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美丽乡村风土人情

豫南民歌第一村 “赛山樵唱”口耳传

2020-03-19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大别山上采嫩茶,姑娘笑脸映朝霞,多采茶呀采好茶,手捧丰收心里乐开了花……”偶有鸟鸣的寂静山林中,忽然歌声悠扬。笔者一行人循声而走,在赛山脚下找到了俗称“豫南民歌第一村的”的河南省新县八里畈镇南冲村。传出歌声的农家小院内,4位妇女正围坐在一起,轮唱自如。村支书介绍说,这是村民雷全枝的家,一同来唱的是张桂荣、刘光梅与付保秀,她们都是村里有名的民歌手。

  村民人人唱“小调”

  南冲村地处大别山支脉,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位列光州八景之一的“赛山樵唱”,就诞生在今日南冲村的赛山寨村民组。山民打柴时的自娱歌声,一次次被文人墨客记录在诗文之中,正是“振衣千仞闻樵唱,一曲长歌忘世虑”。至今仍传唱不绝的《打柴歌》正是“赛山樵唱”的最好注脚。除了历史渊源之外,“民歌村”的形成还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南冲村四面环山,坐落于小盆地之内,各式各样的古老民歌便在相对自足的小环境里保留了下来。

  当地人习惯称民歌为“小调”。村里2000多口人,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儿童,几乎都会唱民歌。其中,会唱80首以上的民间歌手就有200多人。唱民歌早已是南冲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自然而然的部分:平时干农活,采茶、犁田、放牛,兴致来了就唱;冬季农闲,大家坐在一起晒太阳、聊天,时不时也会哼上几句;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正月里,玩花船、舞狮子,更是大家“比嗓子”的时候。

  张桂荣出生于1953年,雷全枝出生于1954年,刘光梅出生于1962年,付宝秀出生于1963年。雷全枝说,她们4位民歌手以前是搭伙唱玩花船的,唱了30多年。

  “小调”走出大山

  信阳民歌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县民歌正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在山岭间的村村镇镇里,南冲村正是当地民歌保存状况最好的地区之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民歌少说也有100多首。

  提起南冲村民歌的保护,不能不提到县文化馆的老馆长陈世松。在2013年便办了退休手续的陈世松,多年间一直继续担任着新县人民文化馆的馆长一职,致力于当地民歌的复原与创新。2006年起,他不仅为南冲村保留下来的民歌进行整理与谱曲,还走乡串户地记录着新县各个村子的原生态民歌。

  这些原生态民歌第一次走出大山,便是从雷全枝、张桂荣、刘光梅与付保秀开始的。2010年3月,老姊妹4人作为南冲村民歌手中的佼佼者,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社请到北京,录制了“河南有个民歌村”民歌专辑。

  站在话筒前,面对一部部相机,她们反而越唱越胆大。一会儿唱山歌,一会儿唱叫卖调,一会儿又是新民歌,唱了几十年的“南充组合”形式多样地演绎了《打柴歌》《眼泪汪汪送情郎》等16首歌曲,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音乐之声”“经济之声”“华夏之声”(海外台)等频道播出。以此为契机,同年5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在南冲村举行了“民歌采风基地”挂牌仪式。

  从此之后,“南冲民歌村”现象越发引起外界关注,新县民歌也随之飞出大山。

  雷全枝几人眼下仍热衷于登台演出。在家门口,她们的“民歌四联唱”已经成了南冲村“村晚”的一个保留节目。报幕员们每每这样自豪地介绍着她们的出场:“这四位大妈可了不得,经常代表老区人民,把豫南民歌从乡村唱到市、省、唱到北京、唱到央视!”

  小村里的传承与梦想

  随着基层文化事业的不断开展,民歌正在真正成为南冲的一张名片。

  尝试把南冲民歌变成现实产业的,是返乡创业的村民李勇。紧随“民歌采风基地”的成立,他在南冲村投资建造了一座占地50余亩的“茶香歌甜赛歌园”。在赛歌园的推动下,注册成立了新县八里畈镇赛山樵唱民间文化艺术协会,现有会员60余人,带动周边村1600多人发展民间文化产业。赛歌园还被新县文化局授予“民歌培训基地”牌匾。每年的“村晚”,便是在赛歌园的舞台上开演的。

  不过,即使如此,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仍有隐忧。笔者在与民间歌手座谈时发现,能够完整地唱完每一首当地传统民歌的人并不多。脑子里装着80首或100多首原生态民歌的优秀歌手,大多年事渐高,忘记歌词或“跑调”的情况时有发生,嗓音也不如年轻时那么响亮动听。与此同时,年轻人当中,能够唱出全部原生态民歌的人却不多见。在大批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南冲民歌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正在面临挑战。

  陈世松说,他还有几十首优秀的新县民歌,一直未敢放到网上供网民下载欣赏。倒不是担心版权,而是因为缺乏制作经费,生怕不能展现出本地民歌应有的模样。同感于此,民间歌手们纷纷建言,由基层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力,对优秀歌手的演绎展开一次抢救性的记录:到专业录音棚里进行录音,由音乐专业人士把这些民歌的歌词和曲谱都完整地记录保存下来,既是为了原生态民歌继续传唱下去,也是为了供艺术家们学习借鉴。

  “这是咱们南充的财富。”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鼓着劲儿,“民歌不能落!”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美丽乡村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