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2020地理标志三秦行 镇巴腊肉:“腊”动致富新引擎

2020-11-02 来源:陕西农村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10月27日,在镇巴县泾洋街道陈家滩村,烟雨蒙蒙的山坡上,一群黑猪仔正在草丛里撒欢。24岁的刘雪霏拎着木棍独自迈步在草地上,脚上的鞋被泥水沾抹得不成样子。

如果不是4年前在北京街头被一条广告“击中”,刘雪霏或许不会站在这里。那时,刚刚参加工作的刘雪霏去超市购物,无意间看到散养黑猪肉每公斤售价高达180元,令他震惊不已。

“山林散养,食野草,喝山泉,天然无公害,说的不就是我的家乡吗?而且家乡最美的秦巴山水,家家户户的猪都是山坡放养,不仅吃野草,还吃中草药。”动了心的刘雪霏没有犹豫,辞职回家,上山养猪。

几经艰难,养殖厂房终于建好了,买了5头母猪后,刘雪菲已囊中羞涩。2017年初,5头母猪初次产下60多头小猪仔。

猪多了,怎么养是个问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底,刘雪霏的“灵姐儿养殖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我是冲着‘镇巴腊肉’这块金字招牌养猪的。依靠这片自然山水,养出生态猪,做出更好的腊肉,肯定能发家致富。”刘雪霏说。

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镇巴腊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开始了新的征程——作为一种产业,“镇巴腊肉”从繁育、养殖,到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逐步趋于完善,成为助力山区脱贫、群众增收的“主力军”。

2019年,在刘雪霏创业最艰难的时期,镇巴腊肉生产龙头企业陕西镇弘蜀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签订长期收购合作协议,确保销路畅通。随后,国际农发基金会启动资金支持,帮助刘雪霏扩大养殖规模,建立可追可控、标准化林下森林黑猪养殖基地。

目前,刘雪霏的养殖基地母猪已发展至55头,年底将产出近千头猪仔。“这些猪仔还没有出生,都已预售出去了,压在我心头的重担一扫而空。”行走在小康路上的刘雪霏干劲十足。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地理标志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