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蛋生鸡”带来的破“壳”效应

2019-07-12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眼下已入盛夏,是“卖瓜”与“吃瓜”者的黄金档。在辽宁省营口市,要说市场上哪种瓜最“金贵”,当属网纹瓜了。

  今年52岁的齐少坤在外经商多年,不曾想回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瓜能手,他引种的日本网纹瓜质优价高,他所在的营口市老边区小边村因500亩网纹瓜产业园而“爆棚”。“这其中有23栋棚是村集体的。”齐少坤说,小边村已由原来的“上访村”“空壳村”变身为集体家底厚实、乡村产业兴旺的先进村了。

  走近大石桥市沟沿镇青天村的村口,一块巨大的泰山石上镌刻的“青天村”三个大字,让人顿感该村实力不俗。这个挨着辽河的小村庄,通过发展集体水产养殖业,家底足了振兴乡村也有底气,给百姓做了不少公益事业。村党支部书记王家辉坦言:“一个村想发展好,集体得有较好的经济收入,老百姓在致富路上跑得快不快,得村支部车头带,村里没有钱,对老百姓很难有说服力。”

  目前很多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穷家难当”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乡村的全面振兴。如何“破壳”?营口市委责成组织部门牵头,整合多方资源力量,大力推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孵化工程,形成了党建引领、项目牵动、产业集成、全域开花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营口方案”,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内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营口市目标笃定步履铿锵。截至2018年底,营口市先后整合奖补资金12290万元,培育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151个。其中,省级项目36个,市级项目115个,指导443个村确定了意向性项目,消灭“空壳村”144个。

  近些年,营口市村级服务阵地建设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行政村不是一级政府,没有固定的财税收入等来源,村级组织服务村民不能“空对空”,必须想法积累夯实集体家底——

  巧设“孵化池”精准施灌

  “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有捷径可走,首先要依靠领导重视和部门配合。”营口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军说话开门见山,他说,“老大难老大难,‘一把手’重视就不难”,营口市委坚决落实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高位决策,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富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多次就有关工作作出批示,并将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列为“书记项目”重点问题,坚持一线督办、靶向攻关。

  营口市在辽宁首开先河,建立了“组织领导、横纵联动、项目竞争、专家指导、动态监管、绩效考评”六大保障措施和市级领导干部包扶乡镇制度。42名市级领导干部分别包扶一个乡镇,每季度至少到镇村调研指导一次。各县(市)区也明确了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建立了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财政、农业等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合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从2017年开始,营口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统筹整合组织、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力量,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投入专项资金奖补、成立农村经济发展“专家人才库”跟踪指导等措施,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孵化池”,每年按照全市农村总数5%—10%的比例,择优选取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入池予以重点扶持。

  营口市委副书记、市长许桂清专题调度、筹集“孵化池”资金,并利用周末到农村基层常态化走访,与多位村党组织书记面对面座谈,探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症结与困难,现场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刚开始想报的项目是光伏发电,后来觉得不太合适,通过到山东、大连金州考察,决定种草莓与大樱桃,通过了专家评审。项目运行后,省果树所的专家又多次来指导,帮我们解决种植技术难题。”盖州市太阳升街道尚和寨村党支部书记马俊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和落地情况。

  利用市里孵化资金50万元,尚和寨村与芮祥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温室大棚种植大樱桃与草莓,村集体占51%的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陈继顶告诉记者:“去年种下108棵反季节大棚樱桃,今年一棵樱桃树能有8到10斤果实,我们这离盖州市区近,全是观光采摘。从3月末开始一直到‘五一’,来采摘的门票是100元一人,一斤高的卖到100元。今年利润将近5万元,明年就要翻番到10万元。”

  如何避免走老路、走弯路?目前,有两股工作力量正在营口广袤乡村开展常态化巡回指导,一股力量是由组织、财政、农业农村、林草部门分管领导带队的4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攻坚组,负责分片抓好“空壳村”的消灭和集体经济发展方向的研判;另一股力量是由党建、农技、扶贫、财经等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3个工作指导组,市政府专门配了3台工作车,保障其全程跟进“孵化池”试点项目的建设及日常运营指导。

  2018年下半年以来陆续开展的“百名专家”“百名律师”“百个企业”服务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行动,通过“点对点”对接、“手把手”指导,让“孵化池”面向试点项目的“选、育、管、服”更加精准到位。

  细节决定成败。营口市财政局副局长张德芬说:“‘孵化池’试点项目的确立要经过村民‘四议一审两公开’确立项目、村‘两委’申报、乡镇初核、县(市)区自评、市级实地考察、现场答辩、专家评审等程序。目前,营口市已累计注入孵化资金5140万元,选育市级试点项目115个,待孵化项目还有106个。”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乡村振兴缺钱更缺人,谁来完成农村急难险重任务?营口市把这副重担放在了驻村“第一书记”身上——

  送去“金钥匙”脱贫攻坚

  如何为乡村振兴点燃“引擎”?营口市把选派驻乡村干部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金钥匙”,让他们成为政策的落点、致富的支点和集聚资源的连结点,激活乡村产业、撬动乡村发展。去年4月,在营口辖区内,省、市、县共选派干部721名,到23个乡镇和644个村工作,他们扎根泥土、服务群众、发展产业、建强组织,构成一组振兴乡村的“营口密码”。这支队伍,也逐步成长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生力军和脱贫攻坚的突击队。

  大石桥市建一镇铜匠峪村地处营口东部山区,山高沟深,4个屯居住分散,驻村“第一书记”孙涛开车走访一圈就要用去半箱多油,“我调研走访了一个多月,村里耕地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发展动力不足,人均收入低,村集体经济空空如也。”

  驻村后,孙涛抓住机遇,帮着完善村集体经济服务社的各项规章制度,申报营口市“孵化池”试点项目,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大棚蔬菜种植。2018年9月,村集体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将果蔬扶贫基地全部建设完成,3000延长米的27栋冷棚和1栋暖棚让村民看到了产业脱贫的希望。当年底,大棚产值约13万元,纯收入6万元,村委会提取了20%作为公益积金外,全村96户贫困户每户获得500元分红。

  孙涛通过调研发现,铜匠峪村共有妇女1200多人,富余劳动力多,她积极引进“盛京满绣”扶贫车间项目,以“政策支持+绣工培训+绣工技术入股+产品回收”的模式,对全村67名困难妇女开展绣工培训并签订劳务合同,日工资不低于70元,半年后“出师”掌握熟练技能的绣工达50余名,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还成功培养出1名指导老师,已经到大石桥市职业中专给学生们上课了。2018年11月,铜匠峪村代表大石桥市接受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检查,经评估认定,该村贫困发生率已降1%以下,实现整村脱贫。孙涛今年被授予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营口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的乡村我的情”,是营口市老边区边城镇双井子村“第一书记”刘秀国的口头禅。在今年春节前省、市先后举办的“年货大集”上,村里产出的优质大米永丰98“圆粒香”一炮走红。下乡种地、街头卖米,刘秀国被人们亲切地称呼“大米哥”,去年村集体年收入20多万元。

  同样是“第一书记”的刘吉利,将所在村李家村的农家土特产“搬”进了城,在营口闹市区开了一个叫“咱村小铺”的集体经济门市点。20多平方米的小门市里,摆放着最新鲜的野山菌、土鸡蛋等,每天都有市民前来“淘货”,每月营销额1万多元。他还抓住今年春节、端午节这两个节庆,通过动员企事业机关团购等办法,帮村集体销售了8万多元的特色农产品。眼下,刘吉利正和几个“第一书记”研究着,准备借助市委组织部的支持,把“咱村小铺”这个品牌做大做强,集结更多“第一书记”力量,在线上线下帮村里的农产品打开更大销路。

  老边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贾宇光说,今年专门组织全区51名村党组织书记到集体经济试点村和发展较好的合作社观摩学习,“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辅导、拉练互学、实地指导等方式,推动村镇干部和“第一书记”进一步深化认识、提振信心、开拓思路、谋划项目。”

  投下一枚“蛋”,乐见一窝鸡。一年多来,驻乡村干部紧紧围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累计牵头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62个,帮建集体经济项目175个,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农业高质量发展呼唤新型业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突破“单打一”,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在增强“造血”功能上拓展经营性收入来源——

  促进“调结构”融合发展

  无论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孵化集体经济项目关键是要有“造血”功能,要有发展的可持续性。营口市副市长高洪涛经常下乡指导镇村选项立项,他对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主动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颇有心得:“要整合农村集体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生产服务、电商、旅游等产业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

  在小望海村采访,正赶上村里的“小望海农乐园”在种植向日葵,令记者惊奇的是,他们抛弃了现代化的种植方法,没用机器耕种,耕地种地全靠人力与畜力,再现了人拉犁的景象,很多人在一起,一边干着一边乐着,颇有情趣,适应了休闲农业体验劳作的需求。

  小望海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西北部,毗邻“沙河生态绿廊”万宝湖,靠近主城区,交通便利。但是一直以来,村级集体经济无收入、村民种植农作物收入不高、经济作物发展单一,这些制约因素始终是村党支部的一块心病。

  2016年村“两委”换届后,新班子立足自身实际挖掘优势资源,找资金、谈项目,于当年10月在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通过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建设回龙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决议。

  消息一出,很快吸引了10名外出经商人员返乡创业,21名村民参加了合作社,其他村民也都积极将自家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参与景区建设。村民张瑞奇告诉记者:“家里有7亩地,土地租金一亩地一年600元,我自己还在合作社干活,一天能得到120元。”

  农民办景区搞旅游,一切都得从头学。村党支部书记唐健带领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学经验,不懂种植的学技术、不懂记账的学财会、不懂电商的学电脑……镇上的领导、包村干部主动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与村“两委”成员一起研究景区建设。上下齐努力,一个集“生态村、生态游、生态果蔬展销”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在小望海村脱颖而出。

  农乐园里的认养地只有20亩,但划为174块,每块50平方米一年1500元租给市民认养,20亩地一年为村集体创造利润20多万元。鲅鱼圈区副区长王伟说,这里是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少,对乡村振兴要“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到村里旅游的人要住得下、吃得上、玩得好。

  大石桥市周家镇副镇长(挂职)王锐充分发挥自己熟悉电商平台这一优势,以营口大金农业发展中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在大金寺村药王谷内利用近120亩土地建成电商产品基地,打造“药香鸡”品牌,目前已投入60多万元用于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并搭建线上交易平台,线下体验店,平台公众号的关注度正不断提升,平台认养、实时直播等功能运行稳定,周家大红袍李子、药香鸡等线上销售产品达到50多种,覆盖了周边镇村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王锐介绍道,大金寺村集体经济“空壳”已然摘帽;中心以高于市场收购价优先收购贫困户种养产品的方式,帮助15户2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捐款资助8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平台在产品采集、包装、运输等环节积极组织村里剩余劳动力参与劳作,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新业态为集体经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营口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代萍说,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营口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农产品品牌效应。现已培育了青天村淡水虾养殖、高山村蛋鸭蛋鹅养殖、双井子村香稻种植等一系列精品项目,打造了“东援”“天堡”“营国双”等多个农产品品牌。

  采访结束时,回望河海交汇的营口,记者仿佛看到,另一种交汇正在山水间激荡,这就是——日益壮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正与全面小康的万千农民深度相融,掀起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浪潮。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 致富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