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整治改造观察

2019-01-10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让一个人在生存夹缝里能够改头换面是如此之难,更别说一个村庄了!”追忆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的往昔,村党总支书记马乃军不由发出感叹。

  环顾今日的半壁店村,通惠河畔文化创意产业园里飞檐黛瓦、白墙青棂的水乡小楼栉比而立,更添几分古香。翻看当年该村的一张张老照片,你很难将其与产业园区现在的繁荣联系起来,更难想象出当年村民生活的困苦。

  半壁店村位于朝阳区东部,西临东四环、东靠东五环、北依通惠河、南至广渠路,总面积约363公顷,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下辖水南庄、西店、方家村、半壁店、小郊亭5个自然村,自北向南呈现“之”字形。

  “之”形的曲折,也是半壁店村发展轨迹的刻画。面对发展中的民意不畅、地域限制、历史遗留问题等种种夹缝,2011年以来该村在党总支带领下以村居整治改造为着力点逆势突围,书写出一篇在夹缝里崛起的奋进故事。

  历史

  突围民意夹缝 乱村原地起美村 

  曾经有一道决定命运的选择题摆在了西店村的面前:是做土地储备,让农民上楼?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1年5月,刚刚上任半壁店村党总支书记的马乃军,就带着新一届班子,毅然“勾选”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选项。

  “不是说让农民上楼不好,那样还相对省事一些呢。只是村民不愿意离开故土,而且对村庄进行改造是从长远对村民更有利、发展更加可持续的选择。”马乃军说。

  与现在“几乎家家户户坐拥三层小楼,年租金至少40万”的美好迥异,那时的西店村还是连片的砖瓦平房。

  “村里几乎找不到一座三层以上的民宅。房屋大多年久失修、错落无序,路上灰尘弥漫,路边乱堆着垃圾。”西店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涛回忆说,“由于出租大院多、厂房库房多,居住的人员比较复杂且流动性大,时不时会发生类似打架斗殴、赌博酗酒的治安事件。”2009年,西店村就因可防性治安案件高发,被北京市列为50个挂账整治督办重点村之一。

  乱,是众多“老西店们”对老西店村最原始的记忆。其背后却是一段“没有下文”的历史:西店村原被规划为铁路预留地和代征绿地,由于种种原因,铁路部门一直没有实施征地拆迁,这里成为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发展政策限制的“灰色”地带。

  北京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首都经济的繁荣发展,让这座位于“天安门到通州中间地带”的村庄,愈加格格不入。不论对于村民生活,还是都市建设,西店村的整治改造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一道“必答题”。

  2011年,抢抓北京市给予“西店村用地性质调整为建设用地,增加建设指标”等政策的历史机遇,西店重点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马乃军上任总支书记后开展的第一项棘手的工作。

  之所以说棘手,是因为改造涉及拆迁民宅458个院落、14万平方米,需要拆除企业29家、5.5万平方米,并临时周转村民1012户、2548人。

  实施新农村从拆迁建设到回迁,到后期的服务管理,全部以村委会作为主体,制定相关政策、实施办法、组织施工等等,面对大量工作,有的个别党员干部,认为无从下手,有明显的为难情绪。

  为了找到工作的切入点,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村党总支和村委会成立专项工作组,多次组织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在职人员和户代表、等不同人群等召开会议,开展宣讲、动员;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基于此形成改造政策和实施方案。“改造政策村民参与,宣讲动员到户到人,很快一些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同党总支紧紧走在了一起。”西店村委会主任杨远说。

  然而不久,更棘手的问题摆在了村党总支面前。“拆迁,是改造工作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环,最大的阻碍同样来自个别民意的不畅。”马乃军回忆道,“不是所有村民都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公心来看待改造工作。听说要拆房,村干部成了一些村民‘骂娘’的对象。那时大家的压力都非常大,为了把工作落实好,只能隐忍,这其实也大大开阔了村干部的胸襟和情怀。”

  在“忍”之余,村党总支的治理智慧也越磨越睿:为压实村干部责任,对改造范围内居民住户分组划片,分解拆迁任务到每一名参与的干部身上;为确保公正公平公开,统一拆补标准,实施宅基地面积公示制度,实现家家亮红本、户户有根据;为调动村民积极性,帮助他们协调周转房、安排搬家,并奖励主动拆迁者……

  仅两年时间,一个崭新的西店村在原址崛起。2013年,村民回迁后惊喜地发现:“不仅住宅漂亮了、路宽了、绿化美了,家里也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原先在村里都不敢想的基础设施,同北京市政管线相连通了。”

  “西店村的整治改造,为半壁店村其他自然村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半壁店村新农村办公室主任陈洋说,“特别是有了西店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其他自然村主动要求改造的声音越来越大,开展工作的阻力也越来越小。”

  事实上,水南庄的改造2018年已经完成,预计2019年全村回迁。65岁的村民宋琦说:“我们当然很支持改造。西店村的好日子,我们马上也能过上了,还会过得更好啊!”

  现在

  突围地域夹缝 落后产能换新业

  记者来到西店村和方家村自然村交界处的梵石iTown·西店记忆文创小镇,一座座灰墙弧顶的洋房式建筑透着现代观感,道路和建筑的冷暖色交汇散发出文艺气息。不时,会有火车从旁边呼啸而过,似乎在诉说这里往日发生的故事。

  小镇集聚着许多影视、传媒、艺术创作类的企业和工作室,已经成为北京文创产业园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里以前是连片的厂房,火车线路从周围穿梭而过,不仅地块被分割孤立起来,表面也高低不平,在很多人看来,“发展的不利因素太多,要把产业搞得好很难!”

  而在马乃军眼里,只要规划得好,“拙料”也能变成宝。“我们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城市对于消极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开展老旧厂房的拆除、腾退,退出原有的仓储、物流、加工制造企业,聘请专家进行规划,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打造出带有火车文化的文创产业园区。”他说。

  梵石iTown·西店记忆文创小镇的“华丽重生”,是近年来半壁店村突围地域夹缝,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过去,半壁店村被认为是“四无”和“八多两少”。所谓“四无”,即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要发展无空间;而“八多两少”,是指公路多、铁路多、河流多、高压线多、重点工程多、绿化面积多、需要安置的就业人数多、历史遗留问题多,而产业用地少、发展空间少。

  “八多两少”的地域夹缝,没有挡住半壁店人的致富梦。马乃军说:“规划先行,就是我们的经验和法宝。过去那种无序式发展,不仅影响人居环境,对于产业、民生、文化等各项建设都是不利的。”

  曾经,半壁店村域内集聚着汽车制造、汽车销售、现代印刷和食品制造以及其他低级次产业。随着首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些产业在半壁店村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对于村庄发展贡献的边际效用也越来越小。

  低级次产业退出,是北京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半壁店村发展新兴产业的前提。“我们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方式,开展疏解、腾退工作,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效果。”陈洋说。

  得益于规划先行,产业园区建筑风貌与业态风格结合地更加紧密。在通惠园、运河园、菩提园等产业园区里,总部经济、文创产业、健康养生、科技教育等服务业态繁荣起来。汪正摄影艺术中心负责人说:“选择在通惠园开店,主要是看好了环境,古香古色很适合搞摄影。”

  事实上,“大规划”的理念,也融入了村庄治理的其他方面。村办物业公司将保洁部门和绿化部门合一,使美丽乡村建设不留环境死角;制定给80岁以上老人送早餐、给大学生发放助学金、增设残疾人生活补助等28项惠民政策,保障和发展民生;建设喜寿堂怀恩堂,引领红白事移风易俗;建设文化生活设施,组织文化活动,实现“天天有排练、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从口袋到脑袋,夹缝里嬗变而来的美好生活,让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

  未来

  突围政策夹缝 历史难题遇转机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半壁店村党总支、村委会紧绷的弦却一点都不敢放松。因为历史沿革,各自然村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在半壁店村依然十分突出。

  一到下雨天,南三村(指方家村、半壁店自然村和小郊亭村)的许多村民可就遭了殃。雨水在街道上聚集成一片汪洋,有时能蔓延至腰部;沿街的人家时常被雨水倒灌,不仅造成生活极大不便,水退去后还留下一片狼藉和腥臭。

  排水不畅,是因为市政管线被一片周转房占压,无法进行维修和改造。而周转房的背后,又是一段“没有下文”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南三村的部分村集体土地先后被征用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华能电厂。每名劳动力给予3万元作为自谋职业的转工政策,没有真正落实拆迁安置。当时,征地单位采取权宜之计,将村民安置在临时周转房内,承诺5年内拆迁上楼。没有想到,“临时周转”竟持续了25年,至今未能得到解决。

  来到这片简易排子房,巷道狭窄、路边裂开、墙皮脱落,有的房屋已经坍塌。由于周围建有粪污处理厂、水泥搅拌站,村内气味难闻、粉尘很大。

  生活环境恶劣得不到妥善安置,引发村民集体访、越级访达300余次,影响了社会稳定,也严重制约了半壁店村的发展。2012年南三村历史遗留问题被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当年必须化解的八大信访积案之一。

  面对迟迟没有“下文”的政策,南三村应如何从夹缝中突围?马乃军说:“思路就是出路,一切思路的出发点都是把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放在首位。我们将参照西店村改造的方法和经验,进一步坚持党组织引领,充分发动村民参与,以及规划先行,变现在的西店村一枝独秀为全村花开满园。”

  经勘察、设计、调研,目前半壁店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规划方案已经成型。翻开半这一规划方案: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实施南三村改造,尽显东方居住美学的衔接贯通;建设以现代金融服务产业为主体、科技金融为核心的3个产业园区,带动产业进一步升级,打造半壁店金融村;将污水处理厂改建为全地下再生水厂,原址建设湿地水文化公园;改造热电厂为火车主题公园……三生融合、城乡融合的大美乡村已经展现在了眼前。

  “要实现这些规划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付出更多。”陈洋说,“盖新房子很容易,但是筹备工作党总支超前谋划,周密部署,美好的生活是干出来的。”

  马乃军同其他村干部一道坚持“跑”了7年。从2011年开始,半壁店村党总支、村委会为了啃下许多本不在自己职权范围的“硬骨头”,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表达诉求、邀请调研,“磨破脚板和嘴皮”才获得了今日的政策机遇。

  这一切,在马乃军眼里都是值得的:“让身处夹缝的村庄腾飞发展,离不开村干部的信念和坚持。未来,让半壁店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四无’村走向全面振兴,要培养更多能坚持、有理想、善管理的好干部,跑好乡村振兴的接力赛!”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乡村振兴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