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

2019-08-06来源:农业之友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休闲农业的实践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一批世界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台湾地区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地区,我国大陆休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我国休闲农业进入早期发展阶段,体现在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旅游。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休闲农业进入规范经营阶段,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增加,休闲农业的形式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由观赏风景、釆摘水果功能拓展向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等多种功能发展。

城镇化发展、国家政策支持、人们收入增加等一系列因素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环境污染、用地紧张、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日趋严峻,到农村寻乡愁、休闲旅游、度假养生等热潮涌现,农村田园生活正在逐渐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方式。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对体育、休闲的需求呈现爆发式的增长。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3980元,折合美元为8866美元,这也表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如交通、网络等,为城里人下乡寻找新体验打下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工作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其时代背景,一是农业农村是弱项。从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转化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滞后,成了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短板;二是从国际看,不少亚洲和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农村凋敝的现象,中国不能重复这样的错误。三是从全局看,农业农村是全面小康的短板。我们还有4000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需要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振兴了,才能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休闲农业能够有效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重点工程之一,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带动乡村的快速发展。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对加速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乡村发展休闲农庄、农家乐、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等多种模式的休闲农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城镇居民对休闲农业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级化、个性化,在提供看山望水忆乡愁生态文化产品的同时,满足民众融乡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观光与体验的多元精神生活需要,因此,休闲农业的提质增效和优化升级是未来发展的核心。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及其功能

尽管休闲农业有了很多年实践经验,但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并不成熟。目前,国内外业界对“休闲农业”定义表述各异,本文结合众多作者的研究,将休闲农业定义为: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基底,利用当地特色的农业资源、景观和环境,依托农家乐、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民宿、休闲农场等载体,通过人为策划,将农村生态、生产、生活充分体现,增进外来人对农业及农村的感知与体验,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融合发展。

1.1 休闲农业的内涵

对于休闲农业的界定以及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休闲农业的内涵:

(一)休闲农业的发展立足于农业独特的资源优势

休闲农业是以 “三农”各种载体作为资源基础的,涵盖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农村居住场所、民居建筑、农事活动、农村各类遗迹以及农村的风土人情、乡土文化艺术等。我国经纬度跨度大,涵盖多种气候类型,农业资源相当丰富,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休闲农业的经营具备产业融合性

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农、林、牧、副、渔等大农业领域为基础,二产、三产多环节发展,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附加值,其产品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而且有精神方面的,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及灵活性。

(三)休闲农业的价值在于参与性与体验性

由较为单一的观光、采摘拓展到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式的游乐,休闲农业多功能发展也是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城里的一代居民、原住民对农村的不同认知和情感,把农业文化、风土人情、农科知识教育融入到农业旅游活动中,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增强获得感及新鲜感。

(四)休闲农业的显著特征为业态升级

纵观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仅仅依靠种养殖很难实现富裕,休闲农业作为农村的新业态,具有接二连三的功能,是增加农民经营收入的重要抓手。休闲农业产业具备由城里人的吃喝玩乐带动农村的衣食住行的功能。休闲农业做活做强,有更多的城里人消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1.2 休闲农业的功能

作为一种由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而衍生出的旅游新业态,休闲农业从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来看,具备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一)生产功能

尽管休闲农业实现了功能上的极大拓展,经营范围已经超越了农业生产本身,但依然是以农业生产作为基底,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农副产品。

(二)生活功能

随着“大城市病”问题的突出,城里人在闲暇时间“逃离”城市,亲近自然,享受慢时光。现在一些城里人不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付钱,会为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而付钱。而休闲农业一词本身就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即城里人利用余暇的时间在农村体验农业生产和农耕生活。

(三)生态功能

农业本身是一种天然的生态产业,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得以和谐统一。休闲农业农产品更加注重健康,在生产环节对化肥、农药的投入上较少,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四)旅游功能

依托农村的生产、生活及环境而创建的一系列项目、活动,吸引城市旅游者感受农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体验与参与其中,使游客达到娱乐休闲的目的。

(五)城乡融合发展

以精品项目带动、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城里与农村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补,畅通“上城下乡”渠道,过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整体效益。

(六)教育功能

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使城市与农村不仅有着空间的距离,更是思想交流的割裂,导致很多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对农村缺乏基本的了解。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形式,向城市旅游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农业生产、了解农村生活、亲近农业生态环境、体验农事活动、加强与农民沟通的机会与载体。在普及、推广农业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文化传承功能

休闲农业发展借助当地的文化基因,大力挖掘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民间传统艺术和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将一些隐性的文化显性化并加以保护与宣传,使得独特优良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制约

(一) 缺乏相应的政策以及行业标准

从“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看,暴露出一些地方打着设施农业建设的名义,实际做设施旅游业、设施养老业,违法违规用地,这表明发展休闲农业存在建设用地的制约。尽管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政策,在用地方面给出一些支持,但政策不够明确,依然有一些建设主体以用设施农用地的名义直接进行餐饮住宿、以建设临时生产用房名义进行修建、建设温室大棚生态餐厅等,打“擦边球”,碰触了土地使用政策的红线,从根上将不仅无法规避休闲农业用地的限制,还隐藏着很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有些农户或经营者为了完善相关休闲配套服务设施,在没有获得正式土地审批手续的条件下开展建设,导致部分违章建筑的出现。有些经营户只能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经营,导致经营规模无法扩大,缺乏长远规划。

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尤其是前期投资加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以及土地使用费,休闲农业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单纯依靠门票、餐饮以及农副产品的收入,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导致收支失衡,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受阻。在资金支持方面,出台政策分别在财政政策上和金融政策上对休闲农业给与支持,但对于个体经营者申请资金依然困难。

目前在对开心农场、农家乐等经营场所进行管理时,不具备相应的界定标准,也无法对其开展有效监管,使休闲农业产品得不到有效的质量检查和控制。

(二)缺少市场管理型型人才

目前我国休闲观光农业仅仅停留在门票、住宿、餐饮招待方面服务,对于以农产品为主的伴手礼品、节日礼物、土特产等缺乏创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产品应对市场变化的懂管理和经营型的人才。目前能够投身农村发展事业的人才少。使得休闲观光农业的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同时未对其开展系统培训,导致其服务意识薄弱,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主要体现在交通问题和住宿问题。休闲观光农业大多距离市区较远,道路路况较差。配套设施数量明显不足,例如洗手间、指示牌等。在住宿方面,民宿数量较少,早期规划和设置的民房住宿区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在旅游旺季,游客需要去县城解决住宿问题。餐厅、客房等干净整洁的卫生情况不够精细管理,从而导致游客的体验较差。

(四)休闲观光同质性严重

一些古村落、园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家乐等主题定位不明确、体验参与度较低、文化创意应用不足。经营内容主要以农事观光、瓜果采摘、水面垂钓、农家餐饮为,较少有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参照相应的区域条件以及所具备的文化背景,可将目前休闲观光农业所应用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包括自然生态型、城市及景区依托型、民俗民风型、村落乡镇旅游型、科普教育型。

(一)自然生态旅游型

我国的山林地区、滨水地区以及草被植物资源构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不同的气候创造了美丽的景观。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在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打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露宿营地、水上乐园。经营模式有几下几种类型: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的休闲度假村;以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业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的休闲农庄;以餐饮、住宿为主,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的民宿、乡村酒店。

(二)城市及景区依托型

以大中型城市和名胜风景区周边地带为主要发展区域,是为了有效满足市民所具备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该模式的基础为大型设施农林牧渔,主要的营销模式为新、奇、特等高端农产品产销,同时将休闲度假、宣传教育和观光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具体的形式主要为采摘乐园、休闲农庄、主题公园、开心农场等,突出休闲以及餐饮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从而使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其发展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村民自筹资金承包农业资源兴办的休闲观光农业,如采摘园等。第二种是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的项目,在景区周边开发休闲农业项目,比如田园综合体、农业嘉年华等;第三种类型是景区周边农村围绕当前城市旅游市场需求所发展起来的,如特色菜种植业、土特产加工业和特色禽畜鱼类饲养业等,具有观光、学习等一系列功能;第四种是以依赖自然景区发展和家庭接待服务为主,如农家乐和民宿,加之融入一些乡土风情特色活动的休闲观光农业。

(三)民俗民情型

依托当地厚重的传统文化、有趣的民俗活动、悠久的农耕文化,开发民间特色技艺、民间歌舞等一系列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增加农村休闲农业的旅游文化内涵,利用文化产业带动本地区农业、农村的发展。主要有四种主题类型:一是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等打造农耕文化主题活动;二是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主题活动;三是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打造乡土文化主题活动;四是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打造民族文化主题活动。如端午节“赛龙舟”、蒙古族 “那达慕”等。

(四)村落乡镇旅游型

依托古镇、古村落、美丽乡村、古建筑(如名人故居、祠堂)等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主要类型有:一是依托有历史年代的古民居和古宅院,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北京四合院、广东镬耳屋、安徽的古民居;二是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丽江、安徽徽州镇;三是通过现代规划设计建成的集中居住点,一般作为农村示范点,吸引一些人前来观光、拜访。如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

(五)科普教育型

针对城市孩子对农业历史、农业技术、农耕文化知识的欠缺,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进农业技术教育,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DIY教育活动,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 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如少儿教育农业基地、杨凌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园、山东寿光生态农业博览园等。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路径

(一)共享经济赋能休闲农业

近年来我国正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共享经济发展浪潮,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在不同领域不同细分行业出现“共享”。在农业领域,其实休闲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共享。例如土地认养、租赁、代管等种植模式已经普及,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也为共享农用地、农房提供了契机。时下“共享农庄”是共享经济与休闲农业结合的一个热点,通过将农村闲置资源通过交易平台,将农民(供应者)与城里人(需求者)连接,实现资源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用,促进城乡之间互动,这也间接地缩减了城乡差距问题。休闲农业与共享经济之间还有很多结合点,比如仓储物流、销售渠道、融资渠道等。

(二)注重休闲产业人员培训

休闲农业作为服务业,与一产种养殖明显不同,需要懂经营、会营销的人才。在互联网时代,更要懂得借助新的营销方式对经营业务及产品加以宣传。当地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注重电商人才、新媒体运营人才及旅游人才的培养。可以与当地与职业教育基地及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紧密结合,结合需求,聘用专家定期授课,打造通俗易通、接地气课程内容,同时邀请当地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经营者进行授课。定期组织本地的休闲旅游从业人员向发展较好的国家级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考察和学习,吸收借鉴新的经营方法。

(三)避免同质化,塑造特色品牌

随着乡村旅游的热度递增,出现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低水平同质化等现象。应当融入当地基因和血统,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应借鉴世界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经验,打造独特的品质。在文化挖掘方面如文化名镇—莎士比亚小镇,因这里是莎士比亚的诞生地,深挖莎士比亚文化,通过整体设计完整呈现莎士比亚一生,通过各种活动,不断提升名人故里吸引力。在产业转型方面如香水小镇—法国格拉斯小镇,从种植花卉,借花的精髓成了世界的香水之都,如今旅游业又成了小镇的主导产业。格拉斯小镇历经了多次的产业转型,并最终走上了以绿色农业为基础(鲜花)、新型工业为主导(香水)、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

打造“你无我有,你有我特”的精品项目,如我国的乌镇、西塘、袁家村等知名景点。

(四)加大农耕文化展示及教育功能

农耕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了解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延续至今的节庆文化、茶文化、渔文化、蚕桑文化等形成了华夏文明的灿烂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加注重农业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园区等项目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以此为载体,使农业生产以及科普教育能够有效结合,将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游客。

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提供青少年了解农业的窗口。尤其是孩子,可使孩子和家长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需实现寓教于乐,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热爱。

(五)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要接受和记住一个地方,紧紧观赏是不够的,好的体验才会留下好的印象,才能体会到风土人情、个中滋味。策划不同主题的活动,不仅仅有赏花、摘果、购买农产品,同时增加休闲农业中活动体验及互动,融合休闲观光农业和民间传统艺术,比如将剪纸、刺绣、陶艺、泥塑、风筝、皮影戏、年画等所具有现场艺术表演、技法培训以及观众互动体验等功能进行充分发挥,并可将体验活动和摄影、绘画等进行结合,促使乡村旅游体验更为丰富。

五、结语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是一条路径,逆城市化同样是一条路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富裕,不仅只是把农产品卖出去,也要把城里人请进来,休闲农业经营者可从从观光、采摘、饮食、科普、农事、娱乐、休憩、土特、回归要素,满足城里人吃、住、行、游、购、娱。

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产业发展而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抓手、实现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休闲农业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