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资源环境

垃圾焚烧“邻避”困局需“官、企、民”三方合力突围(附上海“零填埋”计划)

2015-05-28 作者:张世祥 来源:新华能源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来源:新华能源  作者:张世祥

5月22日,“第六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与设备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据主办方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理事长肖家保透露,该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而今年的参会人数达到最高峰,足见垃圾焚烧行业的热度。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垃圾围城”都是近年来媒体追逐的热点,也是政府的难点,其实更是整个城市环境的痛点。

正如5月22日上午论坛演讲嘉宾,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的演讲开篇所述:当下,国内许多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而垃圾焚烧作为处理垃圾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但“邻避”现象却使政府和企业举步维艰。

纵观此次论坛发言嘉宾,在谈及垃圾焚烧的未来和现状时,似乎都无法绕开,张益院长的言论。

一边是垃圾焚烧需求的增长,一边是焚烧项目落地困难的“窘境”。

面对庞大的垃圾数量,焚烧似乎势不可挡。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东部地区达到48%以上。以目前形势看来,焚烧作为增长最快的应用技术,在垃圾处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受困于技术与设备发展的工艺水平有限,以及垃圾焚烧涉及民生、环保等多个领域的问题,我国的垃圾焚烧事业发展并不顺遂。尤其是“邻避”现象,曾经一度让诸多的“垃圾焚烧”项目搁浅。

“但是,无论政府也好还是企业也好,不能单纯的去抱怨‘邻避’效应所带来的影响,而是要因势利导,尤其是政府一定要做好监管和宣传的工作,主动与民众沟通,对不达标排放和操作不规范的企业,一定要采取果断措施,让社会公众信服,充分保证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寻求最为科学的治理模式,保证垃圾处理企业在市场运营和竞争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商业利润,提高企业的积极性。而对于企业来讲,在技术上要不断的更新升级,在管理上要科学严谨,保证信息及时准确的公开。一定要有企业公德心,要有社会责任感。而作为民众来讲,也需要从大局出发,在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的同时,也要对政府和企业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只有“官、企、民”三方一起合力,垃圾焚烧行业才会发展更顺畅,‘垃圾围城’现象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深圳市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许金周对新华网记者表示。

无独有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也表示:“我们通过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活垃圾的评估,用数据与事实再次证明:‘垃圾围城’已迫在眉睫,全社会必须尽快予以应对。”

当前国内邻避效应的典型心理为,尽管民众内心里承认垃圾处理厂等公共设施终不得不建,必须要建,但谁也不愿意与垃圾场比邻。既然大家都能从这类公共设施中获益,为何受其所影响的偏偏是我们呢?由此,一种不公平感便随之而生。

然而,在国外,不少国家就把垃圾处理厂建在城市中心广场,与政府驻地比邻而居,甚至可以成为城市中央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像是一件精美的公共艺术品有重大关联与周围的建筑和民众关系都相当协调。

由此足见,垃圾焚烧并不是污染源的代名词,也不是天生的脏乱差,它同样也可以是一座城市的风景和地标,甚至可以是建筑艺术品,可以是儿童游乐场,可以是花园办公区。

诚然,我国当前垃圾焚烧行业还面临诸多的难题,“道阻且长”,但是,“行则将至”。

“当官、企、民三方合力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邻避效应自然会趋于弱化,最终,城市地标型、生态型和艺术型的垃圾处理厂一定会获得民众的理解和包容,甚至是欢迎。”许金周表示。

(原标题:垃圾焚烧“道阻且长” “邻避”困局需“官、企、民”三方合力突围)

附:3年后上海中心城区垃圾将实现“零填埋”

上海生活垃圾每天总量在2万吨左右,作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单个生活垃圾处理基地—上海老港基地正通过先进的处理技术,改变过去传统的填埋方式,同时为城市提供了绿色能源。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5月26日从老港基地获悉,垃圾焚烧二期工程已经规划,二期每天可焚烧垃圾6000吨。建成后加上已经投产的一期,每天垃圾焚烧量可达9000吨,也就是说上海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基本都将采用焚烧处理,老港填埋量将趋向于零,焚烧发电每年将可达9亿度(千瓦时),相当于上海全体居民3天的用电量。

老港二期建成后将实现零填埋

焚烧发电、沼气发电、风力发电,现在的老港已成为上海绿色能源基地。

这里原先叫"老港垃圾填埋场",现在改名为"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上海城投老港开发公司总经理王瑟澜告诉澎湃新闻,利用原先填埋的生活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发电,每年可达1.5亿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物发电项目;在已封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上,已建起13座风力发电塔,装机容量达1.95万千瓦。通过沼气、风力、焚烧以及太阳能等,老港已形成了立体式绿色能源利用格局,其中“产能”最大的是焚烧发电。

焚烧发电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项目于2013年5月30日投产。在处理车间,巨大的抓斗将运进来的垃圾投入焚烧炉内。一期项目每天可焚烧垃圾3000吨,去年处置生活垃圾约111万吨,发电3.25亿度。由于采用了“干法+湿法”的烟气处理工艺,烟气排放指标远低于欧盟标准。

王瑟澜透露,规划的二期项目日处理量将达6000吨,项目有望在2018年建成,投产后加上已有的一期项目,每天焚烧垃圾量可达9000吨。目前,老港处理的垃圾主要来自中心城区,每天近万吨,“二期项目建成后,老港的垃圾处理将逐步实现零填埋的目标。”

1985年,原南汇老港镇东海边的滩涂建起了老港垃圾填埋场。在一、二、三期的填埋场地用完后,目前填埋场地已开发到了四期。但垃圾每天都在产生,再多的填埋场地也有用完的一天。

其实,利用焚烧方式处理垃圾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填埋或不填埋,日本、欧美很多国家都是利用这种方式处理垃圾,发电是利用了焚烧产生的余热,应该算是垃圾焚烧的副产品。”技术人员表示。

昔日填埋坑被绿地取代

早期填埋时,由于技术手段简单,生活垃圾处于裸堆状态。多年前,澎湃新闻记者进入基地不得不带上口罩,以挡住刺鼻的异味。5月26日,记者进入老港基地,基本上闻不到异味,原先一个个硕大的填埋坑已被绿草茵茵所取代。除了在前三期填埋场造林2500亩外,四期南侧预留用地和市政预留用地上也植树造林,总绿化面积达到了10平方公里,绿化率超过70%。每次的老港公众开放日,都会吸引很多市民来参观垃圾的回收、处理、利用的全过程。王瑟澜说:“若干年后,你会把这里当成一个公园。”

目前老港基地已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开发时序和使用功能,规划了四大板块,其中综合利用板块包括已建成的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综合填埋场、污水应急处置以及经济作物种植、花卉培育、循环经济开发等综合发展功能;绿色能源板块包括风电、太阳能和沼气发电;产学研包块包括固废技术孵化基地、环保教育示范基地等;未来发展板块中将利用预留土地,间接进行土地利用开发,进行国际固废产业博览区、仓储物流区、备用生态林(树林、苗木、苗圃)的开发使用。(澎湃新闻)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uhaiyan] 标签: 垃圾焚烧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