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美丽乡村

河南竟然还有这么美的村庄!政府请画家画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2015-03-31来源:思想中原微信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果园工社动画特约之思想中原

郝堂的价值到不单在如画的风景中,而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画龙画虎难画骨?而在河南就有一个画家画出来的小村庄,既画出了美丽的轮廓,也画出了极富魅力的内在美。春到郝堂,映山红漫过山脚、紫云英流淌田埂,如痴如醉。自201314日《人民日报》“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专栏以《画家画出的小村》报道郝堂,从此,一个如诗似画的村子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其实,早在2011年,信阳市平桥区就以郝堂村为试点,大力实施“郝堂•茶人家”项目,在不改变老村落布局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今郝堂,迷人的晨辉,特色的民居,淳朴的民风,犹如世外桃源令人陶醉。早些时候,省委书记郭庚茂来到郝堂村,充分肯定了郝堂村的发展模式,并指示“打造美丽河南,要以此为样”。

本期《思想中原》带您走进郝堂,重新认识郝堂,看看平桥在如何探索一种不靠输血、不靠强制的新农村发展内生机制。


休闲在郝堂

这个小村,叫郝堂

郝堂村位于河南信阳平桥区。村路依山沿河,路面是瓷实平整的碎石,雨水直接渗入地下,也丝毫没有影响山区水系的流动。虽到初冬,草木依然抖擞着生长的姿态,随田埂起伏,在山坡上蜿蜒。人说,这个村子,跟画一样。

村里人说,郝堂很好找,春天跟着映山红和紫云英走,夏天找荷花,秋天遍地野菊带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树……

让人无法忽略的路标并不全是为了观赏。每年稻谷收获之前,村民们撒下大把的紫云英。这本是千百年沿袭的绿肥种植,但随着农药化肥的兴起被逐渐忘记了。这两年,村里改变了对土地一味索取,开始懂得给与,渐渐形成了2000亩紫云英,为土地解毒,修复土壤,为进入有机农业做准备。而荷塘是全村水系改造的重要一环,是生活污水最终分解消化的地方。这本是中国乡村污水循环最传统的方式。


郝堂新居

村里给每家每户发了两个桶,垃圾进行干湿分离。曾有人不肯搞垃圾分类,志愿者就给他院子周围种上花,第二天垃圾不见了。

四、五年级的孩子们被请出来当卫生评比员,挨家挨户检查卫生。孩子们一丝不苟,又不讲情面。一晌走个十几里也不觉得累。卫生差的人家自己觉得丢脸,卫生好的人家发脸盆、床单作为奖励。就这样,不仅家里干净了,河沟里的垃圾都被捡完了。这个小小的村落也找回了流水清清。

郝堂村原本是信阳市平桥区一个普通的远郊村庄,这个两千多口人的小村去年以来火了,它成了美丽乡村的典范,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

说是典范,但村里其实也没有让人惊叹的地方。既无名胜古迹,也没有企业工厂,就连现在农村常见的崭新楼房也难得一见。但郝堂村有自己的韵味,用村民的话说,房子还是那些房子,没有拆建,但变得古色古香了;水还是那水,树还是那树,但是变成景观了;村还是那村,人还是那人,但是更有生机活力了。郝堂村给人最大感受就是,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不仅城里人喜欢,农村人也喜欢。


郝堂荷花

画家活生生地画出来的

荷塘中的村路,触碰到不少人多年前的乡村记忆。进村看,自然散布的民居房屋,更让人惊喜——豫南的狗头门楼、清水墙,用木头垛起的柴扉,依水的小桥,精心修葺的土坯房翠竹掩映,溪水环绕。村民正悠哉地进行着一次庭院改造,“这都是画家画出来,我们比着盖的。”

画家孙君,从外乡来,10年前开始给农民“画房子”。孙君提倡研究村庄的人、建筑、文化、自然之间的关系,然后才动手。郝堂就是他凭着艺术家的感觉“画”出来的。他的工作室里,画满了建筑草图。主人家改与不改,全凭自愿;如何改造,充分协商。村民张厚健说,过去村里都觉得贴白瓷砖的房最好看。直到看了他家“画家画出的房子”以后,二三十户人主动参与进来。再后来,十里八乡的人都慕名来学,村民开始为自家的房自豪了。


原生态排水设施

第一步是生态环境。水系、荷塘、植物、污水处理、改厕,这些事关生态保护的要求一个也不能少。大树全部保留,村庄小流域水系治理由政府投资,百亩荷塘通过村内土地流转变现,污水、雨水通过人工湿地方式完成净化循环。

村子改造时,无论是画房子的人,还是动手造房子的人,都特别注意了对美的发现与保留,没有一味用新代替旧。千百年形成的村落布局,凝固了历史沧桑和邻里关系;石砌矮墙,草搭长亭,体现着村庄的肌理;雨水冲刷,让砖石变得温润,留下了时间的痕迹。村庄最细微的美,都受到了尊重。

村庄的道路也尽量保留原来的路网,就地取材,多铺设石板路、砖石路,既保留了村庄古老与自然的感觉,也有助于雨水渗入地下。他们还依据丘陵的坡势,修建了33公里的乡村自行车道,供骑行和徒步。后来证明,这是个点睛之笔,前来参观的游人都喜欢骑着自行车逛一圈。

孙君是把郝堂当作一幅画来完成的,不仅有水系、道路、房子这些线条、块面,还要补上别致的小景,比如在村口砌一座石墙标志,在沟渠上建一座石拱桥。村民原本弃之不用的石磨、槽头、门墩都派上了用场,还成了游客津津乐道的老物件。


古朴村居

而让画家留下的理由,是村子原本就有的魂儿。几年前,像孙君一样的志愿者陆续来到这里,开始了对心中美丽乡村的改造。在他们看来,村里留下了很多百年老树,是个心有敬畏的地方。

的确,村里有这样的坚守:树是最宝贵的财富。村中央是一棵几百年的银杏。沿河很多上百年的老柳树。村头也有几棵百余年的皮柳。当年就被树贩子看上了,反正是村里的树,不属于谁家,有人跃跃欲试,想砍了卖钱。老红军吴象点站在树前头说,想锯树,先锯我的腿!树就这么着守住了。

被改造的,不只是环境,守住的,也不仅是树。环境的美化,带来的是人心的凝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来的驴友甚至不习惯村里的讲卫生,随手扔的垃圾竟被村民捡拾了,这怎能不让这些城里人大感羞愧。

村干部对《思想中原》说:农村建设像茶,有甘有涩,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把最好的茶性冲泡出来。看来,这方法郝堂找到了。


郝堂路标

互助金融才是郝堂之魂

郝堂村不仅美在外表,更美在内心:乡土文明的延续,乡村价值的挖掘,乡村社会的重构。

环境的美化,带来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村里有了青年创业中心,有喝茶交流的“岸芷轩”,村小学的孩子从50人增加到200多人。村内环境最好的荷塘边,给老人们建成了养老服务中心。满山荒废的茶树被村民重新打理搞有机茶,村内妇女们做的手工艺品、自酿酒也都卖上了价,农家乐宾馆里游客盈门,快消失了的村庄复活了。

平桥区委书记王继军告诉《思想中原》,郝堂的美让人们看到“农村是有价值的,农民是有尊严的,农业是有前途的”。


郝堂春色

郝堂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不单在如画的风景中,而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当年以上书总理痛陈三农问题而闻名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不止一次感叹,来郝堂看景致的多,看内置金融的少。但郝堂成功的基石是内置金融,养老合作社不仅带来了村庄的凝聚力,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依靠合作社,村集体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并流转了土地,拥有的固定资产从不足一百万元增加至五六百万元。村集体有了自我造血能力,便有了和外来资本谈判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养老合作金融让村民的土地资源盘活起来,农户的承包地、山林等抵押权变为现实,在此基础上可实现承包地流转、土地信托和农业保险等功能。


郝堂村居

118日,位于郝堂的中国乡村建设规划院举办了一场名为“郝堂之路”的公开课。李昌平在会上说,郝堂的明天在哪里?是遍地开花搞农家宾馆吗?是主打茶产业吗?目前看都有问题,或许将来建成生态养生养老村更为合适,这是他构想的郝堂升级版,把村庄建设和养老联系起来,吸引城里的老人下乡养老,村里人也因此有事可做,解决养老和农民就业两个难题,一举两得。

“只有农民参与的、支持的、奉献的才是新农村。”画出美丽郝堂的画家孙君也对《思想中原》深有感触地说,他在全国东奔西跑了10多年,一直试图寻找并总结一套中国乡村建设的原则,截至目前,这套原则实践的核心便在郝堂村。


美丽郝堂

郝堂新农村建设经验

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发展

平桥区委、区政府深入群众广泛调研,组织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出谋划策,经过充分分析论证后认为,郝堂村地处城市近郊,具备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的前景,如能合理规划,积极引导,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带动生态休闲农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吸引青壮劳力返乡,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实现城乡双向流动,应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特色小镇。

完善公共服务政府不吝投入

平桥采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打捆集中使用的办法,大力开展郝堂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年多来,修建村内外路网23公里,打通了郝堂至震雷山风景区的旅游循环路,拓展了村发展空间;修桥9,建拦水坝13,清理整治河道7000;建起了自来水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还建起了村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起了村镇银行、图书馆、村民礼堂、村庄大戏台……

民房改造尊重群众意愿

郝堂新村建设,没有采取政府或开发商主导的大拆大建方式,而是按照政府规划、扶持、引导,村民自愿、就地改造的原则进行。这样做看似慢了一些,但多了一些观察思考的时间,多了一些干部和群众沟通交流时的间,避免了很多失误、很多浪费、很多矛盾。

村庄修复保留乡土味道

在郝堂村没有齐刷刷的排房,没有整齐划一的院落,整个改造更多的是做修复完善工作,尽可能保留原生态的自然要素和村容村貌。改造完整保留了原有村落的建筑布局,狗头门楼、马头墙、清水墙、小布瓦等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使豫南民居韵味更浓郁,村内邻里小路全部贯通,并建起多个公共交流场所。

环境整治补齐乡村环保短板

在政府的推动支持下,疏浚河道,拦水筑坝,治理坑塘;房前屋后种上蔬菜瓜果,村旁路边播撒乡土花草,村庄入口开建百亩荷花塘;环村还规划建设了30多公里长的生态绿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郝堂新村发展的金字招牌。

发展经济转变方式打造特色

郝堂村有上万亩的生态茶园。过去因劳动力缺乏,售价低,无人管理、无人采收,大面积都荒芜了。现在村里由过去的原料供应者变成了品牌经营者,过去几十元、百十元的茶卖出了几百元、上千元的好价钱,有人专门来收,茶园一下子又变成了宝贝。郝堂村的水稻改成了有机种植,稻田冬养期全都种上了紫云英,既美化了环境,又肥沃了土地。稻米不光卖精加工的,还重点推销糙米,价钱也翻几番。农家乐已开了20,周末天天爆满,不预定排不上队。

乡风和美体现社会进步

郝堂在新村建设过程中,邀请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农”专家、社会志愿者参与、指导。经过几年努力,郝堂村的内置金融建设、养老互助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村办的“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资本金由开业时的34万元发展到目前的340万元;入社老人由当初的15人发展到目前的210,占全村老人的80%;入社老人收益分配由2009年的300元增长到2012年的800;资金互助社的积累超过40万元。

建设主体必须是村民  

郝堂新村建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个新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村民房屋改造资金主要是自筹的;改不改,是自愿的;改成什么样,是协商的。政府没有大包大揽大投入,也没有强制命令赶进度。政府发挥的是规划、扶持、引导的作用,群众发挥的是主体作用。政府干了该干的事,群众干了愿干的事,群众高兴,政府满意。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郝堂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