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脱贫是奋斗出来的”

2020-12-09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2016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深入实施思想扶贫、技能扶贫、产业扶贫,有效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让“极贫大瑶山”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

  A 精神扶贫—— 引导群众“想脱贫”

  蒙田昌是七百弄乡弄平村必生屯的村民。过去,蒙田昌整天怨天尤人,还三天两头跟其他村民产生矛盾,村民说他“烂泥扶不上墙”。如今,他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从懒汉变成大家称赞的勤劳汉子。

  “蒙田昌的转变,是帮扶干部踏破门槛,讲政策、说情理,给他‘打气’的成果。为了帮助蒙田昌甩掉“等靠要”思想,帮扶干部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帮他解决危房改造、发展产业问题,引导他应聘保洁员公益性岗位,确保每月都有稳定收入。

  由于长期处于闭塞状态,部分贫困群众认知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固化,视贫困为自然。“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果没有把‘要我脱贫’的被动思想变成‘我要脱贫’的主动意识,就算帮扶政策再好、扶贫干部热情再高,贫困状况也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大化瑶族自治县委书记杨龙文说。

  为了帮助群众消除贫困心理,2016年,大化扶志先行,从思想扶贫入手,通过“五讲”壮志:讲形势、讲政策、讲目标、讲对策、讲案例;“五送”“一帮”扶智:送手机、送电视、送电影、送信息、送技术、“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等措施,引导贫困群众抛弃“等靠要”思想,激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靠双手改变命运的积极性。

  B 技能行动——保障群众“能脱贫”

  拿起锅铲,戴上“厨师帽”,摘下“贫困帽”。2020年7月,贫困户覃宝、覃月前参加碧桂园粤菜培训后,凭借扎实的基础和培训所得,一举斩获2020年大化壮瑶特色美食大赛、广西第六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大化初赛9项大奖。韦玉妹、覃敢等多位贫困户也通过技能培训开了餐饮店,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以前,这些贫困群众,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离开自家的灶台,成为靠技术吃饭的“大厨”。

  “授之以渔”,让贫困户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大化坚持“实地、实用、实效”原则,结合企业用工岗位需求,组织开展定岗定向的劳动技能培训,与厂企联合、与就业结合,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雅龙乡宏伟村弄耳屯村民韦法,家里4口人,膝下有一个4岁多的孩子,妻子嫌弃家境贫困,生下小孩之后离家出走多年未归,胞弟已是30多岁未曾婚娶,又没有一份正经工作,韦法变得自卑内向。因没有技术,他平日只能从事苦力活维持家用。2018年,韦法报名参加焊工培训班,顺利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后,应聘到贵阳市南阳区高速公路项目做焊工,月收入5000余元。

  授人以渔,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定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更好释放内生动力,真正做到“离开拐杖也能走路”。

  C 产业扶贫——帮助群众“会脱贫”

  大化都阳镇忠武村东皇岭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村级党组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沃柑种植,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致富。社员连续在2019年、2020年获得分红,累计分红30万元,单户分红最高有5000元。

  自脱贫攻坚战以来,大化以产业扶持、金融信贷、典型示范、能人带动为驱动,通过资金、项目、政策支持,为产业扶贫提供有力支持。“党旗引领 联建联养(种)”发展模式,破解了大石山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难题;“放母收羔”的湖羊发展思路,激发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激情;“美食驱动”战略促进一二三产联动融合,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会脱贫的内生动力。

  同时,大化进一步完善产业奖补、劳务补助等机制,提倡多劳多得、多劳多奖,防止帮扶工作中简单给钱给物、一兜了之,杜绝政策“养懒汉”。

  “白玉薯市场销路越来越好,加上今年政府产业奖补机制提高很多,今年种植30亩的白玉薯和玉米套种,预计年底收益在4万元以上。”大化板升乡弄系村弄习屯村民蒙继芳信心满满。

  因地制宜发展脱贫项目,让群众学有目标、赶有方向。目前,该县“5+2”特色优势产业覆盖农户2.2万户,覆盖率98.33%,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551人,仅今年全县发放产业奖补资金达7810万元,受益农户1.61万户。

  想脱贫、能脱贫、会脱贫,怀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大化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走上脱贫致富大道,成功书写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答卷。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攻坚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