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扶贫先扶志 甘肃省开展最接地气“精神扶贫”

2019-06-28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甘肃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困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甘肃省扶贫扶志“双管”齐下,“精神扶贫”遍地开花,催生了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石。

  走进位于甘南州卓尼县的力赛村,仿佛进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绕村而过的洮河水清澈见底,鹅卵石铺成的道路干净整洁,特色鲜明的藏式农家院错落有致,聚集在文化广场上的村民们精神饱满、喜笑颜开……

  杨彦如是土生土长的力赛村人,前两年刚开起农家乐。村里过去的模样深深印在他的记忆里。

  杨彦如:那时候村里又脏又乱,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路上车也错不开,脏得很。

  杨彦如说,以前垃圾随手扔的村民们现在观念彻底变了,每个人都把保护环境当成一种习惯和责任。

  杨彦如: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习惯了,现在垃圾都往垃圾桶里扔,外面游客如果随便扔垃圾,村里所有人都在监督着呢。

  力赛村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甘南州持续推进的扶志举措。甘南州从居住环境和卫生习惯下手,将一个个贫穷落后的农牧村打造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绿色现代化乡村。借由这个契机,力赛村57户农牧户中的36户办起了农家乐,全村18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在卓尼县融媒体中心工作的王芝莲看来,环境美了、腰包鼓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逐渐“脱贫”。

  王芝莲:干净的环境让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这儿的家庭妇女穿得不卫生、不干净,现在你随便到哪一个农家乐去,女主人都打扮的特别漂亮。她的思想有转变了。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甘肃努力提升村容村貌。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9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44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扶贫先扶志,观念一变天地宽。除了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培育文明乡风来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王芝莲介绍,甘南州还通过各种贴近生活的方式为贫困群众种下文明文化的种子。

  王芝莲:村民也在不停地学习,通过手机微信、村里的农家书屋和村里的道德大讲堂,他们都在培训学习,所以村里的村容村貌、村民家里的陈规陋习都提升了。

  和甘南州一样,甘肃省各地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同时,“精神扶贫”也全面开花。陇南市各县区乡村大力推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成为了“精神扶贫”的一个绝佳平台。

  在陇南市武都区柏林镇袁家坝村的“妇女之家”,几位农村妇女正聚精会神地将五颜六色的彩纸剪成各种花样。除了剪纸,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组织了文艺节目表演、主题宣讲、志愿帮扶等活动。53岁的袁红梅刚剪好一朵橘色小花,兴奋地展示给大家。

  袁红梅:开心!太开心了!经过这些活动,我们到这儿来有说有笑,有干的、有看的,聊聊家常,邻居之间的纠纷通过这些活动也化解了。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贫困群众们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也有了提升。袁家坝村的驻村干部王琴在为村里的贫困退出验收工作做准备时,发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办以来,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明显变高了。

  王琴:贫困退出验收必须要经过农户同意,以前的时候,我们几次入户,村民都说“我不行,我现在还不能脱贫”,但是现在村民都认为“脱脱脱,我们现在都好过”。

  如今,像袁家坝村这样的村文明实践站在甘肃全省已有6千多个,成为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甘肃各地将“精神扶贫”践行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加强政策宣讲提振信心、加强舆论支持鼓舞斗志、典型示范引领激发干劲、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活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多措并举让广大群众丰富了精神生活、增强了精神力量、改变了精神面貌,为甘肃省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激励和文明环境。

  截至2018年底,甘肃全省累计减贫581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11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6%,75个贫困县中有36个实现脱贫摘帽,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表示,甘肃省要啃下脱贫攻坚剩下的“硬骨头”,就需要通过“扶志”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唐仁健:现在需要扶贫扶志(智),两个志(智),一个志气的志,一个智力的智。因为只有配合把农民自身内部的脱贫积极性主动性、内生的动力调动出来,才能够里外呼应,更好地取得脱贫攻坚的成效。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精神扶贫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