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乡村里“最可爱的人”|退伍老兵张德山 带领村民找准产业奔小康

2019-07-31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在我国,每年都有许多军人脱下戎装,离开曾经锻炼成长过的部队回到地方。其中有很多人选择回到农村创业,用一片真情帮助家乡和村民脱贫致富。他们不忘军民鱼水情,用军人特有的敢于挑战、善于协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特别策划《乡村里“最可爱的人”》,让我们走近一群在乡村里默默奉献、为民造福的退伍军人,聆听那些“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动人故事。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的张德山,1986年11月参军入伍。退伍后,他放弃在发达地区就业发展的大好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发挥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选准产业,用敏锐的眼光和执着的精神,走上香菇种植的创业路。致富后,张德山不忘乡亲,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无偿提供给需要帮助的村民,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张德山:这是2011年拍的,战友“八一”聚会的时候,是在舞阳,我们都退伍了,那一年总共去了105个人,同年兵,现在都有联系,战友感情都非常好。

  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张德山家的客厅,一张战友合影被挂在了家中最显眼的位置。1968年出生的张德山,从小生活在李斌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6年11月,他光荣入伍,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入伍期间,他凭借优异的表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张德山依旧坐如钟、行如风。他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在部队的生活和锻炼。

  张德山:去部队以后,受党和部队的教育,做人做事的准则在家学不到。比如我们的船去巡逻,遇到大风浪,船摇摆的厉害,胃里的东西都能颠出来,但我们在这种困难情况下,锻炼出抗风浪的意志,顶风破浪,吐了以后该怎么工作还怎么工作,岗位不能丢,就是这种奉献精神。在部队服役几年,后来虽然退役了,我还要干一番事业。

  1991年12月,张德山光荣退伍。当时,是留在发达地区工作还是回到家乡,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个艰难选择。再三斟酌后,张德山选择回家。作为一个儿子,他需要照顾还在家中务农的父母,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军人,回到家乡,他也有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啥的“使命”。

  张德山:感觉只要有这种精神,不管在外还是在家都能成功。那时候就想回来,在家里寻求一个发展路子。

  经过市场调研,不怕吃苦的张德山坚信:在当地,种香菇是个不错的致富项目,虽然种植香菇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掌握。之前有人没种好,关键是种植技术还没有很好的掌握。

  张德山:我们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种植香菇,曾经村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要想哭,种香菇;哭哩不痛,明年还种。为啥?就是因为香菇“链孢霉”感染率太高,有很多菇农血本无归,不得不放弃种植。我通过市场调研,感觉种香菇是个好产业,之前没种好,就是技术没跟上。

  就这样,张德山凭着军人特有的坚定意志和不服输的劲头,决心重振当地香菇市场。他先后自费到香菇之乡福建省三明市和河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等地,专门学习香菇种植技术知识,逐步熟悉并掌握了香菇的种植、制种、制菌棒等技术,香菇种植在当地终于获得了成功,农户们纷纷效仿。

  张德山:第一年,香菇年前没有长出来,过了春节以后才出来,香菇年前价最高,长不出来是啥原因呢?我认为可能是温度的问题,第二年在院子里搭了两个棚,垒了火垄,温度就加起来了,腊月天我们这很冷,加温加了一个礼拜,香菇就满棚的长出来了,我们村和周边村的都来我家参观,一看特别好,回家就都开始建火垄,建成之后香菇都出来了,都很高兴。我在香菇方面有几个创新,现在漯河地区乃至周边都在用。

  就这样,张德山的香菇种植规模越做越大,最多的时候,在周边发展了近二十个香菇种植基地,年种植香菇达200多万棒。由于品质可靠、货源有保障、人还实在,很多外地客户开始慕名前来收购。

  客户谢东亚: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老张为人踏实、厚道,我们都愿意和他合作。

  通过张德山的带动,经过几年的拼搏,李斌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基地,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张德山也被乡亲们誉为“香菇王”。富裕后的张德山并没有只顾着拨打自家的“小算盘”,看着本村、邻村还有贫困户,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曾经的军旅生涯告诉他:“忠诚奉献”;党多年的培养告诉他: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村民张付顺一家原来是贫困户,家里几乎没有劳动力,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在张德山资金、技术、管理等全方位帮助下,张付顺放弃了“等靠要”的思想,跟着张德山种起了大棚香菇。2015年,张付顺家的香菇卖了5万多元,终于摘下了贫困“帽儿”。

  张付顺:从2011年就开始找他,跟他商量,我这钱周转不开,需要借点,他很亲切,他说可以,不够的钱加上辅助材料,他先垫资,我只是使用,等我这香菇挣到钱了再还上,这样慢慢周转,才慢慢发展起来。他不是帮我一个人,还帮村上很多人,很多像我一样资金不够。

  记者:跟你们要利息吗?

  张付顺:啥也不要,乐于助人,就是这种思想。

  除了资金的帮助,张德山还主动把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无偿提供给像张付顺一样的村民,如今,张付顺家年种植香菇近11万袋,年收入达30万元。致了富不忘党的恩,现在张付顺也像张德山那样,开始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每年给村里提供十几个就业岗位,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拒不完全统计,张德山通过技术、资金、人力等支持,已经先后帮扶了周边20多户农村贫困户发家致富,年赊销给贫困户棒袋等物资达20多万元。对于自己的付出,张德山看得很淡。他说,军民鱼水情。作为一名曾经当过兵的人,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应该做的。

  张德山:我能有今天,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自己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算富。今后,我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香菇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的乡亲靠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让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 致富
您可能喜欢的
    TOP10
  • 新闻排行
  • 视频排行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