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劳模“蜂王”汪礼国

2019-06-14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一生很短,奉献给一项事业,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强悍的定力。汪礼国就做到了:在学界,他功成名就,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就有13项;在政界,他当选省人大代表、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在业界,他一手将浙江省江山市的蜂业规模推至全国各县的冠位,被蜂企老板、万千蜂农奉为“蜂王”。

  这究竟是怎样一位神人?

  爱上科研

  高中毕业后,凭着内招机会,刚成年的汪礼国进入江山市农业局。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汪礼国被送到了当时的浙江农大,师从刚从基层蜂场上调,之后担任浙大蜂业研究所所长的陈盛禄。在40个学时的专业课以外,汪礼国的任务是帮助导师创建蜂场。

  然而,初登“蜂场”的汪礼国却被狠狠蛰了一下。他养的蜜蜂采了茶花粉,死掉了。

  “茶花中毒是困扰中国蜂学界的一大难题,不怪你。”陈盛禄说。

  一年学习时光告罄,带着遗憾,汪礼国回到了江山。他当然不甘心,自创实验蜂场,开始了茶花中毒的研究。

  每有地方报告中毒,汪礼国便闻讯赶往。为细致观察,他常趴在蜂箱前几个小时。一次趴得久了,摘掉包在头上的衣服,霎时,暴怒的蜜蜂窜了出来,他被狠狠蛰了37口。

  被蛰的结果是,汪礼国终于掌握蜜蜂中毒后的整个过程,以及具体的形态、特征。接下来就是病理学分析。由于当地条件有限,汪礼国只能趁休息日坐七八个小时的慢车,泡在省城实验室,再赶在周一上班前回到江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礼国惊喜地发现,原来导致幼虫中毒的是在茶花蜂蜜中有种叫“茶皂甙”的多分子物质。经过反复试验,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把成年蜂和幼虫分区管理,同时把茶花花粉和蜂蜜单独存放,不让幼虫吃,多喂白糖水,加喂柠檬酸、维生素、多酶片即可。

  1982年,汪礼国率先发表了论文《蜜蜂茶花中毒防治初探》,困扰业界许久的难题竟然被一个年仅20岁出头的小子破解,研究成果一发布,汪礼国顿时名声大振。至此,茶花王浆和茶花花粉成功走向市场,整个采蜜期延长了40天,蜂农全年可增收20%。

  成果迭出

  上世纪80年代,江山蜜蜂是清一色的低产蜂种,提高产能是必经之路。汪礼国决定从种质资源入手,通过蜂种杂交来改良品种。

  几年里,佳音不断,江山王浆的单产一路从最初的300多克增加到500克,又提高到800克,最后还迈过了1500克大关。

  得知导师也正研究蜂种改良,汪礼国马上自告奋勇,加入到“闭锁育王技术研究”的课题组内。

  不久后,新一代高产蜂王“浙农A系王浆高产蜂种”出炉,年产王浆达到4600克,有位蜂农的王浆单产竟达7600克!

  蜂种改良引发了江山蜂业的一场革命,也因为这项成果,课题组摘得国家发明二等奖。

  此时汪礼国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追花养蜂,总是看天吃饭,如果碰上连续阴雨,蜜蜂常常吃不饱。为何其他动物都有饲料,唯独蜜蜂没有?

  过去,昆虫饲料只能用植物性蛋白,原因是“吃荤”后难以消化,还会有毒副作用。他另辟蹊径,在花粉、大豆内加入动物性蛋白蚕蛹粉,再辅以多酶片和维生素,惊喜地发现,上述问题竟解决了!

  好几家公司慕名前来,甚至还有开价30万元一次性买断成果的。30万元在80年代中期可以在县城买上10套百平方米的住宅。

  起初真有些犹豫,三思后,汪礼国决定放弃,联系上两家全国性杂志,主动公开饲料配方,大伙无不为之震惊。

  30万元换成了28块钱的稿费,汪礼国却不后悔:“下雨天,看到蜂农没有因缺少蜜蜂饲料而再愁眉苦脸,那种快感和乐趣真是钱买不来的。”

  跑赢“死神”

  1994年盛夏,汪礼国常感口干舌燥、咽喉灼痛,脖子上长出几颗肿块。原以为是淋巴炎,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一直劝他尽快检查。可汪礼国实在太忙,两个月后,才踏进了医院大门。

  医院的诊断很直白:不是淋巴癌,是鼻咽癌,已经全面转移,来得太晚了……

  此时,汪礼国才意识到严重性。让汪礼国更揪心的是,手上的国家级项目涉及6位跨省专家,已完成8成,就差最后的数据整理和论文撰写。作为牵头人,他必须善始善终。

  汪礼国被折磨得面目全非,白细胞直线下降,远低于常人标准,服药无济于事。可他哪里还等得及?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稍有好转,汪礼国就拿出数据整理。家人相劝无效,只能为他特制木椅,一侧放置计算器,另一侧可伏案写字。一年时间,竟坐坏了3把木椅。

  不知不觉,大家惊讶地发现,“死神”似乎已将这位强者遗忘。汪礼国一连完成3个项目的汇总、鉴定和申报。1996年春节过后,他四方游走,有时一走就是半个月。

  那年春天,汪礼国的课题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夜以继日完成的可行性报告《江山市优质蜂产品基地建设》正式获得国家科委立项。

  从此,他更忙了,早将癌症抛之脑后。30多年间,他先后出版了5部专著,发表了68篇学术论文,获省部级以上奖21项,其中17项是病后完成的。

  蜂业“蜂起”

  在汪礼国的带领下,江山蜂业飞速发展,早在1993年规模就跃居全国首位,2001年被命名为“中国蜜蜂之乡”。如今,当地养蜂户发展到2970多户,蜂产品企业发展到33家,全市蜂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

  所有人都在为江山蜂业喝彩,汪礼国却居安思危,他明显感觉到,千家万户养蜂,虽然惠及面广,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一方面分散经营会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抗击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都很薄弱。

  汪礼国想到了重新扛起合作化的大旗。但没有审批、没有执照、没有公章,怎么办?汪礼国只能由协会出面,成立养蜂互助合作社,实行会员之间技术标准、农资供应、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产品价格等8个方面的统一。该提议得到了企业主体的积极响应,一下子21家合作社报名。汪礼国选了其中7家作为试点。

  果然,效果显著。才两三年时间,106家合作社加盟其中。此外,协会还专门制定了蜂产品标准,并通过“协会+合作社+蜂农”技术推广体系与“协会+合作社+企业”的质量监管体系,为标准落地加码。

  江山实践引发社会和媒体的强烈关注。时任农业部的一位领导前往江山调研后予以高度评价:这就是新型合作化道路,意义不亚于当年的小岗村!

  几年前,为了让年轻人有更广阔的舞台,汪礼国主动让贤,辞去了江山市畜牧局副局长、党支部书记职务,走上了江山市人才联谊会会长的岗位。

  但无论角色如何变化,汪礼国从未想过远离科研。这几年,他默默无闻,潜心研究蜂产品的功能因子。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汪礼国已研发出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的产品,就等着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市场化开发。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劳模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