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农村的沦陷,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

2016-04-25 作者:陈启凡 来源:微信号新观察家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导读:政府依然是那个政府,农村依然在为城市做牺牲。农民什么时候需要进城,农民有没有资格进城,一切要看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否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留在农村,就会提高门槛,驱赶盲流;需要他们留在城里,就鼓励就业,放开户籍。

农村的沦陷,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

陈启凡

广州教育工作者,新观察专栏作者

看到有朋友在讨论农村的发展问题。说起乡村的没落,笔者几次回乡,以及到异地乡村旅游,感受还是比较真切的。至于其原因,有很多说法,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经济原因。很多人不愿回乡(或是无法回乡),是因为赖以生存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存在了。大学生如此,农民工也是这样。

谈点个人的理解,供商榷。

1.经济制度上压制农村。早期通过工农业价格的剪刀差,以农民的低收入为代价,发展起了早期的工业与城市;后来工业演变为工商业,但是剪刀差的制度不变,代表性是粮食的统购统销,从1953年持续至1992年,1952年还为此成立了一个粮食部。

1992年的价格改革,在客观行为上借鉴了杰弗里·萨克斯的休克疗法,大范围放开价格,从而避免了80年代小碎步放开、民生物价飙升的情况。

对于政府而言,这种改革除了抑制恶性通胀之外,还有另一层经济动力:粮食统购统销让政府赔大发了,你低价买,农民不卖;你低价卖,市民抢购。政府等于自己贴钱给市民提供低价粮食。仅1991年一年,政府高价收粮、低价卖粮,财政上就倒贴了400多亿。一算明白账,政府就不干了,改革时几乎没有什么阻力——每每谈改革,总会说遇到了阻力,其实阻不阻力的,关键要看政府是不是从中赚钱了。

如果不提高收购价,又会出现政府粮仓无粮、农民与市民直接交易的黑市。

这种制度的废除,一度使农村在90年代迎来第二个繁荣时期(第一个繁荣时期是1949-1956年),90年代的农民通过种田、经营一些副业可以过上较好的生活,也有精神层面的消费,典型表现是各乡镇的电影院还能营业,一度出现盈利。

2.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农村经济压制的终结。政府只是放弃了统购统销,并未退出粮食流通环节,而且这些政府机关和配套的国企,在流通环节中居于垄断地位。这些国企除了收购、销售的企业,还有大批是国有农场,本身也是粮食的生产者。

最终,通过垄断地位与政策的优势,政府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压低了农产品收购价格。结果出现了种子、农药、化肥、农具的价格在上涨,粮价就是不上涨的局面。这种长期压低粮食价格的政策从2003年起全面实施,结果农民生活又回到了以前的艰难状态。

这种情况下,大量农民放弃农业,选择进工厂务工,已是必然。即便政府于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但是这种小恩小惠,并不足以抵销价格剪刀差所带来的损失。

年年1号文件说要保护农业,这种话跟调控房价的话一样,听听就得了。一个老板总是说你表现不错,鼓励你好好干,但是升职加薪从来没有你份,你觉得这是怎么回事?

3. 农民弃田务工,最终也不得不离背井离乡。因为在工业布局的政策上,乡镇也居于不利地位。高速公路不往这里走,铁路(包括后来的动车、高铁)不在这里设站,甚至税收也要比城里的重。加上层出不穷的腐败,乡镇工业逐渐往城市转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农民从到乡村工厂打工,演变为进城打工,在城郊是工厂工人,在城区是服务行业人员。

农民都知道种田养不起一家人了,大学生还回去干什么?

于是有条件的先走,没条件的后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逐渐往城市里汇集,小城市又往大城市汇集。过去小县城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医生,现在已经大多在大中城市扎堆了。

这时候大学生回乡,说句不好听的,可能连找个可以对话的人都难了。

回农村创业,你想过人才招聘的事没有?

4. 经济上压制,农民要跑怎么办?

前期是反对农民跑的,所以要用一些办法束缚住他们。城市的工作基本上由政府统一分配,农民进城不仅很难有工作,还会成为“盲流”,受到法律上的打击。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这时候便不那么反对农民进城了,甚至一度鼓励进城。鼓励的方式,有正面鼓励,一个改革开放遍地是黄金的梦想,但更有效的方式还是负激励,维持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

鼓励他们进城,又不希望他们享受城市的福利,配合户籍制度的暂住证应运而生了。

每当城市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可能出现就业危机时,就会以查暂住证、维持治安为名,驱赶农民工。

可是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回乡能干什么?

5. 很多人说是户籍制度的错,如果允许自由迁徙就没这么多问题了。

问题是,户籍制度改不改,谁说了算?

与其谈公民权益、某位大大良心发现,不如算一笔经济账。

有一天,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现行政策又不足以吸引这么多劳动力时,政府便有动力去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了。

这一天,正是当下。

说起来,这个问题的出现正是政府推行的另一项“国策”——计划生育带来的副产品。别看媒体上时不时爆出一个超生致贫的大新闻,中国人口出生率自1991年以来已经连续20多年低于2.1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

这个“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在现有的医疗水平下,人口出生率2.1是维系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基准线,低于这条线,人口结构就会出现老龄化。

问题是,中国人口出生率长期跌破1.3,考虑到城乡的差距,城市人口的出生率只会更低。过去说得好听,一个孩子有四个老人疼;现在想明白了,这个孩子长大了,得养好几个老人呢。

首先暴露问题的是社会养老金的难以为继。城里这么多老人要吃饭,可是来这里交税的年轻人数量远远不足。

这个问题在人口出生率低迷的欧洲、日本同样出现。日本的做法是鼓励老年人再干几年,自力更生,前几年大热的老年人自强文化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欧洲的做法是鼓励中东、北非移民,结果是大量穆斯林涌入欧洲,带来了文化与民族上的冲突。

尽管欧洲有很多人对这种冲突充满警惕,甚至出现了排外的苗头,可是你不让他们移民,谁来帮欧洲人养老呢?

终于,中国政府也想明白这个问题了,放开了二胎,然并卵。

欧洲、日本没有计划生育,随便生,甚至鼓励生,也没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你放开一个二胎指标,就想解决了?

因此,配合二胎政策,城市的户籍制度也在松动,降低了门槛,吸引人口。典型代表是四个一线城市都推出了积分落户的政策。

其中,广州不像北京、上海那样一枝独秀,所处的珠三角,个个都是经济上的竞争对手,旁边还有个深圳,因此户籍门槛调得最低,学历只要初中,社保缴满4年便可申请积分落户。

说白了,欧洲、中国都在进行抢人大战,欧洲抢中东、北非的年轻人,中国是城市在抢农村的年轻人。

中东、北非的年轻人走了,这些国家的贫困也加剧了;中国的农村变成了什么样,你懂的。

6. 在这些变革的背后,有的人看到了社会的“进步”,我看到的是,政府依然是那个政府,农村依然在为城市做牺牲。农民什么时候需要进城,农民有没有资格进城,一切要看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否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留在农村,就会提高门槛,驱赶盲流;需要他们留在城里,就鼓励就业,放开户籍。

说来讽刺,政权是靠农民的支持建立起来的,但是农民的地位与命运却是如此的卑微坎坷。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不难理解,有的人虽然出身农民,但后来锦衣玉食深宫大院已经不用种田了。

问题是,欧洲人口下降了,可以吸纳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中国城市人口下降了,可以吸纳农村的劳动力;中国的农村人口下降了,又要从哪里去找人呢?

几十年后,当中东、北非因为大量年轻人的出走而陷入贫困、混乱时,中国的农村又将是怎样的一副光景?

这样的故乡,你我还回得去吗?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农村 沦陷 经济 问题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