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美丽乡村风土人情

阿昌族: “水稻之王”和“阿昌刀”的主人

2015-07-25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民委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名称

阿昌族因地区差异而有不同自称,如“蒙撒”“傣撒”“蒙撒掸”“衬撒”“汉撒”“峨昌”等。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阿昌”这一明确族称便已出现在汉文历史文献中,而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则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1953年统一族称为“阿昌族”。

人口聚居区

阿昌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阿昌族总人口为3.9 万人。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和九保阿昌族乡,还有少数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并长期与景颇族、汉族、傣族和白族交错杂居。

阿昌族全家福

历史渊源

根据史籍,一般认为阿昌族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并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寻传蛮”有直接的渊源。现今所用族称“阿昌”,则最早见于元代文献。

阿昌族民间对自身的来源有不同的看法。以陇川县户撒乡为例,当时就有“北来说”、“东来说”、“南来说”、“内地来说”等不同的说法,而且部分群众家中还保留着证明他们来自内地的家谱。根据部分学者的意见,“被来说”和“东来说”是比较可靠的说法,并说明他们与景颇族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而民间也有不少人认为,他们与景颇族本来就是兄弟。这些情况说明,尽管阿昌族人口不多,但它的来源也比较复杂,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多元一体”。

服饰

阿昌族喜蓝、白、黑色,其传统服饰地区性差别明显,同一地区内妇女的服饰又有年龄和婚否之别。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缠包头;未婚少女常穿白色或蓝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已婚妇女则多穿蓝黑色窄长袖对襟衣和没膝黑色筒裙,缠黑色或蓝色布包头。高包头是梁河地区已婚妇女特有的头饰,据调查,它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民族中,其高度名列首位。此外,阿昌族妇女还有戴银项圈、银耳环、手镯的习惯。

身着阿昌族传统服饰的女子。

饮食

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但很少吃其他杂粮。喜酸辣、干腌菜很有特色。其中“过手米线”是户撒阿昌族的特色食品,远近闻名。过手米线,顾名思义就是用手当碗来吃米线,是户撒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他们的风俗习惯,是他们在历史的演变中创造出的这样一种原生态的绿色美食。生性豪爽的阿昌族人喜欢把制作过手米线称之为“剁米线”、“拌米线”,吃过手米线则称之为“甩一套过手米线”。过手米线通常是以新鲜猪肉为主料,辅料主要是猪皮、猪肝、粉肠、豌豆粉、花生米、酸水、芫荽、辣椒、大蒜等10余种。

捧在手上吃的“过手米线”。

宗教信仰

阿昌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部分阿昌族信仰道教,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仍保留在阿昌族日常生活里,成为其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户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而梁河地区的阿昌族,其宗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鬼神和祖先的崇拜上。

传统节日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有 “窝罗节”、“会街节”、“尝新节”、“火把节”、“浇花水节”等。经过政府认可,作为全民族节日的“阿露窝罗”节(农历正月初四),是各地阿昌族最重大的节日。每届节期,各村寨、各支系之间互相往来,共祝佳节,并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本民族的人才、歌舞、服饰,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大大促进了民族团结,激发年轻一代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阿昌族庆祝“阿露窝罗”节。

民间文学

阿昌族的传统民间文学题材广泛,主要以神话、故事和传说为主。其中,讲述远古时期人类始祖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造天织地、为民除害、造福人类功绩的《遮帕麻和遮咪麻》是民间流传最广的创世神话。

文体娱乐

“阿昌生来犟,不哭就要唱”的俗语表明了阿昌人对歌的喜爱。阿昌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著名的传统曲调称为“窝罗”,以每段唱词前面有“窝罗”一句而得名。

阿昌族的民间舞蹈中,极具特色的是“蹬窝罗”,每逢年节、起房盖屋、喜庆丰收、迎娶新娘、接待宾客时,都要伴随着“窝罗”的曲调“蹬窝罗”。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则善跳青龙白象舞和象脚鼓舞,舞步多模拟一些飞禽走兽的动作,风格质朴,节奏欢快。阿昌族的民间乐器有竹笛、三弦、葫芦箫、竹琴、木叶以及象脚鼓、镲、锣、磐等。

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阿昌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主要体育活动有荡秋千、赛马、射弩、舞刀和拳术等。

阿昌族舞蹈中极具民族特色的“蹬窝罗”。

水稻之王和阿昌刀

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居住在坝区的阿昌族还掌握了一年两熟的“双季稻”种植技术,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曾号称“水稻之王”。

阿昌族还以制作铁器和银器著称,尤以擅长制作长刀、砍刀和尖刀而闻名。“阿昌刀”又称“户撒刀”,它是因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历史悠久,因其品种齐全、坚韧锋利而声名远播。周边地区的傣族、傈僳族和汉族,以及缅甸北部各族过去曾主要使用阿昌族铁匠生产的生产工具。阿昌族工匠专门针对景颇族生产阿昌刀锻制技艺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昌族刀匠正在打制阿昌刀。

语言文字

阿昌族有语言无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种方言。由于长期与汉族、傣族等民族杂居,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和傣文。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 辽宁民族出版社

监制/李建辉 统筹/孙箫韵 编辑/刘娴 制作/盖艺文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uhaiyan] 标签: 阿昌族
相关新闻: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