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美丽乡村乡村旅游

陈向宏:共生思想下的古镇保护与开发

2015-11-16 作者:陈向宏 来源:2012年5月28日大地风景第三届研究生班第四期课程演讲《陈向宏:共生思想下的古镇保护与开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陈向宏先生在组织古镇保护和从事旅游开发方面至今已有十多年一线操盘经验。1999年带领团队本着“尊重历史,保护为先”的先进开发理念,使乌镇从一个日趋衰落的江南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国家级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品牌。2010年8月,再次带领他的团队奔赴北京古北司马台长城,在“乌镇模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北方“山”、“水”、“长城”、“民俗文化”、“北方建筑风格”等多种创意要素,力求在长城脚下打造一个兼具“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实用性”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为乌镇旅游开创连锁景区迈出重要一步。

“共生思想”是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21世纪新理论。“共生”一词是宗教“共存”与生物学共栖”重叠组合创造出来的概念,涉及人与自然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等。在中国古镇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就存在许多不同诉求的共生情况,其中,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就是最典型的共生问题。

乌镇是中国江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六个古镇中,无论保护还是旅游,都是起步最晚的。起初乌镇没有景点,只有一个用来政府接待的茅盾故居。乌镇是有1300多年的古镇,在浙江桐乡市,它有四条街,呈十字形,历史上成为东栅大街、西栅大街、南栅大街和北栅大街。

一、一期保护开发工程(东栅景区)

2001年,乌镇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

1.特点

一期保护工程突出了历史街区建筑立面、街区道路路面、河道水面的“三面”的风貌整治,同时对重点历史保护的厅堂及建筑进行了修复,并实行了管线地埋、污水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一期的保护是目前大多中国古镇保护进行的实施模式。

2.做法

坚持整体风貌整治优化

最初东栅没有旅游规划,只有一个200米长的保护规划。通过对知名古镇的大量考察,乌镇大胆的提出整体风貌优先的做法。为了确保更加古朴纯粹,除了河道清淤、管线地埋等措施,乌镇还成为所有古镇中第一个进行拆迁和搬迁工作的,现今,整个东大街原有建筑的比例大概只是40%,60%都是后来建设的。与其他古镇相比,乌镇在整体风貌上更胜一筹。

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取真”的原则

乌镇另外一个创新点是“修旧如故”。乌镇在一期工程中收集了很多旧石板、旧石料,借此修建了大量的旧式房子,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坚持民情民俗的挖掘、整理并以展示

为了解决景点缺乏的问题,乌镇除了开设一些博物馆外,还把民情民俗以作坊的形式展示,包括酒作坊、蓝印花布染坊,甚至包括一些动态元素,像皮影戏等。借助这些把民俗填充到死的老街建筑里,加深游客的感知。

将观光旅游引进古镇,并以门票作为古镇投入回报的主要手段。

乌镇一期修复资金全部通过股东资本金和银行贷款,并于2003年全部收回了投资。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于门票,并在旅游发展中取得了高速发展。

最后,从旅游的业态来说,东大街的定位是观光性产品。第一,产品很线性化,从头到尾大概在两到三个小时;第二,不做任何的住宿设施;第三,把所有的产品包装成为一个整体的线路产品,然后给旅行社促销,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古镇开发最基础的经营业态。

因此,乌镇一期工程,即东大街的开发,虽然起步晚,但坚持了较高的保护标准,更重要的是产生了和市场接轨的萌芽。

二、二期保护开发工程(西栅景区)

西栅是乌镇所有历史街区中建筑质量一般,而且离镇区又比较远。虽然历史上西栅是最繁华的,但现今确实是落后于其它地区。然而,西栅的开发颠覆了所有古镇的传统做法。传统古镇保护与开发过于模式化,更注重迎合市场的需求,并且更多的只是浅表的保护模式。

1.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惑

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存在着很多矛盾。第一是外观风貌的整治与改善与居住质量的矛盾。游客希望看到古镇最原始状态,认为会很有含金量,所以很多古镇就没有煤气或抽水马桶,但会对住户的生活造成困扰,就是所谓的“游客的风景,住户的尴尬”。第二是原住民的流失、社区设施的空缺与街区社区活动延续的矛盾。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古镇的原住民搬进城里,造成流失现象。第三是产权的多元化和缺失与保护投入机制建立的矛盾。房改以后,产权多元化对古镇建筑的修复造成困扰。第四是古镇观光旅游的竞争与现代商业化蔓延控制的矛盾。很多人认为旅游业开发必然会导致商业化,但商业化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人类活动本来就具有商业化特性,江南所有古镇的兴起都是因为上海开户以后,农副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交流,商业化影响了古镇。但是,泛商业化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第一,强调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忽视建筑本身居住功能价值。只动“皮”不动“里”的浅表保护方式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江南民居内部传统的功能空间与当时特定社会时代相适应,而随着近二十年居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这种只管“外部”、不管“内部”的建筑空间必然需要发生改变。

第二,强调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生活形态保存的稀缺性,而忽视这种生活形态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转变。江南民居正随着岁月的推移而颓败,而其中容纳的生活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比建筑物体更为迅速,这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强调历史街区保护带来的旅游开发价值,忽视历史街区社会生活功能价值的延续与发展。大部分人认为,古镇的开发最重要的是抓住游客的心理特点,满足游客的需求。而西栅不同,更加关注营造机制和环境,让传统生活、传统习俗得以真正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然后再让外面的人来欣赏、介入、或感受这种形态。

第四,强调历史场景的恢复重现,文化的集中静态展现,以满足观光市场的需求,而忽视古镇观光休闲深度旅游功能的塑造。休闲度假景区最重要的是味道和氛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景区通过各种细节,所传达出来的一种信息,这种味道越强烈越好,越大越好。在西栅,很多游客是不进景点,只注重整个环境所带来的感受,只注重功能设施所带的感受,所以叫“无景点的景区”。

第五,强调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主导性和配套法规的严肃性,忽视保护规划的实施操作和规划过程的控制。历史性街区是个样化的修复,不是流水线性的修复。忽略对整个历史街区保护实施的系统研究,对规划实施的主体、规划实施的细化及规划实施的监控都带有随意性。

3.西栅保护与开发的前期定位

就西栅来说,保护方面只是“旧瓶装新酒”,所有旅游或保护,都是为将来服务的;同时,目的地建设方面,想办法把“看古镇”转变成“住古镇”,拉长产业链。

开发指导方针:认真总结一期保护工程的得失,全方位的深化二期保护工程,并把“保护利用历史建筑、重塑历史街区功能”作为二期的重要目标,提出了“整治、改造、注入、配套”的四个工作重点,以达到重塑“古镇社区”的最终设想。

整治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只对表面进行修复,西栅的做法是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因为东栅的教训是产权的问题不解决,没办法赢得以后发展的空间,所以西栅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拆迁、铺石板、河道清淤等。

改造

传统的历史街区保护只是对建筑外墙进行了改造,而西栅在建筑立面改造前提下,同时对历史建筑空间进行结构改造,包括,室内空间分隔、厨房、卫厕设备空间调整,人均居住面积的扩大。

注入

传统做法是考虑旅游发展需要,注入是旅游景点的布置及设施。西栅是考虑历史街区社区功能的恢复,重点注入的是社区公共设施和社区基础设施。

配套

传统做法主要对单幢建筑原有必要基本的基础设施配套,如管线地埋,污水管道铺设。

乌镇主要对区域范围内整个社区功能的配套,按照现代居住社区的标准,包括公共场所,社区公共休闲活动空间,社区人文活动设施及旅游配套设施。

活化

西大街实行的是先搬后返的政策,在运作中,也实行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进行社区活化。包括通过社区活动卡来约束居民不文明行为;资助当地社团,鼓励进入历史街区进行活动;恢复传统产品作坊的生产,借助休闲旅游产品产业来扶持;补贴传统特色老字号商店的营业运转等。

西栅社区腰鼓队

老街箍桶店

再利用

在中国观光和度假是并生的。所以西栅不仅增添了展览与专题展馆,还将历史物化闲置公共建筑注入新的功能,如改造为药店、邮局。利用历史遗存,恢复历史人文环境,营造气氛,如围绕昭明书院牌坊建设了图书馆和牌坊。利用原有厅堂、改造小型旅馆和特色酒店等。

昭明书院牌坊

酒店客房

乌镇二期保护工程是一项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大胆尝试,虽然很多做法尚待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但那种探索和创新无疑是认真的。

4.乌镇二期历史建设保护与利用操作中的一些做法

乌镇二期不仅在保护理念上得到了深化,而且在保护手段上也进行了很多大胆的探索。

强调旅游配套区与旅游动线与历史街区的相对分离,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对整个历史街区环境氛围的破坏。

强调传统历史街区配套功能与现代配套功能的结合,如管线地埋与自然雨水的露沟排放。

强调传统修复技术和传统材料的应用,最小限度地在历史街区使用金属、玻璃等现代材料。

强调最大限度保存历史建筑遗存,最大限度保存历史原真性。

强调历史建筑的多样化利用,如注重民居旅游。

强调原有原生态绿化的保护及历史街区沿河沿街绿化的种植。

强调传统手工艺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历史街区传统老店的恢复。

强调使用当地民间工匠的作为修缮施工主体。并重点监控施工过程的细节。

乌镇旅游发展轨迹走的是一条紧紧依靠市场自身滚动发展之路,每一步发展重点都是紧紧围绕景区旅游市场需求而展开,用市场对景区的要求框定项目建设的内容。同时府指导也是景区市场化运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祖先留下来的历史遗产,我们应在变化的环境中,以共生兼蓄的思维,找出一条更适应我国国情和我们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之路,这既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而且更要吸取、借鉴、总结,不断创新!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乌镇 保护 古镇 街区 历史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