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青海省富民产业如何落地生根?

2015-01-10 作者:记者郜晋亮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富民产业如何落地生根?

  ——青海省借力产业扶贫纪实

  产业扶贫,全国贫困地区都在做,缘何青海能独树一帜?青海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发展成为撬动农牧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强大杠杆。从扶贫产业选择,到后续发展,再到发挥辐射效益,青海都有一套独特的办法。

  产业如何选出来?

  “十二五”以来,青海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的贫困村达到1135个,建立特色产业扶贫基地1248个,近百万贫困人口直接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并从中受益。要在贫困村里发展产业,如何选产业就成了一个问题。既不能不顾群众的意愿,拍脑袋决定,又不能不顾实际,盲目上马。

  西宁市大通县扶贫办主任邓云林说:“从开始选择产业到最终确定,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产业的选择,县里扶贫部门起到的就是牵头、指导和把关的作用,真正拿主意的还是村里。按照村里实际情况,村‘两委’先共同决定要发展的产业,最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

  “不管村里发展什么产业,村民最初的态度多半都是观望,所以村里究竟要选择什么产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村‘两委’要有决心,也要有魄力。产业起步的几年都不好干,没有效益就不会有响应,只有让大家见到了效益,就愿意干了。”大通县朔北乡马场村党支部书记吴有福对于村里的扶贫产业感受深刻。

  2013年马场村正式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在村里发展中藏药材种植,当时村民虽然同意村里发展这个项目,但是买账的人并不多,那一年全村种植当归450亩。当年收获时,除去成本每亩的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见到了效益,2014年的种植面积一下增加到13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近一半。无独有偶,在西宁市湟中县,扶贫产业扶持起来的中藏药材种植已经达到了1.4万多亩。

  邓云林说,为了保障产业选择的灵活性,即使经过了村里表决,但也并不是铁板钉钉,若有不合适的、条件不成熟的,也可以变更产业项目,但这必须在省里扶贫局正式下达项目批复之前才行。现在,省里将批复的权利下放到了县级扶贫办,这样就更加灵活了。

  后续发展怎么办?

  扶贫产业落地生根就要产出效益来。可是,往往落地容易生根难,产出效益更不易。产业选好了容易,关键是后续如何发展,这才是让产业生根产出效益的根本所在。

  一方面,如何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有效监管、政策扶持、对接市场,这是让产业实现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据大通县扶贫办产业扶贫项目负责人张世财介绍,产业扶贫项目从实施到验收,一般需要3年时间,最终要进行效益验收,评估是不是已经成为了村里的主导产业。这3年,产业项目主要以扶贫办监管为主,3年后将正式移交村里。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产业实现更好发展,县里还专门为其提供了贴息贷款的优惠。

  不过,并非所有落地的产业都能生根,产出效益来。由于市场变化等因素,也会有一些产业项目“流产”。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将会在下一次规划产业扶贫项目时进行“回头看”,重新扶持。

  另一方面,产业扶贫必须根据当地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特色”二字是重中之重,是让产业产出效益的关键。

  在黄南州同仁县,扶贫产业依托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热贡艺术,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热贡旅游纪念品加工产业,几年来,已经有1.6万人从事热贡艺术品制作,形成4714家文化产业经营户,年收入达到3.1亿元。

  如今,青海已经初步形成了马铃薯、特色林果、高原生态畜牧业、蔬菜、饲草种植、中藏药材和奶牛七大特色扶贫产业,在实践中总结出最受贫困户欢迎的产业开发模式,如股份合作型、集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等。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这些不同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是实现产业后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特色产业这根“红线”,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精准对接,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

  如何发挥辐射效益?

  经过几年的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已经成为青海省大通县将军沟村的主导产业,没几年功夫,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就富裕了起来,邓永良就是村里益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如今,村里有超过2/3的农户从事土鸡养殖,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邓永良捧出一盆煮好的鸡蛋,让大家品尝。他说:“你们别看这鸡蛋个头小,可是价钱却不低。目前,市场平均价是一颗1.3元。不过,这并不是我的目标,要是有了品牌,价格还能更高。”现在邓永良正在注册自己的商标,也请人设计了包装。说着,他又到隔壁屋里取来了包装盒样品给记者展示。

  在青海已经建立的1248个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中,大通县将军沟村只是让产业发挥辐射效益的一个缩影。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产业真正发挥辐射效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能够真正吸收贫困户,让产业效益能够覆盖贫困户;二是延伸产业链条,贴近市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完整链条,每一个环节都能产出效益;三是与生态保护和城镇化相结合,注重长远。

  产业的辐射效益是多方面的,除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进来脱贫致富外,还要让产业本身的效益放大,必须形成产业体系、产业链,一头连接贫困村贫困户,一头连接市场。湟中县扶贫办主任陈宝明告诉记者,现在县里正在筹划建设一个中藏药材交易市场,把大通县的药材种植户也吸引进来,让效益进一步提升。

  目前,青海已初步形成了高原特色农业、特色生态畜牧业、特色文化旅游业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户有致富项目、村有特色产业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种养加一条龙、农(牧)工贸一体化的新型产业扶贫之路,将产业扶贫的辐射效益发挥到更大。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几年 产业发展 省里 办主任 都是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