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红色基因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2019-12-03来源:商丘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驱车来到地处黄河故道腹地的民权县北关镇李馆村,在这片鲜血染成的热土上到处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笔直干净的村内水泥路两旁已铺设了下水道,昂首挺立的路灯像列队整齐的士兵,沿路两旁不同样式的楼房错落有致、鳞次栉比。

  “在几十年前俺住茅草屋时,咋着也没有想到如今能住上大楼房,路灯、垃圾桶、下水道啥都有,村里干净嘞像大城市,做梦也没有想到好日子来恁快!”村民赵松杰快人快语。

  正值中午时分,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村文化广场上,或唠嗑,或下棋,或闭目听戏。“镇里不仅对我们的大街小巷进行了卫生整治,还修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了。”李馆东村支部书记赵凡红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大家更注意健康了,每天傍晚和早晨在广场锻炼已成为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据党史记载,李馆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保存完整的李馆抗日地道遗址让人想起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秉承父亲遗志、坚守承诺、无偿看守地道遗址、被授予“诚实守信”“中国好人”的赵庆民讲起了地道战历史:“1938年建立李馆村青年救国会,1940年春成立了中共李馆村党支部。1940年8月,中共考城县第五区区委书记赵修伍,带领其通信员胡广田,在李馆村自己家的西屋南间向西墙外挖了一条10余米的地道。接着,其他党员、干部也在自己家里挖了藏身洞。到1947年春,终于完成了共计长达9华里的3条地道工程。利用地道和敌人进行战斗,可进可退,可守可攻。还曾转移过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想保险,去李馆’的歌谣在周边广为传颂。”赵庆民如数家珍,满脸的自豪。

  “李馆村是水库移民村,当年为了修太行水库,整个村盘向前搬了2公里,作出了巨大牺牲。”该镇农办负责人王贵江告诉记者。

  但是当年李馆村穷也是出了名的,位置偏远,远离集镇区,无村集体经济,没有像样的产业。村里路没修、电不通,别说文化广场了,村室都是三间破瓦房。“收成靠种麦、种玉蜀黍;村里年轻人喝个酒、喷个空、打打牌。村里啥矛盾纠纷都出来了。”今年77岁的老党员李太交说。李馆村也因为家族势力,被分成李馆东、李馆西两个行政村。李馆地道抗日遗址及烈士墓更是无人管理,损毁严重。

  红色历史不能忘,红色遗迹不能毁,李馆村还是要发展。2000年,北关镇党委迅速调整两个村支部班子,李馆村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

  “2008年,我大学毕业,回村担任村主任助理,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当时,亲戚邻居还说风凉话。我创办了新型材料厂,通过这几年发展,村里50余名群众都在我厂里务工,收入高着哩!新型材料厂的规模也不断壮大了。”现已成为李馆西村支部书记的李博自豪地说。现在,李博已瞄准了现代观光农业。李博与群众代表一起,考察了多个地方,他们准备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和红色旅游业。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群众靠着李馆地道遗址走上了富裕之路。

  “俺在村头卖凉皮,最多一天收入2000块。”村民李佳明说。“村里卖小吃的、工艺品的越来越多,收入不错。”赵凡红掰着手指头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来地道遗址参观的游客每年有七八万人,光吃喝就能给我们带来百万元的收入。上级也给我们村很大支持,在上级组织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修建了保鲜库,遗址通往省道的水泥路也将开工。俺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致富不忘本。近年来,各级有关部门都加大了对李馆地道遗址的修缮保护力度,修了路,通了电、水。最多一天可接待来此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数百人,附近的学校师生每逢清明节都来此扫墓。遗址看护传承人赵庆民感到很开心、很满足:“只要生命不息,我都会一直在这里看下去。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知道珍惜现在的好光景,俺就是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李馆地道抗日遗址于1986年2月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被列为商丘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抗日地道遗址之一。该遗址往东是六合村背河洼地,南邻中国画虎第一村——王公庄,围绕全域旅游这一主题,抱团发展,建设虎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景区,为群众致富奔小康注入新活力,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催化剂’。”该镇党委书记盖伟对此信心十足。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乡村振兴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