式选择上的有益经验,可为中国土地整理监管机制予以借鉴。中国土地整理监管机制应逐步实现监管主体专门化与联动化、监管客体全程化、监管模式参与化。

7、《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启示》作者:刘英杰

文章主旨:从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出发引申到中国应该怎么学习德国。

8、《德国人为何赢得世界尊敬》作者:信力建,新浪博客

文章主旨:德国人共同的特点:实在、勤奋、准时、节俭和做事一板一眼。

9、《生活污水“就地解决”成为主流》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南

文章主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原来集中式处理办法正被分流式污水处理新办法所代替,德国农村分流式污水处理的三个新办法。

10、《德国乡村保护的“游戏规则”》作者:若兰,禅艺会(微信公众号)

文章阐释:从几个方面不完全讲述德国注重农业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对乡村优美环境的创建;游戏规则对大量网络文章做了大量的借鉴和搬运。这篇文章很火,在绿色国家建设篇章我引用了若兰的结构并且有很多的引申和适当的缩减,同时找到其文章的出处。(6-10主要是作为“美丽乡村说,绿色国家建设。”的论据支撑)

11、《德国的教育静悄悄》作者:罗瑾瑜

文章主旨:从学前、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说明了德国教育体系的逻辑。完全是合乎人性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世界各国人民学习和借鉴。

12、《大学》曾参,孔子弟子

寻章摘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3、《大国崛起》德国篇,央视纪录片。

纪录片阐释:主要针对一战前德国崛起的原因的描述,对二战后继续崛起成因不明晰。

14、《罗辑思维》罗振宇,资深媒体人的脱口秀(确切的讲叫做知识场景传播秀)

脱口秀阐释:一共有两场针对德国的解析即一战前对俾斯麦治理国家和外交政策的的全面分析论述,俾斯麦并不是真正的铁血,铁血只是个称谓,政治外交手腕高超;针对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的分析,旁征引博,移花接木,诉说中国。

15、《文化可以做成大产业》王健林,万达集团董事长。2012年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讲话。

演讲主旨:万达是通过做大做强企业之后才有的文化自信,然后是文化自觉,目前万达文化产业集团资金310亿(2012年数据,目前为490亿)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

16、《何允辉:追梦真、善、美新乡村》何允辉,义乌何斯路村书记。

我是有多次跟何书记的交流为前提的,文章部分题材自何书记第二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的发言稿。何书记说:一个村庄的发展,是一个带头人如果有恒心,着力于为这个社会做一点事情,这个村庄是可以建设好,也可以给它经营好。我做何斯路,能够在7年多的时间,能够在一片质疑声里面让何斯路有了今天,最重要一点,我发挥了全体村民的力量,建设一个村庄不是靠我们党和政府的力量,而是每一个村民都要自己发挥自己的力量做村庄的主任,才会把你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发出最大的光芒。

17、《信仰:从人间佛教到公民佛教》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林安梧说:广的来说,台湾的人间佛教是多向度的,或“佛法教育”,或“兴办大学”,或“社会救济”,或“慈善医疗”,或“心灵环保” 我们真可以说,台湾的佛教真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了相当多的“入世的志业”。每念及此,我打从心底默首而虔敬地赞诵着,真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18、《埃尔塞差点改变世界的人》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电影)

影片阐释:一个普通的产业工业是反对德国纳粹主义的,并不是像人们渲染的那样,其实不服从希特勒统治的和不同意军事政治主张的大有人在。埃尔塞只是一个简单地小人物和牺牲者。

19、同时拜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多位旅游金融专家、视觉专家等。

20、广大的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知乎、TED、ZAKER等。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中国 乡村 德国 崛起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