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新时代“三农”启示录·方式篇:赞!发展方式历史跨越

2018-03-02 作者:农民日报编辑部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要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习近平

春意涌动,万物勃兴。停了一冬的农机被擦拭 一新,加满了油耕耘着开始松软的土地。亿万农民忙碌起来,即将开始新一年的奋斗。神州大地如缎似锦,新时代农业发展气象万千。

中国人素善以丝织图,绫罗绸缎绮帛锦绢,或织锦,或刺绣,或缂丝,织法虽繁,却都绕不开经纬两根线。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现代农业发展的细细针脚上,可以分明看到,五年来,以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织法”,发展这根“经线” 与高质量这根“纬线”盘结缠绕,已勾织出一幅恢弘画卷的完整轮廓。

发展是硬道理!五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念起了“转”字诀:从追求数量向追求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再到旗帜鲜明地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发展方式随之而转,发展质量向高企健,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构建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竞争力为之跃升。

于发展拐点处审慎转舵

——三大体系的现代农业发展坐标系甫一亮相,农业的资源配置、生产和经营方式就迅速指向“提质增效”

因势因时而变,既蕴含着传统的发展智慧,也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在千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最大的“势”是短缺,追求高速度增长是历史必然。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当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势”变了的时候,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时势所需。

今天,我们走质量兴农之路的思想高度统一, 思路无比清晰,而在刚开始,却并非每个人都能看懂洋流、看到暗礁、看清风向。然而事实证明,转是 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国内市场和征战国际市场所不可替代 的。“转不转”是个伪命题,“如何转”才是好问题。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指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彼时,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产业,若单纯追求产量的线性增加, 不仅山水林田湖草“受不了”,而且相当部分增量消费者也“不需要”,拿到国际市场上还“比不过”。

次年中,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把转方式明确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一时间,“转方式”成为现代农业 发展的关键词和热词。

在近代以来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转方式调结构本身不算新鲜事,但如果没有完整的体系,没有鲜明的秩序,没有一位舵手操盘,农业发展中个体分子自发的“转”很有可能变成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指出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样的发展思路,承自习近平“三农”思想在正定、 福建、浙江的探索与实践,伏脉于未来一个较长阶段中国农业的发展进程。这样的现代农业,正是 “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的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这样的转型之举,也正是为了“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是适应高质量发展大形势、大格局、大逻辑的 现实必然。

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循着一束光穿过极狭的小口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三大体系的现代农业发展坐标系甫一亮相,农业的资源配置、生产和经营方式就迅速指向了“提质增效”的“右上角”。

认识开始统一起来——

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产业体系薄弱的地基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就是要坚定不移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解决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业供给效率问题,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指数。

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生产体系深陷的鸿沟中。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是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解决“靠天吃饭”和生产效率问题,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经营体系落后的洼地里。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就是要培育规模化经营和服务主体,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不同主体间的联合与合作,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

2016年末,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这一纲领性文件正是以创新强农、 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为指引,聚焦转方式、建体系、走新路,以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三农”工作的宝贵经验之光,引导着我们走向现代农业的新境界。

在方向校准后砥砺前行

——每一个转方式之举,都像是一次对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打磨。惟因其反复切割、千磨万击,才最终迎来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钻石期”

福建福州城郊的鼓岭上,有个宜夏村,村民一度主要以打工和山耕为生。2012年,正在华盛顿访问的习近平动情地讲述了他20年前帮助一位美国友人圆梦鼓岭的故事。鼓岭的风声、虫鸣和笔直的柳杉唤醒了人们久违的乡愁,宜夏村从此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五年间,鼓岭宜夏村和数十万村庄一样,润物无声地调整着产业布局,转变着发展方式。

这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多功能性极大丰富的五年。我们开始摆脱把农业单纯看作第一产业的观点,转向全产业链延伸和多功能性开发,重新审视这一古老产业丰富的内涵、重新发现乡村别样的魅力,重新发掘农业亲自然、近生命、传承人文的属性,将农业变成了农民觉得有赚头有奔头、城里人感到有看头有玩头的现代产业。五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2/3,发轫于2014年的农业农村“双创”活力四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把餐桌、牌桌搬进了乡村田园,吃着火锅,听着山歌,寻找把酒东篱的快意酣畅。

万里之遥的德国下萨克森州汉诺威市,2017年德国国际农机展精准农业设施展馆,中国思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展台,摆 放着几个高精度板卡。2013年之前,中国高精度板卡市场基本被海外企业垄断。而截至2016年末,仅思南导航就已收复了20%的市场失地。

这是中国农业科技翅膀上一根鲜亮的羽毛。过去五年,我们改革农业科研体制, 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完成了一套高难度系数的科技创新动作——“工厂化”生产天敌昆虫,以蜂捕虫,以蚊食虫,以螨克虫,每年高效繁育捕食螨8000亿头、赤眼蜂3000亿头,向植保战场投放一支护卫大军; 奶业生产环节中去掉了预巴杀和闪蒸等多余工序,将加工温度从95℃-100℃降低到72℃-80℃,以生产降温促营养升级;在深远海可投放超大型网箱定置养殖,可架设10-30万吨级养殖平台移动养殖,耕海田而建深蓝色的粮仓。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这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贡献的五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成为历史,“手扶方向盘, 查看仪表盘”正成为潮流,“北斗开天眼,农机跃云端”正成为现实,生产方式的转变悄然发生。wifi满格,4G常有,田间小路上架起了信息高速路,构成了人在桥下徜徉,数据在桥上疾驰的立交系统,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操控智慧农业,农业生产专业标准、可控可溯。五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 升,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5年分别提高约10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良种农机农技等现代生产要素成为农业发展主要驱动力。

凤阳县小岗村,夜色宁静且美。40年前,18个约定包产到户的“红手印”成为以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奠定的历史注脚。而到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时,全村近60%的耕地已完成流转,规模经营气候渐成。

由小岗及全国,当三权分置的四梁八柱搭建起来后,土地或流转、或托管、或入股,农民或入社,或务工,或创业,家庭经营、集体经营者有之,合作经营、企业经营者同样不在少数。农业经营方式从未如此葆有活力,富有生机。

这是新型经营主体闪耀历史舞台,家庭零散经营转向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五年。 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干储藏,主要作业环节靠社会化服务、农户只管日常田间看护的社会化服务网越织越密、越布越大,小农户与大生产在新的经营方式中找到了焊接点。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连接收购、营销、储运各环节,融合一产、二产、三产各业态,合作社经营提升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数达到41.7万个;截至2017年9月,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家数为196.9万,近一半的中国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从产业发展到生产经营,每一个转方式之举,都像是一次对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打磨。惟因其反复切割、千磨万击,才最终迎来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钻石期”。

乘东风正劲时奋力爬坡

——骑行上坡要擅转、肯蹬、会借风,五年实践为接下来更为艰辛的爬坡过程探索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财富

骑行盘山路者往往有一个感触,要上坡到山顶,需要不断地转车把,不转就会偏离道路甚至坠入山崖,也需要使劲地蹬踏板,不蹬就会倒退下坡或者摔倒路边。在坡度特别大的地方,还要善于利用顺风一鼓作气。

实现农业现代化绝非坦途,甚至会“一山放过一山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也到了一个必须依靠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向农业高质量山顶骑行的关键期。

五年来的实践探索出弥足珍贵的经验,在接下来更为艰辛的爬坡过程要坚持这些经验,做到擅转、肯蹬、会借风。 五年来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转变, 最根本在于全领域、系统性推进。转型进程到了今天,零敲碎打、小修小补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着眼于全局,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系统性改革。这五年的转变, 从一开始就不是微调微整,而是工作导向的 重大转变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也不是某个方面的独善其身、某个领域的单向推进, 而是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的相互配合、系统推进。特别是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构建,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其中,生产体系重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经营体系重在完善农业生产关系,二者又共同支撑产业体系发展,这三大体系相互作用、有机融合,覆盖现代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合力推动着农业在向高质量爬坡骑行。

变革的源动力大都来自现实中的问题, 五年来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转变也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消费者对“质量高”的追求、农民对“效益高”的渴求、资源环境对“利用率高”的要求、国际市场对“竞争力高”的需求,这些现实中的“问题”,正是我们转型目标的指向,也是我们爬坡所要顺应的“风向”。政府抓农业发展的理念、政策支农的导向应善于借风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以及农民群众的实践探索应“站在风口上”。什么样的发展可以称为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要看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不是提高了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是不是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这是我们由“问题” 出发来思维所应该遵循的判断标准。

车速越快,越要掌住方向;转型越是势如破竹,就越要保持冷静,越要坚守初心。 五年来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转变而在方向性问题上不出偏差,就在于牢牢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数量和质量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要产出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并不意味着超市、菜市场里普通的大米、面粉就不要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突破的底线。规模经营和小农户不是互相排斥的,规模再怎么大、经营主体再怎么联合,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始终是我们的起点和落脚点。

守成成愈难,创业业自兴。我们有过去五年来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所积累下的经验财富,有亿万农民群众自发参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精神,更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深谋远虑和深究细研所做出的、对农村大地饱含深厚感情的决策判断。艰苦奋斗再转型,我们一定能赢得农业高质量发展这场革命。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renxinxin] 标签: 新三农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