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新乡市农村五项改革改出乡村振兴新活力

2020-07-16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899250元第一次……899250元第三次。”

  随着拍卖槌“啪”的一声响,辉县市首宗集体建设用地成功入市。在辉县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拍卖大厅内,辉县市冀屯镇前姚村村民郭海力成功取得了该村2.725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40年,成为辉县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次前姚村共竞价出让3宗建设用地5.11亩,以总价174.49万元成交。辉县市峪河镇中心街道的0.367亩的集体建设用地,竞价出让高至120万元。

  “这都是新乡市农村五项重点改革带给乡村发展的机遇。”在竞价出让现场,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掩盖不住自己的兴奋。

  七月骄阳似火,8000多平方千米的牧野大地再次掀起一股农村改革热潮。其实,农村改革在新乡市从不曾间断。

  2011年,新乡市被定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2014年以来,新乡市又先后承担“三块地”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并争取到了“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验任务,创造了“长垣模式”和“获嘉样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7年以来,新乡市以处理好土地和农民的关系为主线,不断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改革、土地综合利用改革以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五项重点改革,让更多的改革红利接踵而至。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新乡市关于农村五项重点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场会就召开了5次,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齐聚探讨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新乡市农村五项重点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土地,盘活了资产,让农村发展有了新天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土地“痛点”变身动力源

  腾退宅基地14933宗5200亩;承包土地流转面积215.4万亩,占比33.3%,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9.9%;拆旧复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1.9万亩……土地不再是“瓶颈”,改“多”的土地,让“一村一品”大有可为。

  走在云寨,粉墙黛瓦,一步一景。这两年,仅有141户村民的长垣市蒲西街道办事处云寨村前后迎来了近30万人次的游客。

  但在前几年,村支书云振胜设想的“花香云寨”还没有“落脚之地”。村上有废旧的宅院可以改造,可土地背后的问题错综复杂,一时无处下手。

  2015年起,国务院在全国33个试点县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块地”改革,长垣成为河南省唯一的试点县。

  2018年,长垣的“三块地”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新乡市农村五项重点改革也在长垣全面展开。云振胜和大家商议,云寨要利用宅基地改革突破发展的瓶颈。

  根据测算,全村每户宅基地面积定为333平方米,超出平均面积部分的进行阶梯收费。但在不少村民的眼里,宅基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退出?收钱?凭啥!一时间,村上议论纷纷。

  顶住压力,云振胜发动村干部们,率先无偿退出了自己多余的宅基地,同时分成4个小队,分头给户口不在村的16户村民做工作,电话说不清就跑去外地。村干部的行动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很快,该交钱的交钱,该退的退。那几天,云振胜高兴得没睡好觉。

  新腾退的宅基地上,建起了花园、民宿、书屋。如今,年味大集、灯光节、花市等特色活动,让“花中云寨、寨上人家”的名号被叫得越来越响亮。

  在新乡,通过改革,有295个类似云寨的宅基地改革试点村,共腾退宅基地5200亩;承包土地流转面积215.4万亩;拆旧复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1.9万亩。此外,长垣市还做好集体性建设用地入市,目前已增收3亿多元。

  卫辉市唐庄镇田窑村也利用改革,干了件“大事”。2018年,田窑村计划高标准建设仿古小镇,但随着工程的推进,村支书张义武心里却有说不出的“痛”:“仿古建筑建得漂亮,可村民现在住的房子规划凌乱、破旧,气场根本不和,这今后咋发展旅游?”

  借着宅基地改革的东风,问题迎刃而解。经过反复推敲,张义武他们推翻了“吃力不讨好”的“旧村改造”方案,利用改革盘活土地,拆旧村,建新村。

  令人惊喜的是,规划后的新村,面积整整比之前节余了160亩,村史馆、园林游园、高标准的文化广场等都陆续开建,仿古小镇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了。

  “镇里有临时安置房,新村建好村民就搬进这样的‘民宿楼’里来。”坐在新盖好两层小楼里的沙发上,村委委员刘金生对记者说,“不仅能自住,还能当真正的民宿出租。”

  绿瓦青砖,山脚下新建的“民宿楼”与山间的仿古小镇相互呼应。解了心头的难题,张义武和村干部有了发展其他的精力。“山头上还有这路的两旁,种的都是楸树。去年,光销售楸树苗,村集体收入就增加了1000多万元!”张义武笑着说。

  资金“难点”变身助推器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乡市已清理不合理合同2.94万份,增加村集体收入9835万元,成立3424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全市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占比达96.5%……乡村振兴的钱从哪里来?解决“旧账”再赚钱。

  2004年到2016年,获嘉县照镜镇东彰仪村的集体收入不光是零,还欠账400余万元。“欠款是20多年前村里倒闭的榨油厂留下来的,村民投的资金、银行贷款啥的,村里根本还不上。”村支书王光新告诉记者。

  东彰仪村的欠款,让惦记着乡亲们的王光新几次三番“望而却步”。王光新说:“我被推选成了村支书5次,在2014年才敢勉强接手,太难!”

  2017年夏,获嘉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通过改革,获嘉县清理不规范合同1.78万份,增加集体收入7624.6万元。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清产核资。东彰仪村经过登记、核算,弄清村里共欠债460万元,但也发现,有92户农户侵占216亩土地,38户农户侵占宅基地、厂房等集体资产。

  通过清理不规范合同,重新签约,东彰仪村当年就还上了50多万元债务,还将216亩土地流转了出去,每年收益20多万元。“清产核资只是弄清楚债权债务,盘活村集体资产,挣钱把债还清了才是关键。”王光新和全村人看到了还清欠款的曙光。

  2018年10月,东彰仪村与当地企业合作,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65亩蔬菜基地,发展高效农业,村集体和村民都增加了收入。

  从2017年到2019年,东彰仪村的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现在,东彰仪不仅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还成了党建示范村,王光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劲儿更足了。

  与东彰仪村相隔30多公里的辉县市孟庄镇南陈马村,有着相似的“蜕变史”,通过改革,曾经村集体经济为空白的南陈马村,如今也已“豪气”地拥有了村级污水处理厂、3个停车场、2个游园、1个红色文化广场以及6家企业和15家养殖场。

  南陈马村是辉县市“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的试点村,王政仁是村支书,患有食道癌的他身体瘦弱,却给了村内改革最有力的推进。

  为了让群众了解改革的好处,他挨家挨户一遍遍走,村民大会一开也是一个多小时;有毅力更有思路,为了清理不规范合同,他拍了板:“配合改革的,过去欠账的事先不说,今后继续承包的事现在说;不配合的,以后继续承包的事先不说,以前欠账的事咱先说清。”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掉了32份不规范合同,仅此一项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加13万元。但王政仁不满足,他又用好宅基地改革和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土地成立合作社、办起建筑公司、开起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他眼里的南陈马村依旧潜力无穷。如今,南陈马村年集体收入已达40多万元。

  发展“堵点”变身“顺气丸”

  抓好“五项改革”,关键还在“人”。“五个一批”育好领头雁,“积分管理”拢住群众心,用好公开、公正、公平“六字诀”,解锁农村发展新动能。

  和家人关系甚好的甄国平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竟然强拆了三哥甄其浩的房,还挨了他几个月的骂。

  2018年,经过新乡市“五个一批”的培养选拔,身为退伍军人的甄国平“临危受命”,当上了十几年没有“头雁”的长垣县南蒲街道办事处甄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甄国平攒足了一腔热血,要让甄庄换个样儿。

  他先在村里发起一场“大讨论”,干部、村民畅所欲言。一个月下来,甄国平彻底蒙了,村里不仅有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不通自来水和天然气这些“表面”问题,强占土地、派系严重、信访频繁,甄庄的“里子”问题更严重。

  甄庄接下的路该咋走?“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当时正逢长垣的“三块地”改革火热推进,学习先进经验时,甄国平生出来这样的感慨。

  想让别人做到的,先自己干好。从那以后,甄国平给自己立了个这样的“标准”,但就这个“标准”,让他领着挖土机,推倒了三哥刚盖俩月、“一户多宅”多出的那间不愿拆的房。

  在农村,村务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群众的气顺了,村里的事才好办。改革更是如此,只有获得群众的支持,才能推进得快、推进得好。新乡市还巧用“积分制”管理,把积分运用到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帮助群众更加了解改革,积极参与其中。

  虽然挨了三哥的骂,但甄国平有了意外“收获”,之前不愿意配合的8户村民主动按政策腾退了宅基地。

  不仅如此,老甄的一次次“牺牲”让他的“标准”成了村干部们的“标准”,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做。“吃亏的事村干部都先上,觉悟就是比俺高,佩服。”村民甄俊宽竖起了大拇指。不知不觉间,甄庄村的干群关系缓和了,还通过改革盘活土地,准备筹建鲤鱼文化休闲观光园。

  “农村的问题,能摆在台面上大大方方地让大家讨论,就特别好解决。”获嘉县史庄镇邓庄村党支部书记贺承山处理村务也有自己的“标准”。“要的就是一碗水端平,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看得到新作为、新气象。”

  邓庄村文化广场那棵大槐树,就是“一碗水端平”的证明。

  为了宅基地腾退有理有据,贺承山和村干部把村民分为了两类:一是户口还在村里,有资格获得宅基地的,坚持实行“一户一宅”;二是户口不在村内的,坚持让他们腾退。

  那棵古树,本是邓巨峰家的。邓巨峰跟着儿子在北京落了户,但村里改革的事,他有所耳闻。“村干部拎得清、干得好,咱不能拖后腿。”本来只需退出一个宅基地的他,将两户宅基地都捐给了村里,包括院中那棵230年树龄的老槐树。

  因为邓巨峰,周边四五家村民也松了口。绕着这棵大槐树,村里的文化广场终于建了起来。

  风吹槐树沙沙响,老槐树依旧生长得郁郁葱葱,继续见证着邓庄村的蜕变和前行。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乡村振兴 农村改革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