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山东冠县苇园小米:用“笨”办法留住好味道

2019-02-21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吃遍东西南北,家里的小米粥最美。”对在外的游子来说,一碗金黄的小米粥,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记忆,养胃且养心。山东冠县桑阿镇苇园村出产的小米因原生态生产,保留了传统的好味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

桑阿镇苇园村种植小米有3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小米因色泽好、口感佳、黏度高,在周边小有名气,市场供不应求。黄玉星是苇园村众多从事小米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民之一,这段时间,他一直起早贪黑并乐在其中。“因为订单太多,还都是老主顾,必须加班加点的碾米、装箱、发货,这还担心耽误了这些客户”。黄玉星忙活着手头的活儿,脸上堆满了笑容,他说,每年这个时候,这些老主顾都会购买大量的苇园小米,不仅自己吃,而且还当节礼送给亲朋,“不久前,俺就给聊城的房先生发走了60袋,还给西藏的客户发走30袋,18000多斤小米,很快就能卖完。”

苇园小米“叫响”是有原因的。苇园村村支部书记黄玉印介绍说,他们村的土质和水质偏碱,很适宜小米等谷物的生长,“更关键是,在小米加工过程中,村里还采用这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今年72岁的黄汝香种了一辈子小米,对小米的“脾性”摸得很透。他说,小米是很娇贵的物种,产量不高,还怕重茬,劳动强度也大。尽管如此,苇园村村民并没有急于求成,还是按传统方法,用最“笨”的方式生产最原生态的小米。“谷子在八成熟时收割,过熟的话色泽和口感都会变差。”黄汝香说,在采收中,他们采用人工掐尖的办法,这个方法尽管慢,但生产的谷粒新鲜适口。而在加工环节上,仍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土磨,使碾出的米保持原生态。

“工厂加工的小米,在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次次的高温和反复的冲洗后,极易破坏它的本性。”黄汝香说,这就是有些小米好看不好吃,煮出来的米粥稀稀拉拉、泛着白的原因。用原始的加工方式,能够很好的保留小米的本真,煮出来的粥也黏稠、金黄。所以这里的小米不光卖得快,而且价格要比市面上的普通小米贵上一倍,“超市里的小米一般是三元每斤,我们的卖到七元每斤。到了一线城市,能卖到十七元每斤。”黄汝香说。

“苇园小米‘蹿红’,除了得益于网络销售,更主要的是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原生态吃食有了更高的要求。”黄玉星补充说,苇园小米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故有口皆碑在情理之中。现在,苇园村的小米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而且还上网销售。在苇园村,从2015年种植面积不足100亩,且多为自种自吃到2016年扩大到了200亩,开始网上销售。“2018年,村里的小米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亩。”黄玉印说。

尽管苇园村小米种植、加工发展迅速,但苇园村干部也看到了发展过程中的隐忧。村支书黄玉印认为苇园小米离真正的大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村民得科学化种植,学会“十八般武艺”,做新型农民;要树立品牌意识,让品牌生金,不走“树牌子——毁牌子——再树牌子”的路;要建立合作社,统一育种、统一作业、统一销售等,通过抱团发展,增强抵抗风险能力,杜绝各自为战、互相压价等情况。目前,苇园村正合理引导村民,采用科学的种植、销售方式,让苇园小米生产迈上新台阶。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 致富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