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食品安全网特约评论员文章】在过分倚重GDP与消费主义模式中,食物的生产与消费,陷入越演越烈的恶性循环怪圈,不仅危害食品安全、制造疾病,还大量耗费石化能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只有建立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模式,走生态文明之路,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被动局面,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一、GDP模式的反思
民以食为天,舌尖安全是我们社会的头等大事。令人遗憾的是,针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尽管近年全社会特别是政府下了大力气,也收到一些实效,解决得却并不理想。问题就在于,目前做法缺乏整体观与应有高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人的健康是一个整体,食物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为保证舌尖上的安全,就需要把生产、消费及结果放在统一框架中来考虑。但我们目前只顾及到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猪肉出了问题查猪肉,牛奶出了问题查牛奶,生产出了问题查生产,流通出了问题查流通,消费出了问题查消费,很少将各个相关环节联系起来,很少关注消费结果(食物与膳食结构以及疾病的关系,基本未予考虑),很少关注食品安全“数量”、“质量”、“可持续”三者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等。
而现实的诡异就在于,我们没有从人的健康角度来整体考虑,却在GDP链条中将各个环节整合以来。我们食物生产消费及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并不是为消费者健康,而是为GDP服务的。——耗费巨量不可再生石化能源生产化肥农药添加剂抗生素,是增加GDP;用这些化肥农药添加剂抗生素,制造出大量“物美”价廉却有着重大安全隐患的食物,是增加GDP;消费者食用这些有毒有害食物,还是增加GDP;吃出病来上医院,不治而亡送殡仪馆火葬进坟场,以及围绕以上各个环节的各种建设与服务,对随之而来的垃圾污染的治理……
GDP(国内生产总值)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是“国民财富增长”最为重要的指标。但GDP冲击国民健康,变态生长的时候,我们需要反思:用来保证人类健康生存繁衍的食物,在GDP链条中,变成了戕害人类的毒物!人民日报曾发文质疑“病人为什么越治越多”。当我们的食物生产消费纳入制造“毒食”、制造疾病、制造浪费、制造垃圾、制造污染、制造灾难、制造死亡的体系时,需要质疑的又岂止是“病人越治越多”!
二、“永远没够”的浪费
按照健康的实际需要,目前我们的食物已经富富有余——暴殄天物与大量浪费就是明证——而按照消费主义的逻辑,则远远不够,而且永远没够!“永远没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状态,是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谋。专家学者推崇的营养方案,政府部门的食物发展规划,厂家商家的巨资美食广告,影视节目的盛宴场面等等,都在利用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无所不用其极地诱导与刺激消费者的物质欲望,培养所谓符合“人性”的各种“现代”需求,告诉消费者怎样消费才算是高质量的体面生活。
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只顾眼前享乐不顾将来受罪,甚至不计当下恶果的生活方式。哪怕这种需求超出生理需要而危害健康,也在所不惜!——“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但是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因此尽管我国肥胖人口已达3.25亿,但是谁也动摇不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美食佳酿上赶英超美的决心……”(《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02-21)——在消费主义的蛊惑之下,具有理性的人类,不仅理性,甚至连“饱食即止”的动物本能也丧失了!
2013年,我国粮食取得“十连增”的好成绩,达到创纪录的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2014年是60709.9万吨),还是不够,2014年又进口了9000万吨(谷物1951万吨、大豆7140万吨),才算是勉强实现了所谓“紧平衡”。但这些粮食究竟是在怎样消费又制造怎样的后果?
我国近年粮食消费,口粮仅占30%,40%用作饲料,人畜争粮现象严重。由此导致我国动物性食物产量激增。2013年肉类总产量8536万吨,禽蛋2876万吨,牛奶3531万吨,水产品4547万吨。除牛奶外,其余都世界第一。
为生产食物特别是动物源性食物,我国付出巨大代价。在大量耗费石化能源(约占总耗能的13%)和水资源(农业用水约占用水总量的62%)等的同时,还严重污染环境(水污染四成以上来自农业,其中主要来自畜牧业;畜牧业还是碳排放大户与雾霾重要来源)。
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物,大大超过国民身体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国各种“富贵病”高发,3亿多人超重或肥胖,2.6亿人被确诊患有慢性病,2012年癌症死亡220.5万人,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除环境污染等因素外,过量食用不安全的动物性食物(1978年我国人均消费7.7公斤,2013年暴增至人均63.8公斤,远远超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确定的2020年目标——人均29公斤),是最重要原因。
暴饮暴食的同时,大肆铺张浪费。据有关调研保守测算,我国规模以上餐馆、集体食堂和家庭餐饮,每年最少倒掉2.5亿人至3亿的食物或口粮。此外,每年还有3500万吨粮食浪费在餐桌之外。3500万吨,按照年人均160公斤计,是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餐桌餐外,我国每年浪费约5亿人的食物。
不仅粮食、肉类,蔬菜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上世纪末就已蔬菜总量过剩,发展至今,人口占世界的19%,却生产了全球67%的蔬菜。按照《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2020年的人均消费目标蔬菜是140公斤。但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蔬菜量500公斤,远远超过正常需要,不但在产销环节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还制造了大批垃圾(仅北京市每年蔬菜垃圾就有230万吨,占蔬菜消费量的30%),形成二次污染。
三、生态赤字
很显然,是我们社会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
崇尚GDP与消费主义,把不断增长看成是天经地义,并在实践中全力以赴,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GDP与消费主义,被贴上了“进步”、“发展”、“创新”的美丽标签,甚至与执政能力挂钩。
GDP与消费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限发展观或曰线性发展观。无限发展观认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发展到最高阶段,物质极大丰富,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想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无限发展观的荒谬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一个荒谬的假设之上。它错误地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以无限开发的。遗憾的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实残酷无情,批判的武器无法取代武器的批判,大自然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大自然不是一个可由人类任意摆布的小女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任由人类无度开发与糟害。
人类历史上,农业长期以来都是生态正能量,变垃圾为肥料,不仅维持了农村地区生态的良性循环,还可将城市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改善乃至净化城市环境。GDP与消费主义模式中的现代农业,则拓生出另外一幅景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绿色革命,化肥代替了有机肥,工业化(集约化)养殖场迅速发展,人畜粪便变宝为废,农村也成为污染重地。食物生产不仅耗费巨量石化能源,还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危害食品安全。绿色革命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导致环境的大面积污染与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大量食源性疾病。
时至今日,尽管全球经济特别是食物及相关领域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但已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2007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2.7全球公顷,而同期人均生物承载力为1.8全球公顷。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推算,按照现有发展速度,到2030年,需要两个地球才能够维持基本生态平衡。
四、家园——地球,只有一个
如何走出危局,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头等大事,也是如何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的头等大事。
对此,我们经常听到的就是,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科学技术可以解决污染问题、能源问题、垃圾问题……并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发达国家能够解决,我们为什么不能?言下之意,只要我们努力提高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就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
的确,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从发达与后发国家的关系来看,就会发现,并不是后发国家只要努力,就可以赶上并且超越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条件下,发达与后发是同一条轨道线上的火车,是传销链条的上下家,而非和平竞赛的平等伙伴。
近代以来,欧美列强一直是掠夺财富与转嫁危机并举。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污染非常严重,特别是城市,竟被喻为“敞开的坟墓”。到上世纪50年代,达到极限,出现了一系列严重污染事件,如英国“伦敦毒雾”、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欧洲大陆“莱茵河污染”、日本“水俣病”等,由此引发了轰轰烈烈的环保运动。发达国家在治理的同时,通过“产业转移”将很多污染产业“传销”给后发达国家,甚至直接出口垃圾。
我国改革开放,引进大批企业,建成世界工厂,产品廉价供应发达国家。2007年,我国生态足迹总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但其中45%是用于出口商品的制造及相关服务。很显然,我国是把好产品奉献给西方,把坏环境留给了自己。在发达与后发的零和游戏中,起作用的是马太效应,“最贫困最脆弱国家为富裕国家的生活方式买单”,是国际社会的“常态”。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发达国家不仅不可能放弃现有的高水平物质享受,而且还要不断加码,转嫁危机是必然的,以邻为壑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后发国家只能更加掠夺自然资源,制造更多的污染,不仅供发达国家享乐,同时还要满足本国人民的生存及不断高涨的物质欲求。如此下去,多少个地球才够!
无限发展模式中的垃圾问题,更是无解。按照GDP思维,垃圾不是垃圾,而是放错位置的财富,通过技术处理,完全可以变垃圾为金蛋。我国年产生活垃圾3.6亿吨,占世界1/3,且以年均8%速度增长。为此,十二五规划垃圾处理总投资2600亿元,其中新增1400亿元的1000亿用于备受争议的焚烧项目。业内闻讯一片欢呼,发财的机会来了!
但这里有三个问题无法解决,一是现代垃圾中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很难或根本无法降解,二是垃圾集中处理必然带来二次污染,三是垃圾增速远远大于处理速度。环保人士王久良调研发现,一切以“环境友好”为前提的垃圾回收,都是负增值产业。科学史学者田松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垃圾问题会超出能源、粮食,成为未来世界最主要最严重的问题;能源问题有可能解决,但输入能源越多垃圾就越多,地球将无法承受。
按照生态文明的思维,垃圾只能从源头解决。源头解决,主要并不是减少排放、分类等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这些只是救急的措施,所谓“急则治其标”。真正的治理,是按照生态平衡的原则,实现良性循环。特别是农业,一定要就地良性循环,任何大量垃圾比如工厂化养殖粪便转移集中处理,都会产生二次污染、三次污染,以至无穷。那种“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的说法,是错误的。
发展方向错了,技术是无能为力的,甚至会起相反作用。科技是为模式服务的,不同模式下科技的作用不同,好模式下科技干好事,坏模式下科技干坏事。更重要的是,模式决定科技方向,好模式产生好科技,坏模式产生坏科技。田松指出:“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模式中,那些能够满足资本增殖的科学和技术更容易被发明出来,更容易得到应用;而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学科则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