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为乡村振兴攒足后劲儿

2019-12-30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入冬之后,行走在渑池县陈村乡苜蓿村,丘陵小道蜿蜒曲折,伴着薄薄晨雾,倍感心旷神怡。

  “拆掉危房老房,环境美了不说,村里更敞亮。”村委会主任韩拴柱说,3个自然村平整出土地70多亩,盖大棚、修窑洞、种果林,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空壳村”成为历史。

  绿了荒山,美了乡村,富了集体,河南渑池县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通过开展“一户多宅”治理,不断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腾出施展空间,夯实乡村治理根基,攒足发展后劲儿。

  拆违复耕 腾出未来发展空间

  张庄镇政府干部韩松波刚到河南庄村驻村时,发现这里几乎家家都在院子外圈起了“二道院”。村民们见缝插针,你家建厕所,他家垒猪圈;你家修车库,他家种菜地。村庄布局支离破碎,乱得像“马蜂窝”。

  “去年建污水管网,设计公司看了都头疼,村道拐来拐去,根本没法下管道!”韩松波连连感慨,不清理宅基地,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原本12米宽的主干道,硬生生被挤到仅有4.2米宽,“连辆汽车都错不开”。

  渑池县平地紧张,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由于农村宅基地管理不规范,加上村民固守“祖业田”的老观念,“空心村”“一户多宅”、超占宅基地违建在一些农村蔓延。

  “有的村民在外地安家置业,老宅常年无人居住,变成危房;有的村民误以为占了宅基地,就是自家的,私搭乱建严重,对左邻右舍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说起农村宅基地乱局,渑池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侯清华非常痛心,“一户多宅”破坏村容村貌,浪费土地资源,还有违法律公平。

  一边要求发展,一边却乱占耕地,如何破题?渑池县依法依规专门文件,属于“一户多宅”的,全部无偿交回村集体,宅基地超占部分全部拆除。对于旧宅拆除后复垦为耕地的,每亩奖励乡镇3万元,用于村庄规划、道路提升、绿化美化等。

  今年以来,渑池县共排查出“一户多宅”3786户,收回宅基地2639所,拆除废弃房屋1042间,复耕土地1251亩。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绿化土地553亩,新建游园19个。“治理‘一户多宅’,盘活了土地资源,‘腾’出了发展新空间,‘整’出了宜居新生态,‘建’出了农村新面貌。”渑池县县长谢喜来说。

  出门见绿 重现村庄田园风光

  “7号院,原房主:梁英虎;产权:河南庄村集体;交房时间:2018年10月。”眼前这座砖木结构的老宅,青砖土墙,古香古色,颇具年代感,小木牌上标明了它的“身世”。“稍加修葺,这里将改建成黄河风情民俗小院。”村党支部书记梁法勤说。

  河南庄村是传统古村落,像这样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宅院,共有13所。“在治理‘一户多宅’过程中,能修复的老宅,修复后交给集体,开发成农家游或民俗馆;不能修复的,推平绿化。”梁法勤介绍,腾出来的土地被改造成花园、果园、游园、菜园。

  不远处,水塘边3台挖掘机正挥动长臂,工人们忙着栽树,月季园、荷花园正在修建。“不久的将来,大伙儿出门就能见绿,十步一景、百步一园不再是梦!”梁法勤笑着说。

  渑池县加强顶层设计,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通过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制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宅基地规范整治实施意见》等文件,因地制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环境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一户多宅”治理等工作相结合,提升村容村貌,重塑田园风光。

  县里还投资4000万元,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运作,城乡垃圾治理在设施设备、治理技术、保洁队伍、资金保障、监管制度上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渑池在全域开展“垃圾清零”行动,清运农村陈年垃圾45万余方,全县1297个自然村全部配备垃圾收集设备和保洁员。

  渑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希保表示,通过推进生态廊道、乡村绿化美化,打造“样板户”“样板村”,创评了4000余户“五美庭院”、55个“四美乡村”,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600亩。

  强村富民 厚积振兴磅礴力量

  位于天池镇石泉村的奥仓现代农业二期项目工地,人头攒动。

  “土地流转一亩多少钱?”“在大棚里干活对技术要求高不高?”“我想承包大棚,费用不够怎么办?”大伙儿知道,这个高科技日光温室大棚种的彩椒、西红柿、黄瓜能直接摆到日本、韩国的超市货柜上,销路不是问题。

  “建棚公司出10万,政府贴息贷5万,一个棚卖菜收入六七万元,护苗一天挣50元,土地流转每年每亩地还有500元收入,一年下来就能回本儿。”贫困户马英霞承包了一期的大棚,她的回答最有说服力。

  “我们和村里、村民是一种合作互利关系。”奥仓农业董事长韩艾伟说,公司负责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指导,种植户负责种植、大棚维护、水电管理。村里负责协调建设用地流转,通水、电、路等。

  村民有钱赚,集体有收益。作为交换,公司每卖一斤菜,村里抽一分钱。“可别小看这一分钱,规模大了也不是小数目。”村党支部书记董红珍笑着说,仅此一项,去年村集体就入账10多万元。

  石泉村是渑池县开展村集体经济“破零”行动的一个缩影。通过对236个行政村的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分类管理,渑池县以土地流转为切入口,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采取自主、控股和参股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161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零突破”,80%以上的行政村有村级集体经济。

  以前很多“空壳村”,账上没资金,干部没干劲,群众没盼头。“村里开个会,大家找各种理由不来,现在研究分红、做公益事业,开会劲头大得很。”张村镇高桥村一位干部说。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已经成为制约脱贫攻坚的短板,只有壮大集体经济,做大产业支撑,解决好集体有钱办事的问题,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集体经济薄弱,堡垒作用就发挥不好,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打折扣。”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说,啃下农村集体经济这块“硬骨头”,壮大了集体,提升了干劲,解决了村里“无钱办事”的困局,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乡村振兴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