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全了!中国种业的12个基本定律和18个趋势

2016-03-14来源:微信号农财网种业宝典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农财君:近日偶读到两篇好文,有关种业发展的基本定律和趋势分析,总结经典到位,不过文章有点长,偶斗胆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文/刘定富 武汉金玉良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种业的12个定律如下:

1.种子市场是一个定和市场

2.玉米种子的市值最大

3.种业的利润低于一般行业

4.种业的风险远远大于效益

5.品种名称是最重要的品牌

6.公司育种是找死,不育种是等死

7.种业公司都是撑死的

8.大品种都出自小育种家

9.大品种是新遗传资源和新育种技术结合的产物或者由种植方式重大变革锻造

10.市场接受是最重要的育种目标

11.种子质量差异大于品种差异

12.易制种是品种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种业发展的18个趋势如下:

1.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从快速到缓慢或停滞

2.供求关系从公司供给主导到农民需求引导

3.产品和服务从满足国内到走向世界

4.国际种业巨头从布局到开战

5.育种研发从以国有科教机构为主到以企业为主

6.育种目标从生物特性到兼顾商业特性

7.育种技术和手段从传统到现代

8.作物品种从稀缺到饱和

9.产品从种子到种子+服务

10.产能从平衡到过剩

11.利润从暴利到微利

12.产业链从分离到整合

13.生产基地从分散到集中

14.经营模式从代理制到多样化

15.企业从多小弱到少大强

16.发展动力从凭机遇到凭实力

17.发展方式从滚雪球到大资本

18.控股资本从国退民进到民退国进

第一篇:中国种业的12个基本定律

明白种业发展定律,弄清启示,在种业人感到困惑、迷茫的当下,有助于冷静下来,理性思考,总结规律,寻求举措,实现突破,就会无往而不胜。

1.种子市场是一个定和市场

种子市场的大小取决于用种量,用种量与种植面积密切相关,由于耕地的恒定性,农作物种植面积在年际间变化一般不大,即使种植结构有所调整,那也是不种此作物就种彼作物,都需要种子。因此,种子市场的市值年际间变化不大,而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种子商品化率、种子价格、各作物构成变化所致。于是,种子相比于其他商品,消费没有弹性,市场不会大起大落,非常稳定,基本是一个定和市场。此作物份额多了,必定是彼作物份额减少了;此公司份额多了,必定是彼公司份额减少了。这一定律告诉我们,销售种子犹如虎口夺食,有我非你。所以,赢得客户的唯一法宝是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快,人快我变,总之就是要胜人一筹。长远地看,不是建立在优良产品和服务基础之上的任何营销措施都是不可持续的,是低效的。因此,要做好种业,就是要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始终胜人一筹。

2.玉米种子的市值最大

玉米是全球的第一大作物,也是中国的第一大作物,而且玉米种子的商品化率最高,基本上是使用商品种子,需种量也最大,占种子市场的份额也是最大。2014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值819亿元,其中玉米种子274.4亿元,占33.5%;小麦种子165.6亿元,占20.2%;水稻种子165.3亿元,占20.2%;马铃薯144.3亿元,占17.6%;棉花30.5亿元,占3.7%;大豆26亿元,占3.2%;油菜13.3亿元,占1.6%。2012年全球10大种业公司营业收入282亿美元,其中玉米种子151.8亿美元,占53.8%;大豆种子39.3亿美元,占13.9%;蔬菜种子33亿美元,占11.7%;棉花11.5亿美元,占4.1%;花卉种子3.7亿美元,占1.3%;其他作物种子42.7亿美元,占15.2%。中国种子市值及国际10大种业公司的营业构成都证明玉米种子的市值最大。因此,中国种业企业家若想做大种业,就必须做玉米种子;要做玉米种子,就要准备同国际国内种业巨头竞争。

3.种业的利润低于一般行业

种业的毛利率虽然可以达到30-50%,表面上看较高,但其实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资金周转慢,一年只有一次,若考虑库存,一年还不到一次。比起商业3-5%的毛利率、每年10-20次甚至更高的资金周转率,种业的资金回报率就低多了。根据《2014中国种业发展报告》,2013年度全国种子企业共实现商品种子销售额731.8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2.09亿元,净利润67.16亿元,净利润率仅9.18%。2013年度全国种子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350.43亿元,净利润67.16亿元,资产回报率仅4.97%。盈利企业3126家,实现利润77.64亿元;亏损企业965家,亏损额5.55亿元;其中,利润前5名企业实现利润16.59亿元,前50名企业利润37.25亿元。这些数据都一致说明中国种子产业利润低。另外从A股种业上市公司的业绩,也能证明这一点。以2015年12月31日收盘显示的信息,A股9家种业公司,3家亏损,6家盈利公司的动态市盈率在62-1277倍之间,其平均动态市盈率远超上证指数的15.3,深成指的52.3,创业板的97.5倍。所有种业公司的利润都低,只能说明种业没有其他行业挣钱。另外种业还有研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经营风险高等弊端。所以,低毛利率的种子业务不能做,至少是不能长期做;降价挤压自身的利润空间,无疑是自杀行为。

4.种业的风险远远大于效益

种子的风险与收益是绝对不对等。一般商品的不合格产品充其量是包换或退货退钱,而种子不合格就得赔偿损失。一亩地的种子20元左右的利润,若因不合格而造成损失可能得赔偿数百上千乃至2000元,效益与风险绝对地不对等!种子在生产环节也有很大风险,灾害性天气可以导致种子生产全军覆没;技术风险也较大,花期不遇,严重的可以导致绝收,等等。这种情况下,每亩地的损失在2000-3000元之间。在研发上,由于育种周期长,投入的风险也很大。所以,对于种子企业来说,规避风险比追求盈利更重要。

5.品种名称是最重要的品牌

在品牌层面,种子的品牌也较为复杂,有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如注册商标)、品种品牌(审定名称)。在中国现阶段,市场认可的还是品种品牌即品种名称,其次可能是公司品牌,产品品牌处于第三位。因此,品种命名时就要从品牌角度来思考,实行系列化命名,让后续品种能够借势。在品牌宣传上应以宣传品种为主,宣传公司和商标为辅。

6.公司育种是找死,不育种是等死

品种是种业之本,没有品种就没有经营,没有经营就没有公司。品种的利润都是趋向平均的,这是经济规律。只有新的品种,给农民带来新体验、新效益,在初期才会拥有超额收益。所以种业公司不育种是等死。

“育种是找死”,我理解是指“不切合实际的育种是找死”,非指“凡是育种都是找死”。所以,公司育种那得看怎么育种了。育种投入要量力而行,与资金实力与盈利能力相匹配。否则就属于“找死”了。

7.种业公司都是撑死的

在中国种业界,种业公司只有一种死法,都是撑死的,没有饿死的。贪婪、急躁、盲从,结果要了公司的命。盲目融资,胡乱投资,可以撑死;盲目增加固定资产,造成闲置,可以撑死;盲目扩大产能,库存增加,可以撑死;盲目投入科研,产出低下,可以撑死;盲目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高薪酬,可以撑死;盲目拓展新业务,没有优势,可以撑死;盲目收购,管理跟不上,可以撑死;等等,等等。所以,种业公司决不能盲目扩张,要量力而行,“活得长”比“发展快”更重要。当企业实力不充足时,宁肯埋头积累资本,也不能盲目攀比。明确方向,埋头积累,待到资本雄厚时,方可丛中笑。

8.大品种都出自小育种家

根据中国的育种实践,许多大品种都是小育种家甚至是农民选育而成的。中国种业界无人不知的李登海,就是农民育种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再比如开创水稻矮秆育种时代的“矮脚南特”,就是广东省潮阳县灶浦公社东仓大队党支部书记洪春利和东仓大队技术员洪群英在1956年选育的,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个人工选育的矮秆水稻品种,1965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小育种家因培育出大品种而成为大育种家,但大育种家一般没有再培育出第二个大品种。因此,公司与育种家合作,不能只看他过去培育出过什么品种,关键是要看他现在拥有什么材料,预测他将来会出什么品种。

9.大品种是新遗传资源和新育种技术结合的产物或者由种植方式重大变革锻造

笔者分析了我国解放以来年推广面积高峰时过千万亩的44个水稻品种的育种方法、亲本血缘等,清楚地看出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系统育种、国外引进、矮化育种、辐射育种、三系育种、两系育种的历程;所分析品种几乎都来源于南特号、矮仔占、IR8、农垦58四个系列或其中两系列的杂交。除南特号外,其他三个品种都是国外引进,正是这三个品种催生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上的三次突破:矮化育种、三系育种、两系育种。由此发现,水稻育种技术的重大进步都是从新的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开始的,只有新的基因资源和新的育种技术结合,才会有育种实践的重大突破。其他作物也有类似的规律。当然,种植方式的变革也能造就大品种,比如当前南方稻区因直播而催生的大品种黄华占、北方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就是例子。所以,育种的真正创新应该着力遗传资源的创新和育种技术的创新,或者迎合种植方式的重大变革。

10.市场接受是最重要的育种目标

满足他人所需,便得自己所求。好品种不是育种家说好,不是经营者说好,不是品种审定部门说好,而是市场说好,市场“喜欢”。“市场喜欢”是最重要的育种目标!市场喜欢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喜欢:即农民喜欢,种子企业喜欢,加工企业喜欢,消费者喜欢。农民喜欢至少要满足三点:产量高、抗性强、看相好;种子企业喜欢至少满足两点:制种容易,种子成本低;加工企业喜欢,也有两点,商品产出率高,产品成本低;消费者喜欢,主要是产品外观好、内质好。

中国育种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只注重了作物本身的性状改良,比如注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等,没有注重看相好、制种容易、商品性好等特性,没有满足四个“喜欢”。 所以,“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看相好、易制种、商品率高”是当前正确的“育种思维”。

11.种子质量差异大于品种差异

同品种因种子质量之别而产生的田间表现差异,远远大于不同品种之间所形成的差异。就一般品种而言,A品种与B品种的产量差异不过3%-5%,这点微小的差异又很容易被其他因素特别是栽培因素所掩盖,不易被发现。而种子质量的差异就不同了,以国家标准种子发芽率为例,玉米杂交种不低于85%,发芽率为95%的种子与85%的种子相比,就可以多出11.8%的植株,其产量差异可能就高于5%。而且,质量差异比品种差异更容易被发现。所以,做好种子质量胜于选择品种。

12.易制种是品种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不可否认,品种的优良表现是一个品种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遗传育种的科技进步、遗传资源狭窄、品种同质化严重等等原因,使得现有品种间的差异甚微,因而优势并不明显。于是,品种的另外一个特性即制种难易程度特别是制种产量高低便成了品种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有的玉米品种制种产量可达1000斤/亩,有的只能500-600斤/亩甚至更低。这两个品种的种子成本差异就可想而知了。低成本才会有高利润,这是商业的铁律,也是种业的铁律。

第二篇:中国种业发展的18个趋势

一、市场层面

1.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从快速到缓慢或停滞

由于近几年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种植业结构强力调整和部分作物的种植方式呈现巅覆式转型,一些作物种子市场停止增长甚至严重萎缩;部分作物去杂种化,常规品种卷土重来,如水稻、棉花、油菜种子有回归常规品种的趋势。杂交水稻未老先衰,从1976年起推广30多年后怏速衰退。2012-2014年杂交水稻市值分别为149.39亿元、132.75亿元和118.54亿元,2014年比2012年下降21.7%。杂交棉花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杂交油菜也处于下降通道中,二者的应用仅分别10年和20年。总之,中国种子国内市场的需求增长从快速到缓慢或停滞。

2.供求关系从公司供给主导到农民需求引导

国内种业过去直至现在都是育种家培育什么品种,种业公司就经营什么品种,农民也就只能购买什么品种,种植什么品种,供求关系由公司供给所主导。这种格局目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市场开始引导公司调整产品结构,进而引导育种家调整育种目标。人力成本的提高、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如规模化、轻简化、机械化等对品种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玉米机收尤其是机收籽粒、水稻直播、油菜直播和机收、棉花机采、除草剂应用等)和病虫害的流行(如北方玉米粘虫、西南玉米灰斑病、长江流域水稻稻瘟病等)等等,都倒逼育种家迅速改变育种目标,种业公司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农民所需。只有满足他人所需,才得自己所求。所以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颠转式变化,从公司供给主导到农民需求引导。

3.产品和服务从满足国内到走向世界

中国种业企业已开始探索国际化,同时也受到政府支持。第一,2011年商务部、发改委等10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对外援助等方式,带动生物育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目标则是开拓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手段则是在海外设立生产示范园区,加强海外推广。2012年温家宝访问拉美以来,中拉农业合作提上战略议程,在2015年6月的农业部长论坛上,30余国农业部长一致通过了《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北京宣言》,推进双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农作物品种选育与栽培、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加强合作是其中重点内容。论坛上重申中国政府设立了5000万美元规模的中拉农业合作专项基金。第二,一些种子企业种子出口市场不断扩大,例如湖北省种子集团研制出的产品出口海外6个国家,并在20多个国家开展实验。2014/15年度全国出口种子2.73万吨,金额2.63亿美元。第三,国内种子企业已开始从单纯的出口延伸到了合作育种、技术出口。

4.国际种业巨头从布局到开战

目前,全球前10大种业公司已有8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全国已有49家持有效证照的外资种子企业。由此可见,国际种业巨头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并正在把经营推向深入,并且已有一批玉米品种占据很大份额的市场,比如先玉系列、迪卡系列、正大系列均有压倒国内优势品种的趋势。所以,中国玉米种业公司面临着直接与国际种业巨头并肩竞争,其他作物也不可掉以轻心。

二、研发层面

5.育种研发从以国有科教机构为主到以企业为主

近年来,企业选育品种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选育通过国审品种占国审品种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企业成为育种研发的主体,国有研发机构将淡出商业化品种选育。

6.育种目标从生物特性到兼顾商业特性

作物育种似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三大转变:从追求个体优势变为追求群体优势,从追求高产量变为追求高效益,从追求出品种到追求创新性状。所以,育种目标已不单纯局限于作物的生物特性,还必须兼顾商业特性。

7.育种技术和手段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育种技术精准化:一是精准化设计育种计划,二是精准化创造遗传变异或改良生物性状,三是精准化获得育种材料的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型数据,四是精准化鉴别和选择有益的遗传变异,五是精准化确定新品种及其适应区域,六是精准化检测种子质量。

第二,育种劳作机械化。种业研发过去主要依靠人工劳作,而现在无论是实验室操作还是田间作业,都采用各种现代自动化控制的分析仪器和机械设备。比如利用专用小区播种机、农艺性状自动采集设备、收获测产系统、自动化考种系统等硬件装备,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极大地提高育种实验规模和研发效率。总之,育种技术和手段从传统到现代。

8.作物品种从稀缺到饱和

品种是种业公司的武器。按照中国种业新政已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法规,特别是2016年1月1日实施的《种子法》,有充分的理由推断,三年后品种蜂涌而现,彻底缓解品种稀缺的现状,但品种急剧贬值,出现大品种的概率更低。

三、产品层面

9.产品从种子到种子+服务

过去,种业公司就是向农民提供种子,将来是向农民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现代农民从事作物生产,除了需求种子以外,还需要其他许多技术,如植保技术、施肥技术、气象服务、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甚至金融服务等综合服务。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各大国际种业巨头的活动范围愈发向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纷纷致力于“为农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可以预见,中国的种业公司也会跟进这一模式,未来的农业生产可能是,农民在生产经营上的一切需求将由种业公司牵头解决,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板”。

10.产能从平衡到过剩

中国种业的产能特别是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的产能出现过剩已经几年了。而种子需求可能萎缩。杂交水稻种子由于常规稻的冲击已呈下降趋势;玉米精量播种、低产地区面积萎缩导致需种减少;棉种大幅度萎缩,杂交棉种急剧下降;油菜面积下降; 农作物面积下滑,需种减少;还有粮棉油价格下滑,种植积极性下降,撂荒增加,这都导致种子市场萎缩;反过来,这又加剧了产能过剩,所以过剩更为严重。

11.利润从暴利到微利

种子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品种增多,公司增多,其结果必然是小公司做不大,大公司做不强,高利润时代提前结束。因为第一,种植业利润低,严格地说是一个开不起工资的行业,一切成本都必须精细算计,农民投入积极性低,在农产品价格处于下降通道时更是如此。

第二,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导致中国农产品完全没有国际竞争力,农产品价格遭遇“天花板”, 增加的成本不能有效传导,把种子的利润空间特别是一级批发商的利润空间一再挤压。第三,种业竞争白热化,降价成为多数企业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种子企业在亏损的边缘游走。

四、经营层面

12.产业链从分离到整合

种业产业链的整合可能有两种模式,一是大型种业公司研发、生产、经营三位一体即农业部倡导的“育繁推一体化”,二是中小型种业公司研发、生产、经营分工协作“三结合”。

13.生产基地从分散到集中

2013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进一步向西北集中,甘肃和新疆合计251万亩,占全国玉米制种基地的60%以上;产量10.08亿千克,占全国总产的73.26%。2013年,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也是进一步集中,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福建和海南六省面积共计122万亩,占75%。

“以稳定基地、提升产能为目标,将优势制种基地划入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落实制种大县奖励、制种保险和农机补贴政策,加快推进育制种基地建设。”农业部推出的制种基地建设强化了“集中”的趋势。

14.经营模式从代理制到多样化

中国种业今天的困境,虽然原因非常复杂,有管理问题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制问题,有技术人才冋题,但是更有经营模式问题!种业公司(指一级批发商)创立的“品种专营、委托制种、区域代理销售”的模式曾经快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但这一模式在今天又成了制约种业公司发展的桎梏。

接下来,育繁推(更准确地说是研产销)一体化即“三位一体”是极少数大公司的“专利”,大多数种业公司可能要走与育种家、制种商、经销商“三结合”并共担风险、共享效益的新模式。县级甚至省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化营销(包括电商)公司应运而生。常规品种会广泛授权,品种独家经营模式将被打破,生产经营权下移,县市公司成为一级批发商。总之,种子经营模式从区域代理制向多样化发展。

五、企业层面

15.企业从多小弱到少大强

横向兼并则是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取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超额利润的有效手段。

16.发展动力从凭机遇到凭实力

中国种业公司的发展,有一个明显奇特的现象,就是“大品种成就大公司”。以后企业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实力特别是研发实力,靠机遇发展的公司就只能凭机遇了,眼睁睁地看着被淘汰。

17.发展方式从滚雪球到大资本

近年资本市场的活跃,加之国家种业新政的实施,资本开始关注并十分青睐种业,种业上市公司增多、定向增发获批、中国种业行业正在寻找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合适路径,尝试提高种业并购重组的速度与质量。

现代金融与现代种业融合发展具有迫切性。从本质属性来看,现代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现代种业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顺利实现转型升级需要资本的强力支持。从国际规律来看,知名跨国种业公司都走过兼并重组之路,都是现代金融与种业高度融合的产物。

18.控股资本从国退民进到民退国进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提出了“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的重点任务,明确指出“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尤其是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出了“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战略目标。5年来,这一决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得到了若干央企的积极响应。中种集团、农发种业(600313)加大投入力度,大肆收购兼并,布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中国林木种子公司进入农作物领域,中农集团进入种业,中信集团控股隆平高科,大有“央企称雄种业之势”!据不完全统计,中种已有16家子公司,农发种业已有8家种业子公司,隆平高科已有11家种业子公司,中国林木种子公司、中农集团种业控股公司各有3家种业子公司,仅央企资本控股的种业公司就达36家,还有财政部等主导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已投资10家种业公司(其中6家为央企控股、2家省级农科院发起设立)、3家以种业为重点的投资机构、2家种业电商企业。这些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由民营控股转变而成了国有资本控股。另外还有一些省级国有种业公司也快速扩张,收购兼并了许多民营种业公司。总之,种业控股资本民退国进趋势十分明显,与本世纪初《种子法》颁布后的民进国退大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趋势是长期还是暂时,目前难以预测。


转自:基因农业网(微信号:agrogene)。文章有删减,查看全文请关注该公众号。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中国 种业 基本定律 趋势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