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科技动态

“种业新鲜人”的关键词:选择与成长

2014-11-03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靳凤、高玉峰、潘巧雁、张爱斌、郭向荣、王尧……这些年轻人各有各的经历和故事,却都因为在近几年里进入到种企工作,而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种业新鲜人”。关注这个群体,目的是为了解企业、观察行业多开一扇窗,因此在采访中,记者一直思考如何在展现他们个性的基础上,找出这个群体的共性——虽然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但“选择”和“成长”却是属于他们共同的关键词。                  ——编者

“种业新鲜人”的关键词:

选择与成长

  ◇“感觉这几年种业界里的人才越来越多,必须坚持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企业也在向服务型转变,只有更优秀的企业才能在行业里生存下来。”

  ◇“科研院所做的更多是研究,偏理论,企业所做的更多是研发,要出产品,创造利润。对于成长而言,不同岗位对不同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做种业、做农业的人都很淳朴,很直,不绕弯子。现在行业处于转型期,有些企业业绩不太好,但是很少有人想过跳槽,大家想的是如何渡过难关。”

  声音

  选择——

  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张爱斌,甘肃天水人,学的是生物技术专业,现任山东登海道吉种业有限公司技术部主管,做种业已经十年了;王尧,北京人,学的是金融专业,去年到中种集团洞庭分公司工作,做的是市场营销。

  两个看起来毫无相似之处的种业人,在择业时,却有着同样的坚决——到企业去。

  “家里人就是农民,上学又在农业大学,学的也是农业,做种业是水到渠成的事。”2004年,张爱斌毕业时,因为成绩优异而获得了一个选调到家乡某事业单位的名额。尽管亲戚留、师长劝,但是早就有了明确目标的他,坚决选择了到种企去工作。

  2013年,金融专业毕业的王尧同样认准了种企。尽管身边的同学很多都去了银行,但在他看来,做种业更有价值,也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

  靳凤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就业首选是稳定一点的科研院所。“自己心里很清楚,想进去并不容易,而且也不太想纯粹做科研。”在导师的推荐下,她选择了与自己专业十分契合的中玉金标记(北京)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有很好的研究平台,又有现代企业的特色,我挺喜欢我们公司的。”

  靳凤的同事,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的高玉峰告诉记者,他的同学中男生大多去了企业,现在基本上都可以独当一面,女生普遍倾向更稳定的职业,但也有到企业的。高玉峰自己也是毕业后直接到一家外企工作,做的是转基因性状鉴定,但是心里放不下从上学时就一直在做的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在外企工作5年之后,他还是选择来到中玉金标记做田间育种,“能选择时,还是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记者采访靳凤时,中玉金标记正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第二场招聘会。“总共计划招15~20人,今天天收了近30份简历。”她说。

  成长——

  与企业、民族种业在一起

  “刚做这份工作时,我只知道小麦是直的,水稻是弯的。”去年来到中种集团水稻事业部工作的郭向荣乐观开朗,“不懂咋办啊,就看书呗。”

  在学校学的是经济管理专业,书里的“亲本”、“不育系”、“恢复系”可难住了她,好在企业安排她去海南省三亚市轮岗一年。“三亚分公司育繁推一体化,我能完整、系统地学习。”如今,已经结束轮岗的郭向荣正在武汉出差,工作已经完全上手了。

  与郭向荣同一批被招聘进中种集团的王尧,也在中种集团张掖分公司轮岗期间通过了“农作物种子检验员”考试,专业不对口并没有对工作造成太大障碍。

  与郭向荣、王尧相比,已经工作十年的张爱斌,对“成长”二字有更多的感触。到企业来时,心里非常坚定,工作氛围也很令自己满意,张爱斌一直干劲儿十足。“三四年前,有那么一两年时间,觉得很困惑。”张爱斌说,那个时期觉得自己遇到了成长的瓶颈,一直在做同样的工作,不知道该从哪里突破,“没想过跳槽,只想突破自己”。

  而对中玉金标记的高玉峰、靳凤而言,“成长”更多地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高玉峰告诉记者,他上学时需要一个人做完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整个育种过程,而现在则集中精力做田间试验。“每个人都有最擅长的事,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他看来,企业现在以分组模块化为基础做“流水线育种”,大家分工合作,能避免很多重复工作。

  靳凤是在和同学在一起时,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已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了。“工作才两个半月,总会时不时跟学校的情况比,时不时冒出些科研思维。”今年8月份初入职的她,很清楚要迅速转变思维模式,培养起职业精神。一次,与在某科研院所工作的同学在一起聊天,不自觉地想要介绍公司的业务和服务,那一刻,靳凤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企业人”了。

  “种业新鲜人”在成长,种企、民族种业也在成长。北京中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品种资源管理主管潘巧雁有着切身感受:“公司成立两年多了,我是初创时期来的,可以说是与企业一起成长起来的。”

  企业初创,工作既有挑战性,又很繁杂,但是潘巧雁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看着工作平台一点点搭建起来,企业一步步向前发展,“忙是忙了点,但心里踏实”。

  “如果有一个主题讲座,你最希望了解什么话题?”

  对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潘巧雁不假思索地说:“中国种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以及我们的成长道路。”

  本报记者 李飞 王瑜

政策·背景

  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研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014年《全国现代种业发展工作会议》

人物·故事

  张爱斌干了整十年,从没想过离开

  2004年大学毕业就做了种业,如今在登海道吉种业任技术部主管,张爱斌的青春都给了种子。

  虽然已在种业这一行里干了十个年头,但是张爱斌还是把自己称为“种业新鲜人”。“跟业界有影响力的人相比,我还算年轻人。”张爱斌说,做种业的人才太多了,要想做出点成绩来,不坚持个几十年是肯定不行的。正是认准了这一点,他跟种子打了十年交道,尽管有困惑,有时也会觉得辛苦,但从来没有想过离开。

  初出校园时,张爱斌在甘肃省酒泉市工作,印象最深的事要数一边挨骂一边给玉米去雄了。如今的他,已为人父。每个月至少出差25天,想孩子又成了不好受的滋味儿。记者采访张爱斌时,他正在外地出差,而孩子因为感冒引起了肺炎,正躺在医院里。“病了20天了吧,还没回去看看。”听得出来,张爱斌在努力地“轻描淡写”。

  王尧多吃点苦是人生的财富

  王尧的老师和同学们得知他的就业去向是去做种业时,都觉得有点意外。毕竟,王尧身边金融专业的学生,百分之七八十都去了银行。

  “我在银行实习过一阵子,每天在一个小格子里,面对着来来往往的客户,觉得没什么意思。”王尧说,做种业会辛苦一些,收入也不如在银行工作高,但是多吃点苦,多经历些事,不也是人生的财富吗?他如此反问记者。

  王尧今年25岁,从小在北京长大,工作之前几乎没有做过农活,去年毕业后来到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在湖南省岳阳市轮岗锻炼,说起农活来,已经轻车熟路了。

  靳凤效率很高,心情也舒畅

  “攻读两个学校联合培养的博士学位,一个很开眼界,另一个则给我提供了更高的起点。”靳凤说,几个月前,求职投简历的时候很有信心,因为这个领域自己见过、做过,就敢去尝试。

  靳凤最终选择的是中玉金标记,初到公司,感受最深的是“打成一片”的氛围。她所在的部门里,大家遇到什么问题就直接摆出来,效率很高,心情也很舒畅。

  靳凤的职位是技术支持经理,定位于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为单位内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她笑称自己是“润滑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业务过关,分子育种部人手不够的时候能够参与数据分析整理过程,而且还要善于沟通和表达,能够准确了解到客户的实际需求,汇总到各个部门。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的人 想过 记者采访 在他 也在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