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近三年一号文件对种业表述有何不同?刘石、杨大海、林默染第一时间谈观点

2016-01-29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昨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也是从2014年至今,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对于种业的发展,记者发现,“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首次被单独提出来,显示出中央对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视。

具体内容是:4.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加快推进海南、甘肃、四川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优异畜禽新品种。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加大保护利用力度。贯彻落实种子法,全面推进依法治种。加大种子打假护权力度。

对比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我们发现中央对种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态度也越来越明确。

1、对待农作物转基因研究和推广的态度。

2014年: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

2015年: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2016年: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2、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渐加强

2014年:明晰和保护财政资助科研成果产权,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

2015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2016年: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加大保护利用力度。贯彻落实种子法,全面推进依法治种。加大种子打假护权力度。

3、科研成果的权益分配越来越明晰

2014年: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

2015年: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

2016年: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制定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才流动政策。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

4、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2014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

2015年: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

2016年: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5、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2014年:——

2015年: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

2016年: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扩大粮改饲试点,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制定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

6、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不断完善

2014年: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

2015年: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

2016年: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7、2016年种业发展还有哪些新机遇

1.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

2.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

3.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4.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改革试点。

5.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6.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

近三年一号文件对种业表述有何不同?刘石、杨大海、林默染第一时间谈观点

刘石看中央一号文件

消费者需求,客户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是企业不变的努力方向

每年第一个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重点关注农业,并已经成为惯例。因此,每年初期盼、研读和追随“一号文件”就成为中国农业界,以致整个社会跨入新年的一道精神大餐。

因为是关乎一整年的产业政策的纲领性文件,一定会面面俱到,而各种关键的信息都会涵盖在各种高大上、概念性和相对抽象的词句之中。所以,一旦文件出台,社会各界的种种各解读、亮点、揣测等也会接踵而至。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会从中找出于本行业相关的利好信息,并成为本行业接下来一整年自我激励的精神动力。

但是,一万个人的眼里有一万个不同哈姆雷特。本人从这份文件中看到的是,与往年不同的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的导向。

第一,经济 –从数量转变为质量。从1990年前后开始,中国社会经济大发展已经从短缺经济时代初步进入到过剩经济时代的转折点。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就应该及时从数量经济及时调整为质量经济,但结果令人遗憾。在农业产业来看,从单纯的产量追求转变为质量、多品种选择、口味、安全性等。因此,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的调整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缩面积,降产能,换品种等简单的思维上,而更应该是进行产业升级和展业战略转移的契机,将产业从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的契机,从数量经济转变为质量经济的契机;

第二,产业 –从产能转变为效率。农业生产的“十八连增”即是成绩,同时也体现了不足。脱离的需求初级农产品的无限度的扩张即是大量的资源的浪费,也是巨大的机会成本的损失。产业发达程度的标志不是产能的大小,而是产业效率的高低。而产业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产业链的贯通能力,技术含量,管理能力,与市场的对接能力,以及制度效率等的综合体现,而不仅仅是靠遍地开荒,高投入,扩大种植面积,精耕细作等。因此,脱离的产业效率和市场需求的“XX连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第三,企业 –从产量转变为效益。产量是农业产业和企业能力的标志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指标是产业和企业的效益。没有市场的产量是负能量和负效益。没有效益企业没有资本和资源的支撑,人才会流失,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可持续性。中国土地的碎片化,小农经济形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粮食生产的高投入、低产出,都长期制约产业的发展,影响涉农企业的效益。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必须克服这些制度性和结构性的障碍,依据市场经济规律,从提升产业和企业的效益入手。

最后,产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一定需要依据自身的规律,同时企业也需要有定力、超前性和独特的切入点,不能一概而论。每次等到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众多企业一同去“赶海”,或者临机改变,那么面前的不一定是“蓝海”,很有可能是“红海”,甚至“死海”。

消费者需求,客户需求和产业发展去求是企业不变的努力方向,为客户和消费者创造价值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林默染看中央一号文件

从中央一号文件看种业,我对以下四点体会较为深刻。

第一,国家口径已由过去的粮食安全转变为口粮安全,谷物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淡化了粮食安全概念,为接下来的粮食市场化运作埋下伏笔。第二,加强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慎重推广。明确指出转基因推广已经势在必行,我们种业同仁通过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辽宁转基因私下种植事件,要清楚的意识到国家一旦放开,我们的企业是否还有能力与转基因竞争。第三,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出农产品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这也为我们今后的育种方向提出了明确的意见。第四,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这为玉米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接轨埋下伏笔。

杨大海看中央一号文件

对待转基因,中央的态度是: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我个人理解如下:转基因不是洪水猛兽,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要理性对待,加大科普宣传。科学需要百家争鸣,反转与挺转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依法依规进行管理,而不应该成为炒作的噱头。转基因管理应该在新法和转基因管理条例范围内,加强监管,确保安全。转基因的利与弊,因与果,需要国家声音;如何签定转基因产品需要国家权威检测部门的界定。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一号文件 种业 知识产权 转基因 科技成果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