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张启发:杂交水稻的辉煌50年 |《科学通报》隆重推出纪念专辑

2016-12-16来源:科学通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张启发,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水稻遗传改良研究,在水稻功能基因组、杂交稻的杂种优势及产量的遗传基础和相关基因、光敏不育水稻的遗传基础和基因克隆与分子机理、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基因基础、应用生物技术进行品种资源创新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发展方向。

    1966年4月,《科学通报》发表了袁隆平先生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科研论文,报道了他在1964~1965年在安江农业学校工作期间于田间发现的水稻植株的雄性不育现象,并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的设想。 

     文章发表受到了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虽然当时国家财力有限,但一大批行政领导、科技工作者和农技推广人员充分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拘教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南繁北育,杂交水稻的研究如火如荼、成果辈出,在峥嵘岁月中成为我国科技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70年野败型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两年后育成野败型不育系、保持系, 三年间实现三系配套,6年后开始大面积推广,创造了作物育种史上的奇迹。随后水稻育种家又相继发现了红莲型、冈型、D型、印水型、K型不育系,并很快实现了三系配套,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杂交籼稻组合。与此同时,育种家们还发现了滇型粳稻不育系,从国外引进的包台雄性不育体系,成功培育出杂交粳稻。1973年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及其后的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系列研究,为两系杂交稻的培育提供了前景,于1989年首个两系杂交稻培育成功。在我国杂交稻的育种和生产中呈现出多种“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体系并存,籼杂与粳杂共荣,三系与两系争辉, 是世界作物育种历史上不可多见的繁荣景象。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杂交稻的种植常年面积已稳居我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以上,很多年份超过60%,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产量,为我国种业的发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杂交稻在品质改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高产优质的品种不断涌现。超级杂交稻的培育,使产量潜力不断攀上新台阶。绿色超级稻的理念,又为杂交稻昭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农业生产体系”的新前景。


     进入21世纪,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迅猛发展,我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遗传与分子基础方面研究取得成果丰硕。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光−温敏雄性不育、籼粳杂种不育及广亲和性、杂交稻产量和优势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捷报频传,在杂种优势的遗传与基因组学基础相关研究进展不断, 一篇篇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写出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杂交水稻的另一个巨大成功是作为中国的原创技术走出国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杂交稻育种技术和种子陆续被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家,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美国更是后来居上,近年来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快速上升,得益于成熟的种业体系及机械化制种技术的发展,其杂交稻面积的比例大有超越中国的趋势。杂交稻为世界水稻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杂交稻的培育、应用和研究,中国科学家集体创造了我国农业和科学史上的绚丽和辉煌。


     饮水思源。为纪念袁隆平先生“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发表50周年,《科学通报》编辑部委托我组稿出版一个专辑,记叙杂交稻的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我的理解和相关专家的推荐,连同原文重新发表及对袁先生的访谈, 专辑共组织了17篇文章,希望能从历史和科学的维度反映杂交稻研发和应用的历程与成就。感谢各位专家的通力合作,在百忙之中撰文写稿。通过研读文稿,我进一步学习了解了杂交稻的史实和成果,对我国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和辉煌成就更加钦佩,也深感自豪。


    专辑将于12月20日出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辑的篇幅以及各位编写者时间所限,必然有很多优秀专家和成果在专辑中未能反映,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在此谨致歉意。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xiepingting] 标签: 杂交稻 水稻 nbsp 不育 育种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