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西北红星新纪元——来自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的蹲点报告(上)

2019-05-27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南梁,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如果不特别说明,估计不少人都没听说过南梁。南梁镇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东北部,地处陕甘交界,子午岭林区边缘,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1934年11月7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南梁建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陕甘边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块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

  时至今日,在群山的见证下,红色名镇南梁有着怎样的全新书写?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南梁镇这片土地蹲点采访,且看且听、且行且思,深感一块红色土地奔跑奋进的足音清晰有力,一幅新南梁山乡画卷正徐徐展开。

  崛起

  红色,是南梁的主色。如何实现红色兴镇,则是一道大考题。

  南梁境内有南梁革命纪念馆、列宁学校、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陕甘边军委旧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七分校校部旧址、阎洼子会议旧址、42烈士殉难处、大凤川军民大生产旧址等红色革命遗迹39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梁在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以践行南梁精神为己任,抢抓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好机遇,全面推进红色小镇建设。

  为了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1986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南梁修建了南梁革命纪念馆,奠定了南梁红色小镇的创建基础。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红色旅游项目”,南梁革命纪念馆成为首批重点打造的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以此为契机,华池县高起点规划,搭建红色小镇框架。先后聘请专业规划单位编制了《华池县南梁镇总体规划》《华池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方案》。按照规划修葺了南梁革命纪念馆等景点,并对小镇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

  特别是2009年,习近平视察南梁时指出,一定要充分挖掘南梁革命历史“两点一存”(落脚点、出发点、硕果仅存)的深刻内涵,把南梁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办好,进一步加强景区基础建设,大力开发红色旅游。

  习近平的指示精神,为南梁创建红色小镇注入了强大动力。华池县乘势而为,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了《华池县南梁镇“多规合一”规划(2016-2030)》《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

  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南梁按照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小镇的目标定位,先后投资10.19亿元,完成“两点一存”红飘带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等工程26个,改造提升了南梁革命纪念馆,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令人欣慰的是,南梁的景区提升带动了小城镇建设。

  ——南梁新开街道2条10公里,栽植绿化树木4000多株,安装路灯500盏,排水、亮化、净化和集中供暖设施齐全;新建了荔园堡村部、文化站、南梁宾馆,城区面积由1平方公里扩大到2平方公里。

  ——南梁以省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美丽乡村、易地扶贫搬迁等22项目为依托,拆迁安置了镇政府、卫生院、信用社等10个机关单位,完善城镇周边基础设施配套,使南梁成为独具魅力的特色小镇。

  ——南梁着力从管理入手,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供热、环卫、安保等专业服务机构,完善小镇服务功能,提升红色小镇品位。同时还成立街道管委会,确保小镇管理有序,为居民和游客创造最佳宜居宜游环境。

  目前,南梁镇区以葫芦河为界,形成了景区游览区和居住服务区,服务区划分成“民俗文化一条街、农家饭馆一片区、地方特色一面铺、旅游产品一道巷”四个功能区,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去观光旅游,并接受革命教育的洗礼。

  南梁镇镇长赵振波介绍,2018年,南梁共接待游客115.9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经营收入912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50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8850元,红色旅游等第三产业已成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巍巍桥山麓,悠悠葫芦河。为了增强红色小镇发展后劲,南梁创新模式,组建南梁红色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景区旅游项目策划、投资、开发和经营,誓将南梁打造成一个红色旅游圣地。

  脱贫

  南梁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支持。

  翻开历史的相册,有些画面将永远印在人民群众心中:山高、谷深,人贫困,缺乏具有自生能力的特色产业。很长一段时间,南梁一直是个贫困乡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表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最多的是人民群众;党中央的执政理念,最为鲜明的是人民至上。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南梁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南梁如何才能摆脱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秉持这一根本遵循,南梁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培育以红色旅游产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成功实现“三级跳”。

  2015年,南梁镇在荔园堡村白家砭探索实施“床位工程”,县级财政投资268万元,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就地改造,以当地的特色石箍窑作为“床位工程”主体建筑风格,壹号院在户外铺设石磨盘停车场,并以老班长、老兵营地等具有红色文化元素招牌来命名农家乐,充分体现生态韵味和南梁风情特色。

  2016年,实施荔园堡村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投资128万元,把沿线6户群众窑洞改造提升成具有南梁风格的农家乐,配套建成饮食小吃广场、生态停车场、茅草亭及绿化亮化等设施。

  室内悬挂布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并每户自备3-5座农家土炕,让游客“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感受红色文化”。

  2017年,南梁引进华池县怡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荔园堡村阎洼子组投资建设荷花岛旅游度假村,建成荷花池、菊园、老爷岭阻击战体验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开展高空滑索、热气球、小火车等体验项目。

  经过多年努力,南梁变潜力为实力,变优势为胜势,变特色为特长,一个产业兴旺的南梁已然可见,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产业支撑。

  除此之外,南梁还重点打造全膜玉米种植、苗林培育以及中药材种植等区域优势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譬如,南梁按照“331+”产业扶贫模式,引进银旺(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华池县银旺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荔园堡村91户农户和24户贫困户种植大叶板蓝根1142亩,打造千亩药源观光基地1处;白马庙村集体以43座钢构大棚入股,银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建立菊花种植基地1处,带动高台、白马庙村142户贫困户种植金丝皇菊145棚,实现年终分红104万元。

  所谓“331+”,是庆阳在全市推行的一种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通过第一个“3”,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产业联合体,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运用第二个“3”,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创新资源配置和经营方式;建立一个“1”,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方式,构成全新利益联结机制。

  今日南梁,开办农家乐、养殖湖羊、种中药材……全镇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将贫困抛进历史的长河。一个苦甲天下的穷镇,一跃成为林茂粮丰的路标。

  巨变

  有时,读懂一村、一人的命运,才能真正认识一片巨变中的乡土。

  这里,坐落着众多红色革命遗迹。

  这里,曾为共产党人储存了星星之火。这里,曾为共和国的诞生创造过历史的辉煌。

  这里是荔园堡!

  荔园堡源自北宋时期,由宋英宗赐名,曾为北宋抵抗西夏入侵的屯兵之地,距今900多年历史。荔园堡村是南梁镇政府所在地,南依巍巍子午岭,怀拥潺潺葫芦河。这里青山绿水,尽显钟灵毓秀的风光之美。

  革命战争年代,荔园堡是西北第一个陕甘边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荔园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村庄发生了巨变,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进入新时代,荔园堡村在乡村建设中干得有声有色,拔得头筹。2014年,荔园堡村被评为庆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荔园堡村党支部书记张振杰说,近年来,村里在打造红色旅游名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绿色产业。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了矿泉水厂、自来水公司、窑洞宾馆等一批特色企业,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同时,村里还主动走出去,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制定符合荔园堡实际的规划,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忆往昔,革命先烈浴血播火,英雄业绩辉映史册;

  看今朝,荔园堡人凝心聚力,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改变最深刻的是人。

  在南梁这片大山中,有人摆脱了千百年的贫困,有人已经搭上新时代的快车,开拓先辈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

  村民周志恒家有两口人,因病致贫。2017年底,周志恒告别贫困。

  脱贫之后,周志恒生活得怎么样?从他自信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他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记者在周志恒家的“一户一策”续表上看到,2018年,周志恒家实现总收入29054.22元,除去社会保障支出640元,人均纯收入为14207元。

  14207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4600元,相差无几。记者仔细看了看表格,发现周志恒家的收入主要来自:完成土地流转5.86亩,用于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土地收入4102元;周志恒在南梁镇做街道保洁员,年收入15000元;落实草原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惠农补贴8122.22元;还有养殖、分红等收入。

  “我现在的生活能有如此大的改变,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更离不开帮扶干部的辛勤付出。只要转变观念,勤劳一定能致富。”周志恒说。

  党员郭翠玲就是勤劳致富的代表。随着南梁红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人数猛增,接踵而至的游客给村民带来了商机。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郭翠玲建成了荔园堡村第一家农家乐。开业仅半年,就实现了7万元的纯收入。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建成农家乐16家,成为吃住玩游于一体的农家乐示范区。

  郭翠玲说,上世纪80年代初,她和丈夫为寻找好的生活条件,带着老人从陕北大山深处迁至南梁谋生。30多年来,他们一边务农,一边建窑洞,两人手台肩扛,建成5孔石窑。随着子女降生,加之老人常年生病,家里时常入不敷出。直到开办农家乐,他们才开启了全新生活。

  “没想到,在家门口不仅实现了创业、就业、致富,而且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没有理由不去奋斗。”郭翠玲说。

  南梁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老党员韩怀清见证了这一切。2009年,习近平到南梁视察,曾到家里看望过他。韩怀清说,近几年,南梁发生了巨变,不仅游客多,而且山货也很好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的关怀。

  南梁巨变,令人动容。因何而变,更显厚重。探寻南梁巨变的密码,有这样一根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决心。历史长卷,南梁如画,皴染出的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乡土中国。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农村改革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