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突破瓶颈 小杂粮也有大未来

2014-12-01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说起杂粮,人们习惯性地冠之以“小”字。与大田作物相比,杂粮主要套种在沟边壕沿、山区旱地上,种植面积小,且又不是主食,因此被称为“小杂粮”。过去,山东省高青县曾广泛种植小杂粮,尤其是棉田套种杂粮。而如今,高青县棉田大幅缩减,杂粮面积也随之锐减,过去那种家家种棉花,户户杂粮香的繁盛景象很难再现。

  曾经“吃香”的五谷香

  今年55岁的郭孝宝,是黑里寨镇东段村五谷香杂粮供销公司负责人。收购、贩卖小杂粮,他已经“从业”30余年了。

  “早年,我的杂粮收购渠道有两个,一是农民上门销售,再是上集市收购。”郭孝宝说,那时一到杂粮收获季节,来他公司销售杂粮的农民常常人满为患。最多时一天的收购量多达上百吨。

  “家家种棉花,棉田套杂粮。打下的杂粮除留一部分自己食用,大部分换成了钞票。”他说,由于杂粮存量大,当地催生出不少杂粮贩子。“二十年前,光我们村里干这行的就有七八个,现在只剩下我们两个。”郭孝宝说,过去农村集市或大或小都有个杂粮市场,绿豆、小豆、红小豆、爬豆、芝麻甚至地瓜干,应有尽有。“田镇大集上的杂粮市从南到北有二里多地,叫买叫卖,人声噪杂,非常红火。现在再去看,一个卖粮的也没有!粮食市在农村集市上‘集体消失’。虽说个别集市上还有为数不多的小杂粮摊贩,但根本称不上‘市’。”郭孝宝说,他现在的营销方向也发生了转换,由早先的由村进城,变成了由城到村——从大型杂粮批发市场批发再批发当地经销商,年销量也由过去高峰时的上千吨下降到目前的二三百吨。

  农民为何不愿种?

  小杂粮为何变得如此“小”了?相当一部分原因要归到棉花身上。过去,杂粮主要在棉田里套种——棉花四月份播种,覆上地膜后,在田垄之间套种绿豆等。绿豆的生长期为2个多月。等棉花长到人的膝盖高,绿豆也就成熟了,基本不影响棉花生长。“棉花不减产,还能多出一季收入。棉农基本都搞套种。”郭孝宝说,套种以棉田、玉米田居多,主要是棉田。过去家家户户种棉花,现在种棉花的少了,小杂粮也就失去了套种的基础。即使有人种棉花也因为套种太费事,不愿再去搞套种。

  笔者采访中了解到,机械化操作难也迫使小杂粮变得更小。现在,有的杂粮作物从管理到收获仍然沿用最原始的作业方式,比如绿豆收获用手撮,芝麻收获要摔打,大豆要用轱辘碾。“现在农村经济是打工经济,打工一天200来块钱。老百姓是啥省事种啥。”郭孝宝说。

  以绿豆为例,按目前高青县正常年份的亩产量和市场价计算,一亩地收益约为1000多元,比大田作物稍高。但是因为种杂粮太“复杂”,农民还是不想种。“豆科作物的特点是果实不在同一时间成熟。拿同一株作物来说,早熟的和晚熟的时间相差五六天。早成熟的如不及时撮下来会爆在地里,造成损失。”郭孝宝说,绿豆的收获是熟一个撮一个,不成熟的提早撮,回家晾晒会影响成色,降低品质;成熟了的不及时撮,就会爆在地里;而且至少要撮两遍,多的能达到五六遍。”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小杂粮 再去 五六 地里 就会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