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连载]中国乡村需要诗和远方,从德国两次大国崛起谈起(2 )

2015-12-23 作者:曹洪仁 来源:微信公众号:洪仁瑜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原创连载。根鉴于德国的两次大国崛起的神秘及其生长特性,近期的工作实践与认知,以及拜访、学习和交流,更觉得有写这篇文章的欲望和必要。以乡村为切合点就势浅析中国旅游。但这只是一个小小发愿,望以小见大。亦愿意与读到此文的您一起交流、相互勉励、共同进步。让我们一起静下来思考。一同走进一段不一样的历史,并展望一个真、善、美的未来,不仅仅是对乡村,今天的所言适用于整个中国。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好中国旅游这篇文章,共同书写和见证中国未来三十年。】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1749-1832)德国作家、诗人

德国一个高度发达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国民生活水平极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科学与创新大力繁衍、精密的工业化4.0更是令人咋舌瞠目,乡村尤其风姿绰约、美景旖旎、令人留恋,到底是什么让其一枝独秀于欧洲之窗、世界之林?我们又应当向其学习什么?尤其面对广大中国正努力实现着城镇化和美丽乡村的大潮、大道上拼搏与奋进,乡村与初衷却渐行渐远渐不存、诚惶诚恐诚消逝,“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近空吼,真的要打点儿精神点滴!

——中国乡村,需要诗和远方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结语,分别为:

1、德国靠什么两次大国崛起

2、我们学习德国乡村什么,从细节看

3、镜检,中国乡村旅游路何方?

4、结语。

今天为文章第二部分内容:乡村的延续是人才和生产生活资料的根本后方,主要从土地、绿色国家、教育三方面论述乡村的重要性,承接德国两次崛起的原因,同时为第三部分中国乡村借鉴德国做承接】

第二部分 我们学习德国乡村什么,从细节看

德国乡村在战前就一直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和发展状态,在战后对经济恢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受到破坏的大部分区域在城市,其人口也是大量积聚在城市,只是大部分的城市人群密度不是很高,乡村顺理成章的保留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面包、水果、牛奶和香肠。二战结束后城乡贸易,促进城市最大限度的恢复元气。之所以花大面篇幅讲述德国的两次崛起是因为乡村始终如一,乡村的延续是人才和生产生活资料的根本后方。今天所述不仅仅针对于旅游,旅游只是一个看世界的窗口,更多对于中国乡村乃至整个中国又当如何借鉴,是我们更进一步需要一起思考。

1、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土地所有制不仅仅在德国,世界上能够各自把自己房屋经营的井然有序的恐怕还要不胜枚举。

土地公有制的国家,全世界除了中国、新加坡、朝鲜、中国香港,没了。公有制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是,所谓的私有制国家并不是每一寸土地都私有,以著名的土地私有制国家美国为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还拥有大量的公有土地,它们的用途主要是森林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铁路公路与运河、教育等等。事实上广为人知的瑞典、澳大利亚等国也有相当多的公有土地储备。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很多国家更像是“公私混合”制。(尽管实际上没有这个词~)。

德国全国7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多数人居住在1000-2000人规模的乡村。德国人不想为了分享人口红利而牺牲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他们相信:这是他们祖先留下来的生活模式,他们还需要继续传下去。德国乡村的房屋其实大多数都有200多年历史。

2、美丽乡村说,绿色国家建设。德国乡村环境优美,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被森林覆盖着,许多中小城市几乎处于森林的包围之中,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汽车就像穿梭在茂密的森林世界中一样,使德国成为一个风景秀丽的绿色国家。这一切依靠德国人的严谨态度,合理规划与有效管理的结果。(这一部分内容大量整合了大量文章,文末参考资料都有指明。)

▲ 德国南部乡村

一是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和《建筑法》。德国是一个联邦政府国家。实际上在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20多个联邦制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它们的人口总数在22亿以上,占了世界大约二分之一的土地,他们的土地规划和建筑法基本上是以联邦州为单位制定和方便执行的。不同的区域又有更大的盟约、协约或指南进行法律约束和执行。

德国明确制定有相关的乡村规划,较早地划定了自然保护区,以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同时对农村建筑作出规范要求,以保护传统建筑与风格,形成各有特色的乡村风光。对新建建筑严格实行建筑招标,州一级的招标不但要执行《建筑法》,还要遵守欧盟的建筑指南,在欧盟范围内建筑设计师实行自由招标。最重要一点是招标书要在当地报纸上公布并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

对建筑的维护制定有详细的规定,过一段时期就要对房屋结构牢度进行测评与维修,并要求定期粉刷与油漆,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防湿防腐防虫害,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建筑的外部美观,让整个乡村风光靓起来,家家户户都能成为美景中最重要的一角。

▲ 德国南部乡村

二是制定长远的乡村发展政策。除了要为本国提供食物之外,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美化乡村景观,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休息场所;为工商业提供原材料,为能源部门提供能源。基于以上的定位,德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重视环境保护、财政支持、农地合并、村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

德国还十分注重对森林的保护,严格的林业政策、林业标准,使德国森林对环境和人类的保护及其在疗养和休闲方面所具有的价值无法估量。

▲ 德国南部乡村

三是普遍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农业自然保护区及杂草保护区。为了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德国成立了生态农业促进联合会。规定生态农业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不得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等。与此同时,联邦政府重视发展“工业作物”种植业,即种植那些可以用来生产矿物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的经济作物。

▲ 德国南部乡村

四是帮助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为了更好帮助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德国在培训农民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主要措施有:一是培训农民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二是培养家庭农场经营者、农艺师和农业技术员;三是培养高级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德国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农场和村镇已发展到8000多个,许多大学和研究部门都设置了生态农业专业。德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德国,当农民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必须接受农业教育,执证上岗。德国实行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其核心在于农业补贴。据统计,目前德国农民约40%的收入来自直接补贴。此外,德国实施环境保护补贴,使得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在德国的一些州,如果参与环保项目还可以得到另一份补助。州农业局的任务之一就是核查申请有机农业种植的面积,落实补助金。目前有些州环保型土地已达2/3左右,农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各项补助费加起来,约占农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

▲ 德国南部乡村

五是出台乡村的提前退休制度。1989年德国政府出台的提前退休制度是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之一。这一制度鼓励中老年农民提前放弃农业,把农田交给年轻的农民,以有利于改善就业人员的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从事农业的中老年人及其在农场劳动的家庭成员,因终止农场等失业的,可以得到赔偿金。1995年1月,德国政府开始对农业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重点是为农民的妻子设立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在原东德地区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使农民老年保险金有了可靠的保障。

德国城市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都喜欢BIO产品(不用化肥,农药的产品),他们会专门去村子里找农户,买他们的产品。有的老人甚至跑回老家,重新开始农耕的生活。这从一方面可以看到,德国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其实已经不多,多数居住在农村的老百姓并不是农民,而且这些人可能比城市人更加富有,这是德国乡村的现状。

▲ 德国南部乡村

六是培养乡村农妇爱家爱清洁的习惯。

德国人对住房的拥有期望极高,有一套单独宅院的住房是普通德国人毕生奋斗的理想。人们平日辛勤工作,积攒钱盖房,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营造一处宽敞、体面、舒适的住房被视为人生完美的标志。有了房子之后,就要想尽办法保持房子的整洁如新,这在乡村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政府和行业协会还会经常通过宣传、培训、比赛等方式,让人养成整洁光荣,脏乱可耻的习惯。现在,德国的乡村家庭主妇爱洁成癖,她们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后,便换上工作服,开始一天最有意义的工作:清洁宅院。她们会跪在地上,将每一个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请清洁工和花匠帮忙,主妇们也往往跟班劳动,直干到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方心满意足。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美观、清洁的家,这是每一个德国主妇的最大愿望。

▲ 德国南部乡村

七是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不让乡村受到污染。

日常的生物垃圾通过专门的生物垃圾桶被收集、切碎,并与真空管道系统收集的黑水一起汇入居住区的技术处理中心。两者的混合物先被高温净化处理,之后导入在30-40摄氏度下工作的发酵反应器,经过有氧处理,稳定之后还残留富含高浓度营养物质的流质物。

这些流质物将被保存起来,并被用于居住区的绿化养护或者卖给临近的农业联合组织。该组织将其分配给各个成员用于农业生产,并保存在季节性存储器中。营养物质的再利用不仅使人类居住区产出的富含营养元素废物以生态可承载的方式进入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高能耗的化肥生产,为节能做出贡献。

▲ 德国南部乡村

八是对乡村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为了保护好乡村的生态与环境,德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乡村的污水处理,决不允许污水随便排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德国农村污水采取的是工业化集中式处理办法,即将污水通过排水管道输送到一个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但这样做除了成本很高以外,还带来污水处理之后的大量沉淀物和废物对环境造成压力、富含营养物质的元素氮、磷、钾持续不断地流入排放水域,造成水域富营养化和水生物、鱼类因缺氧而衰亡以及水和营养物质的自然循环过程被人工技术打断等诸多弊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这种集中式处理办法正被分流式污水处理新办法所代替。为此,德国建立了三重系统,来解决污水问题:

1)建立分散的市镇基础设施系统。办法是在没有接入排水网的偏远农村建造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平时把雨水和污水分开收集,然后通过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净化污水。这一系统不仅可以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还能在净化污水的过程中获得氮气,从而达到使污水变成宝的目的,增强了农村土地肥力。

2)建立PKA湿地污水处理系统。PKA 湿地由介质层和湿地植物两大系统组成,利用这两大系统共同营造的生态系统,综合物理、化学、生物三种放大功效,使污水处理功效达到最大化。该工艺主要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水管道,汇集流入沉淀池,经过沉淀池的4层筛选之后,再经PKA湿地净化处理,然后达标排放或用于农田灌溉。该系统的运转不需要化学药剂,所有的材料都来源于大自然,对周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湿地表面干燥,没有积水,构成景观绿地,日常运行费用很低,工艺流程简单,管理方便。

3)建立多样性污水分类处理系统。采用多样性污水分类处理系统,将污水分为雨水、灰水和黑水。其中灰水指厨房、淋浴和洗衣等家政污水,黑水指经真空式马桶排放的厕所污水。居住区屋顶和硬质地面上的雨水被雨水管道收集,并汇入附近的地表水或者导入居住区内设置的渗水池。该渗水池属于小区的绿化设施,经过特殊的造型和环境设计,表面看起来就像景观设计的一部分,池底使用特殊材料如砾石等,使池中的雨水自然下渗并汇入地下水。在暴雨或降水量丰厚的情况下,还可以把多余的雨水导入相连的蓄水池,使雨水自然蒸发或通过沟渠汇入地表水。通过这种处理方式,雨水可下渗或者直接进入自然界水循环。洗菜、洗碗、淋浴和洗衣等家政污水作为灰水通过重力管道流入居住区内的植物净水设施进行净化处理。

3、德国的教育静悄悄。

中国的教育模式是从封建科举和八股文就早就有了的,这个模式叫做“单次博弈”。简单地讲就是一次高考、一次表白,用这种自以为的方式想要自以为的结果的方式。

到了德国,你根本看不到铺天盖地的教育公司和补习班招生的广告,然而德国的教育水平却是世界顶尖的,特别是它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更是闻名世界。教育优势主要体现在各个阶段。

1)学前。德国的《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就是说孩子们在上小学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对儿童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比如跳舞、体操、读书、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等等都被禁止。据德国经济政策研究专家杨佩昌的总结,小学前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大致是如下3点: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2)小学。上午上课,下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非强制性的,可以学习钢琴、绘画、手工和体育等有关素质修养的课。德国教育界的普遍观点:如果太早强行教授所谓知识,小孩子各方面并不成熟,没有思辨能力,最后变成背书和读书机器。

3)  初三和高中。学校、家长和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进一步的教育。会有一部分学生进入技工培训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技校出来的毕业生的待遇不会比名校出来的待遇低,至少不会有歧视性的用工制度。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读名校进一步深造。

4)  大学。不意味着谁都可以顺利地拿到大学文凭,在德国混文凭是绝对不可以的,你只有老老实实并且勤奋努力才能毕业。德国的大学根本就没有什么统一的大学教材。教你的大学老师公布很多该学科的参考书,还教你的就是学习的思考方式。自己独立思考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文本。

(第二部分 完)

作者|曹洪仁                                                          

意志人文自然的搬运工,景观建筑设计学的不法分子,中国旅游的非著名实验家,不时二刻钻木取火的守艺人。对新时代下的“旅游+”、“互联网+”、“数据+”、“众筹+”,有独创见解与实践。更欢迎大家踊跃批评指正。

全文参考资料  如下:

1、《四千年农夫》富兰克林·H·金著,美国农业旅行家,温铁军作序。

书中阐释:富兰克林·H·金在20世纪初期考察了东亚三国中国、高丽、日本的古老的农耕文明体系形成的游记。中国农耕文化的无穷魅力让富兰克林·H·金认定,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如果向全人类推广东亚的可持续农业经验,那么各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

2、《野蛮生长》、《理想丰满》冯仑著

书中片段:针对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的绿贞操的道德问题的探讨;针对于台湾篇章,人民幸福和社会万象。土地私有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人们聊生活而不是聊国家政治,政治只是个媒体的玩儿法,人们追求最简单的富足。;针对于国人自信和外国人的自信有相当精彩描述。

3、《思考的技术》、《off学》、《专业主义》、《M型社会》,大前研一著,简言之四本书分别讲逻辑思维养成方法;工作之余学会休闲旅游娱乐活动;社会分工最终是以专业分工的,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有必要领域的专业素质做武装力量;社会结构M型,应该走向满足广大的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化和简奢主义的诉求。

4、《必然》凯文·凯利著,美国

书中阐释:从生物学角度解析未来智能的动态必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会成为指引未来三十年世界潮流的思想和智慧指导书。

5、《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冉云飞著

书中阐释:主要讲巴蜀地区包括两湖部分区域的乡村沦陷,而发的人文感慨,书中大量记叙描绘巴蜀风光、长江文明,无限风情。

6、《德国土地整理监管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赵谦、王霞萍

文章主旨:德国土地整理监管机制在监管主体确立、监管客体设定和监管模式选择上的有益经验,可为中国土地整理监管机制予以借鉴。中国土地整理监管机制应逐步实现监管主体专门化与联动化、监管客体全程化、监管模式参与化。

7、《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启示》作者:刘英杰

文章主旨:从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出发引申到中国应该怎么学习德国。

8、《德国人为何赢得世界尊敬》作者:信力建,新浪博客

文章主旨:德国人共同的特点:实在、勤奋、准时、节俭和做事一板一眼。

9、《生活污水“就地解决”成为主流》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南

文章主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原来集中式处理办法正被分流式污水处理新办法所代替,德国农村分流式污水处理的三个新办法。

10、《德国乡村保护的“游戏规则”》作者:若兰,禅艺会(微信公众号)

文章阐释:从几个方面不完全讲述德国注重农业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对乡村优美环境的创建;游戏规则对大量网络文章做了大量的借鉴和搬运。这篇文章很火,在绿色国家建设篇章我引用了若兰的结构并且有很多的引申和适当的缩减,同时找到其文章的出处。(6-10主要是作为“美丽乡村说,绿色国家建设。”的论据支撑)

11、《德国的教育静悄悄》作者:罗瑾瑜

文章主旨:从学前、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说明了德国教育体系的逻辑。完全是合乎人性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世界各国人民学习和借鉴。

12、《大学》曾参,孔子弟子

寻章摘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3、《大国崛起》德国篇,央视纪录片。

纪录片阐释:主要针对一战前德国崛起的原因的描述,对二战后继续崛起成因不明晰。

14、《罗辑思维》罗振宇,资深媒体人的脱口秀(确切的讲叫做知识场景传播秀)

脱口秀阐释:一共有两场针对德国的解析即一战前对俾斯麦治理国家和外交政策的的全面分析论述,俾斯麦并不是真正的铁血,铁血只是个称谓,政治外交手腕高超;针对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的分析,旁征引博,移花接木,诉说中国。

15、《文化可以做成大产业》王健林,万达集团董事长。2012年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讲话。

演讲主旨:万达是通过做大做强企业之后才有的文化自信,然后是文化自觉,目前万达文化产业集团资金310亿(2012年数据,目前为490亿)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

16、《何允辉:追梦真、善、美新乡村》何允辉,义乌何斯路村书记。

我是有多次跟何书记的交流为前提的,文章部分题材自何书记第二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的发言稿。何书记说:一个村庄的发展,是一个带头人如果有恒心,着力于为这个社会做一点事情,这个村庄是可以建设好,也可以给它经营好。我做何斯路,能够在7年多的时间,能够在一片质疑声里面让何斯路有了今天,最重要一点,我发挥了全体村民的力量,建设一个村庄不是靠我们党和政府的力量,而是每一个村民都要自己发挥自己的力量做村庄的主任,才会把你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发出最大的光芒。

17、《信仰:从人间佛教到公民佛教》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林安梧说:广的来说,台湾的人间佛教是多向度的,或“佛法教育”,或“兴办大学”,或“社会救济”,或“慈善医疗”,或“心灵环保” 我们真可以说,台湾的佛教真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了相当多的“入世的志业”。每念及此,我打从心底默首而虔敬地赞诵着,真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18、《埃尔塞差点改变世界的人》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电影)

影片阐释:一个普通的产业工业是反对德国纳粹主义的,并不是像人们渲染的那样,其实不服从希特勒统治的和不同意军事政治主张的大有人在。埃尔塞只是一个简单地小人物和牺牲者。

19、同时拜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多位旅游金融专家、视觉专家等。

20、广大的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知乎、TED、ZAKER等。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德国 乡村 中国 nbsp 污水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