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农村青年的婚姻何处安放?

2016-02-13 作者:李育蒙 来源:新华网思客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摘要

乡村社会的婚姻,并没有像传统一样,明媒正娶,相扶一生。父辈祖辈们所经历的爱情时代以及所包裹的爱情观已经被血淋淋的撕开,青年人的爱情重视结果,更享受过程。

城市与农村的隔膜,让农村的婚姻与过去不同了。

作者|李育蒙

农民工一直是个受关注的话题,但是似乎很少会有人去关注这些农村进城青年的感情生活。其实,从进城开始,婚姻就突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对于农村进城务工的青年也一样,昔日因为交通等诸多因素阻隔的婚姻,在务工化的浪潮中,也逐渐被冲破。在务工地,让他们有了比起乡村更开阔的世界,更广阔的择偶空间。

80、90后这一代的作为进城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孤独的。在城市的话语中,他们需要感情的寄托。而婚姻无疑是对感情最好的寄托。他们由农村闯进城市生活,用城市的生活方式,用城市的浪漫追求到爱情,返乡后,面对截然不同的农村生活,只是他们的婚姻,比一般的婚姻更难坚持下来。

为何如此?这可能有城与乡、现代与传统以及不同地域之间而产生的各自的隔膜。

在农村,娶亲都是个公共的事儿。

城与乡的隔阂

对于乡村而言,婚姻是个公众参与的话题。因为地域小,谁家的婚姻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村落。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城市观念的影响和年轻人独立隐私意识的增强,婚姻逐步从公众话题转向了家族或者家庭主导的话题内,不过结婚还是逃不开村庄的集体氛围。

从城里带回一个媳妇成为一种“荣耀”,如果这个媳妇是城里人,更是荣耀中的荣耀。从城里带回媳妇,除了能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外,更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认可,对家庭的一种荣耀。阿斌哥带回了城里出生的媳妇就被曾邻居们认为这是对他来说的一种荣耀。

但是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为了把妻子娶到家,阿斌家花费了差不多一个农村家庭全部的积蓄,从聘礼到新盖房子、买首饰、给女孩买车,到大办婚宴。但是在妻子的要求下,阿斌和她结完婚就匆匆返回了城市。在农村人眼里看的都明白,这个姑娘适应不了农村生活。就是过年的时候她都不愿意来,愿意回城里父母的家。给我的印象是,她的生活方式农村给不了。

都是独生子女,女孩不愿嫁过来,阿斌不愿倒插门。有时候各自在家守着各自的父母,婚姻是有了,但是却并没有幸福的婚后生活。有时候,村里人也挺同情阿斌哥的,一方是年迈的需要赡养的农村父母,一方是过惯了的城市生活和妻子。每一步的选择都显得那么艰难。

后来听母亲说他们离婚了。阿斌从打工的城市回到农村开了个小店铺,和本地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走到了一起,或许是因为相同的经历,他们很恩爱。

城里结识的女孩,已没了传统媒妁之言的流程。

文化与地域的差别

或许,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在农村老人的眼里本身就不是正统的婚姻。但是我觉得更深层的原因是观念的冲突:是城市带来的现代婚姻、跨省婚姻与传统婚恋观念的冲突。这些现代婚姻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不被传统观念所接受的婚前同居、未婚先孕等等。

华哥经常对我说找媳妇不能找外地的,会很麻烦。我理解他所说的麻烦,他的前妻是湘南人,打工时认识的。说话、生活习惯和我们那儿很不一样。华哥把她带回家时,女方已经怀孕了。

华哥的父母对这个儿媳不很满意,加之不习惯她的说话腔调和生活方式,家庭矛盾一直存在,还担心他妻子会跑掉。小孩出生后,家庭矛盾升级,最终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千里姻缘易得,百年恩爱则经受着时代的冲击。

何处安放的爱情?

爱情本该就是普通商品,是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的幸福。但是随着某些风气的影响,当爱情深化到婚姻的时候却成了奢侈品。对每个青年来说的奢侈品,他们想去尝试、敢去尝试,也有权利尝试,但是有的却因此付出了很大代价,有的甚至是用一个家庭来为之买单。

乡村社会的婚姻,并没有像传统一样,明媒正娶,相扶一生。父辈祖辈们所经历的爱情时代以及所包裹的爱情观已经被血淋淋的撕开,青年人的爱情重视结果,更享受过程。父辈祖辈在婚姻方面对子女的权威正在被日益流动的社会所冲击。

在移民的城市里,可以没有婚姻,却不能没有浪漫;在农村老的秩序里,男女两性,可以没有浪漫却不能没有婚姻。只是城市化越快,进城的青年越难融进城市生活;经济利益涉及的越多,责任意识越淡薄。

在移民的城市里,对感情的渴望,他们需要爱情;对居住地的不自信,他们害怕失去爱情。在这样的纠结中,他们想要一步一步去锁牢爱情,却终不如愿。当夫妻关系高于父母权威的时候,一个新的婚姻一个家庭又该走向何处?(作者为媒体从业者)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农村 青年 婚姻 安放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