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支部建到扶贫一线 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2019-12-23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在新成长起来的产业链上建起党组织,群众闯市场有了底气;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建立党组织,群众“挪穷窝”“换新业”有了主心骨;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成立党组

织,群众在异乡有“家”也有温暖。

中心工作推动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在脱贫攻坚火热的战场上,云南省加大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易地扶贫搬迁点、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组建党组织力度,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全面提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化程度,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劲往一处使 脱贫有力量

站在昭阳区永丰镇新民社区苹果种植基地观景台,目之所及,漫山遍野都是苹果树。永丰镇党委书记马昌化介绍,新民社区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苹果,但过去缺资金、缺技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群众捧着金饭碗却过着紧日子。

2018年,昭阳区委、区政府引进海升集团(昭通超越苹果产业公司)落户,新民社区党总支部专门成立了“苹果产业党支部”,党员干部一户一户敲门到群众家中说服引导,一笔一笔跟群众算增收账,仅用2个月就顺利流转土地8032亩,为建立苹果基地提供了用地保障。

新民社区党总支部还成立了昭阳区百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700余户群众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目前,1300余名合作社社员长期在苹果示范园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达1.6万元以上,带动了106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在产业扶贫的实践中,“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模式已成为云南省贫困地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

全省广大农村党组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团结在党支部下,把群众聚拢在党员周围,引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一个个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绿色香料产业为群众带来了致富希望。怒江州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组建“党支部+产业合作社”1948个,带动建档立卡群众近4万人。全州有经营绿色香料产业的龙头企业7家,草果专业合作社146个,草果、花椒、砂仁主要香料植物种植面积达136.56万亩。

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产业扶贫已形成稳定模式。党组织带领群众以“股份合作、土地流转、订单经营、解决就业和产业扶持”四种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滚雪球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及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确保贫困群众获得多重收益实现脱贫增收。

支部为群众谋就业: 人人有事做 户户有收入

曲靖市会泽县爽身服饰纺织车间里,纺织女工邹琼美正忙着赶制一批定做的校服。今年5月,她和家人从矿山镇洒衣村搬进了位于县城的汇丰园安置房,很快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实现了“楼上住人、楼下务工”。 邹琼美说:“我一个月30天全出勤,吃过晚饭又跑到车间加班,最多的一个月领到了4100,比在老家强多了。”

像邹琼美一样,在实施“十万人进城”易地搬迁项目的会泽县,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正通过参加钢筋工、砌筑工、育婴师等点餐式技能培训,走上工地,或者走进扶贫车间,实现就业。

会泽县人社局副局长顾光灿介绍,该县按户均有1人以上就业的目标组织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对无劳动能力的群众纳入兜底保障,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62768人,进城群众现已转移就业24230人,省外转移就业1888人,县外省内就业16179人,县内就业6145人,转移就业率达72%,基本实现了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

就业扶贫是实现精准稳定脱贫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和相关部门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充分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就近到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对困难群体实行就业保障。

怒江州成立州、县、乡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构,村级明确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负责,在2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就业创业服务点、就业帮扶工作队,目前已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3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9619人。

一些地区还在外出人员集中的地区建立党组织,管理流动党员,提供信息沟通、跟踪维权、困难帮扶等服务保障工作,并采取干部挂联、党员结对、志愿服务等方式,用心用情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镇雄县泼机镇在劳务输出集中地安徽芜湖成立了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党支部,规范了流动党员管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还承诺“打工的事情交给你,家中的事情交给我”,组织动员在家党员和在家劳动力组成互助队,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农忙时节地里庄稼有人管,老人、孩子看病、就学有人问。

去年,瓜娃村在外务工人员李健的孩子高烧不退,家中老人行动不便无法送医。泼机镇迅速安排专人联系好医生,第一时间上门将孩子送到了医院救治。

泼机镇副镇长宋云目前常驻安徽芜湖务工人员服务站服务。他说,党组织的关心不仅使贫困户摆脱了贫困,也让他们从思想上发生根本转变。“我们现在开会,大家都积极参加,也听不到一声手机响,他们是真的从心底感激党组织。”

支部带领群众“挪穷窝”: 新的家园 新的生活

一栋栋居民楼整齐排列,学校、医院配套齐全,生产车间里从大山上搬下来的群众正在忙碌……怒江边上,由珠海市援建的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小区”拔地而起,安置了681户2203名易地搬迁的贫困户。

面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的种种管理难题,大兴地镇成立了维拉坝珠海社区党支部,依法依规选举社区“两委”班子,让41名党员兼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楼栋长、网格员,构建了“社区党支部+小组长+楼栋长+网格员”的治理体系。有了党组织的坚强引领,大家群策群力,看病、就医、买菜的问题解决了,核桃加工扶贫车间、数据线加工扶贫车间、火龙果基地、芒果基地建起来了,社区党员还与老、弱、孤、病、残等困难群体结对帮扶,“亲情党建”让群众在新的家园住得舒心、放心。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各地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做好搬迁前的思想动员、搬迁中的服务指导和搬迁后的基层治理工作,让贫困群众平稳顺当地由“务农”向“务工”转变,实现“既挪穷窝,又换新业”。

目前,全省下拨了省管党费5260万元,对16个州市的244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开展活动进行补助。像珠海社区一样,一个个建在安置点的党支部成为搬迁群众生活、生产的主心骨。

在镇雄县,面对5万余人“集体迁徙”的浩大工程,县级层面成立了临时党工委,各迁出乡镇及安置点分别成立临时党支部,下设综合服务党小组及志愿服务党小组,并保证每户搬迁对象至少有1名党员联系服务。每个安置点设置党员示范岗、先锋岗,亮身份、亮职责,让群众有困难能想到党组织、有问题能找到党员。

镇雄县旧府街道南苑社区67岁的赵高先说:“我搬来第四天,支书就给我找了工作,做社区保洁员,一个月工资有1500元,还可以回收一些纸板,城市低保还有400多的收入,真的从来没想到这辈子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在德钦县,党委、政府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实施生态移民,将脱贫攻坚的靶心瞄准生存条件恶劣的村组和贫困户,把他们整体搬到条件较好的江边河谷地带,逐步实现安居乐业。

如今,在奔子栏镇各易地搬迁安置点内,整洁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家里修建起了洗澡间,贫困户正忙着发展产业……村民阿布说:“以前靠种玉米、青稞维持生活,贫困状况一直没有改变。现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就在214国道旁,政府还扶持种植油橄榄等经济作物,我们的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攻坚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