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美丽乡村风土人情

你有乡愁吗?

2015-11-10来源:柿子林微信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我连‘乡’都没有,哪来的‘愁’!”

“乡愁本不分乡村与城市,有故乡往往就会有乡愁,但是生活中人们更加偏爱把乡愁寄托在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上。

城市化和快节奏的生活会不会让现代化建筑和KFC代替田野、溪流等成为你的乡愁记忆呢?

前几日一次午饭,与朋友聊天。想起来以前热议的乡愁话题,就随口问了一句“你有乡愁吗?”朋友笑道,“我连‘乡’都没有,哪来的‘愁’?”


这一回答很有趣。朋友生长在皇城根儿下,没有真正在乡村生活过,绝对的城里人。吸引我的倒不在此,而是朋友很自然地把“乡愁”中的“乡”理解为乡村、乡土的意思。

有一种说法认为乡愁是指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移民等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都会有乡愁。如此看来,乡愁中的“乡”应该是故乡,而故乡是不分城市还是乡村的,并不单指朋友理解的乡土、乡村。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寄托乡愁时更偏爱选取一些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意象,诸如土地、田野、砖瓦、云月等,或者刻画出一幅乡土意境的画面。这也许就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凝结成的根植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土地情感。

央视花大力气拍了个纪录片《记住乡愁》,有百集之多。主题自然不用说,讲乡愁。有意思的是该记录片清一色地把乡愁的载体定位在农村。100集选了100多个中国传统乡村为取材对象。培田村的雷公子树、屏山村的那条青石小道……自然风貌、别致建筑以及承载的诚信、仁孝都在诉说着乡愁的乡土韵味。

本村家族中有位伯父,现在已七十多岁了。自我有记忆的年岁起,就知道他家搬到相邻的城里居住,听奶奶说有三十年了。我们见面并不多,一般只有在过年或者有家族亲人去世时才能见上一面。

印象中大伯很和蔼,特别容易流泪,流泪多不是因为伤心。过年一起吃饭,席间说说笑笑的,突然就哽咽了;有一次去我家看望我奶奶,回去的时候,刚迈出大门就停那了。当他回头时,我才发现是在流泪。当时我不懂这是为什么。遇此情景,亲人们说的最多的是:“不哭了,看咱家过得都不错,你现在退休了,在城里也没事,多回老家转转。”

除了惦记他那现在只剩一堆砖瓦的旧院子,大伯每次回来都会去必然会在村子中心那棵一百多岁的老皂荚树前驻足仰望。这也是那些有关乡愁的诗词歌曲里,总能找到的民族基因里天地人合一的印记。

前半生在乡村,后半生离家在异地城里,乡愁或许对于大伯这样经历的人会更加强烈。有人说,往上数三代,谁祖辈不是乡村来的。同样,往后数三代,谁敢说后辈不会是城里人?乡愁谁都会有。但是,三十多年来,城镇化推进中乡愁情节是否越来越淡?我想是会受到影响的。此刻穿梭在全国各地的人不计其数,上午在北京,中午在上海,晚上到海南,人们越来越适应这种变动的快节奏生活,故土家乡的意识越来越弱,人们或许会慢慢喜欢享受家“在路上”的感觉!

村旁,大伯心心念念的那条小河总是干涸,河边那片葱郁的树林早已变成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淘沙坑。看到这种“千疮百孔”的画面,大伯不知会说些什么。至于想找一瓢甘甜的井水,我想大伯喝到的和城里不会有差别,饮水机上的那桶便是。城镇化推进中,那些带有乡土气息的枯藤老树、青砖旧瓦以及自然原野渐行渐远。那一只只“载愁”的小船、一条条带土的乡间小道该如何寻觅,那延续千百年的乡愁基因该如何延续?习大大说百姓要记得住绿水青山,要记住乡愁。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新起点。

城与乡的差距在缩小,城与城的相似度似乎在提高。在流淌的岁月里,每个人都会记住一些东西。当某天,会不会有人说他的乡愁印象是窗外那层层叠叠的立交桥和小区门口右手边的KFC?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乡愁 大伯 乡村 乡土 乡土气息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