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美丽乡村乡村旅游

乌镇成功改造的启示:文化才是休闲旅游的源泉

2016-08-16来源:奔田生态农场联盟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在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地方,找到富有趣味感的小故事,它让文化和旅游成为两个不可分的主体。对文化而言,旅游是其商业化、活性化的最佳载体,对旅游而言,文化是其产业升级、提升客户体验的核心路径。文化在旅游领域的渗透,不但要充分尊重传统,更要寻求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这才是中国旅游业破题的关键。

乌镇的文化底蕴


一千多年前,世称邵明太子的萧统,跟随齐梁文坛领袖沈约,在这里,留下了一段师生共读的佳话,更留下了邵明书院的文化传承。

之后,这里养育了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著名藏书家鲍廷博,到近、现代的文学巨匠茅盾、漫画家丰子恺、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孙木心等,他们使乌镇的历史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然而,仅凭过去的光环,并不能完全成就今天的乌镇。没赶上第一波改革浪潮的乌镇,在1999年才正式“改造”,并从一开始,就很注重文化基因的融入。

初步完成古镇复原的乌镇,第一件事,就是把茅盾“请”回了家乡。2000年11月11日,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首次回到茅盾的家乡乌镇举办。活动过后,中国作协还宣布将乌镇作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

引来文化“凤凰”的乌镇,2001年1月1日,第一天正式开放就迎来了6000多人次游客。2003年,黄磊自导自演的首部电视剧《似水年华》播出,让乌镇成为“爱情童话”的最佳发生地,更成为景区与影视文化双赢的典范。

因为《似水年华》而与乌镇结缘的黄磊,十年后,又再次让乌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3年5月8日,由陈向宏联合华语戏剧界知名导演赖声川、孟京辉、黄磊共同发起的首届乌镇戏剧节在乌镇开幕,历时11天的戏剧节,让乌镇拥有了国际范儿。

“活”的文化


在国内,看到的大多是‘死’了的文化。走马观花的模式,同质化的景区建设,让人们无法在自然风光中,深入的了解当地的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

据国家旅游局的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1-9月来华入境人数为9606.96万人次,同比下降3.14%,其中,外国人1936.31万人次,同比下降5%.

入境游市场持续下滑,到中国来的外国人越来越少,这其实是应该引起警惕的。这种现象不能单纯归结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对比周边的日本、泰国、印度,近两年这些国家的入境游增速是非常快的。

除了自然生态恶化以及旅游产品的模式单一等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在自身文化的传承、展示和体验上做的非常不好。目前,国内还处在观光游的阶段,大部分的景区以门票收入为主,但“门票经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景区文化开发的局限性。

刘云山曾在海南调研时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寻找“文化灵魂”成为旅游业的当务之急。在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上,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其文化体验,是未来体现竞争力和差异化的关键。

特别是《旅游法》出台后,应更加重视产品的改善。在根据目的地的特点,提前设计旅游路线时,会更加着重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比如,游客可以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更长,会去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会到当地做家访、会参加当地的节庆,体验民族特色文化等。

现在,自由行不光售卖的是酒店、机票和攻略,实际上应该引导客人去发现不同地方的魅力。未来,最好计划发起“有故事的旅行”,让消费者去发现眼睛之外的东西。

在景区开发方面,则需要更深入融合文化的概念。从观光型到度假型,再到文化型,正是凭借着文化的引擎,让古老的乌镇,重新恢复生命力。

商业转化力


插上资本翅膀的乌镇,并没有偏离文化的轨道。西栅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 万平方米,并巧妙利用部分老建筑,改建出各类风格的民居特色客房和各种档次的度假酒店、会议中心和商务会馆。

文化型的酒店会越来越多的存在于度假目的地中。围绕着传统水乡的文化遗迹和生活氛围,所做的开发,才真正吸引人。从几百元的民宿到一万元的会所,乌镇旗下已经发育了十几个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酒店品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让更多的游客愿意在乌镇停留下来。

留下来的游客,需要更多元化和生活化的文化体验。为此,乌镇复原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织染、酿酒、缫丝、制酱等手工作坊,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古老的传统工艺和文化,更能动手体验,同时带动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销量。

游客停留的时间加长,同时消费也会增加,所以现在乌镇门票收入已不是最大的收入来源了,更多的依托酒店、餐饮、购物等。完美的融合了观光与度假功能的乌镇,不再仅仅是一幅平面的风景画,而是可以多元立体体验的“乌托邦”。

对乌镇的改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原,更把现代服务业的品质感渗透到景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事实上,乌镇是给游客们造了一个梦,一个江南水乡的梦,乌镇的建设者和经营者们更像是造梦师的角色。

在旅行中,真正感染人的部分,是每个不同的地方对自己传统的珍视,同时,这种传统在当下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生命力。旅游是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只有文化的深度介入,才能让旅游带给消费者更丰富的体验,这也是当下旅游业转型破题的关键。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乌镇 成功 改造 文化 休闲 旅游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