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打工者|追梦城市

2018-12-18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小岗村的包干到户,不仅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其中一些人“洗脚上岸”,踏上了进城的征途。中国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城镇化变革的奇迹,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8.5%,“乡土中国”快速迈向“城镇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正在构建。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农民都去哪儿打工?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又是如何抉择的呢?中国乡村之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打工者》第二篇:《追梦城市》。

  郭泽华:反正就感觉到要出去,一股劲就是想着要到广州来抱金砖的感觉……

  今年46岁的郭泽华,回想起19岁那年的自己,觉得就像电视剧主角一样勇敢。1991年,电视剧《外来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剧中几位年轻女性从穷山沟到广东打工的经历,引起了全社会对务工群体的关注。就在那一年,郭泽华离开四川内江的农村老家,想去广州闯一闯。

  郭泽华:我要出来的时候,我爸爸不让,我妈妈也不放心。当时很少有人出来,因为那个时候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人的思想还没有现在这么开放,我们出来的时候还有人说三道四的。

  如今习以为常的进城打工,在当时一些农村人的心中,还是一件“不务正业”的事。郭泽华在村组里属于最早一批出来打工的人。一个19岁的小姑娘,不仅要承受村里人的指指点点,就连去广州的路程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郭泽华:我家在丘陵地带,那时候没有公路,要先从家走20里山路到镇上,然后从镇上坐大巴车到隆昌,在隆昌买票坐到重庆,再从重庆买票到广州。

  崇山峻岭、崎岖难行,没有挡住一颗颗想去远方追梦的心。一群敢闯敢干的年轻人,迈出了去城市的脚步,打开了中国农民在城乡之间流动的闸门。

  随着当时的政策从控制转向放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愈发明显。这支“流动大军”在1989年达到3000万,到1993年就增长到6200万,翻了一倍多,其中2200万人是跨省流动。

  “找到工作了吗?”“有活儿干吗?”初到城市的农民工,见面打招呼不是问候“你吃了吗”,更关心有没有赚钱的生计。“外来妹”郭泽华,首先就碰到了这个难题。

  郭泽华:当时我是跟着老乡到广州的,工作也不好找。我刚来的时候听不懂广东话,就去茶楼洗碗。

  在当时的广州和中国很多大城市,建筑业、制造业、餐饮业等行业发展迅速,急需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中一员。至今,这些行业仍然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领域。

  上世纪90年代,一座座高楼在城市里拔地而起,一间间工厂生产着无数产品销往各地,中国制造开始走上世界舞台。这让郭泽华开阔了眼界,也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不过,一天的忙碌结束之后,躺在床上休息时,她总在想,难道就这样一辈子刷盘子吗?

  郭泽华:那个时候就觉得要好好做,要努力赚钱,今后自己一定要做老板。

  郭泽华开始接触字画生意,转行到文化产业,学起了经营,工资从300元、500元,涨到1000多元、几千元。

  2000年,1亿农民踏上了进城务工之路,但对郭泽华来说,这条路开始变得不一样——她不再给别人打工,而是要为自己创业。

  郭泽华:我刚开始创业是在广州的文德路,经营裱画、做框,后来慢慢自己开工厂、拿了店,后来就发展到了深圳这边。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位于深圳布吉镇的大芬村,是著名的“油画村”,占据着全世界油画市场60%的份额。郭泽华的第二家店就开在这儿。

  她的店在大芬村一进村口的位置,两层共有一百多平米,不仅做装裱、雕刻,也卖油画。站在店门口往外看,整齐的街道两边停满了小轿车,画廊、餐厅、商铺林立。如今,这片曾经脏乱差的土地,除了名字还带个“村”字,早已是一副城市商业区的模样。

  拿起自己销售的画作,郭泽华大大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如今的她,梳着马尾辫,穿着白衬衫,城市生活给她增添了更多干练和自信。开店十多年了,生意也有过起起落落,但郭泽华一直坚持着最初的梦想。

  郭泽华:感觉很难,但心里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自己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终于可以为自己活一次,不管是赚钱还是亏本,一定要搏。

  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吸引着无数农民不远千里去“淘金”,为人生搏一回。然而,也有不少农民并没有去远方,选择了在“家门口”打工。

  潘龙涛:我自己家过来这里是5公里,我老婆家过来很近,就在那边,看得见……

  潘龙涛,年轻的“90后”,就在自己的老家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工作,是一家钢琴制造企业的调律师。

  记者:您毕业之后也没有想到去德清之外走一走?

  潘龙涛:肯定想过的。

  记者:那为什么没出去?

  潘龙涛:喜欢在自己的家乡这边,就是比较恋家。最主要的是我们这边工厂比较多,所以也比较好找活儿。

  浙江,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一批形态各异的特色小镇近年来兴起,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也是城镇化的“人口蓄水池”。潘龙涛所在的洛舍镇,就是以钢琴为主的特色小镇。在镇上打工的很多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离土不离乡”。

  记者:您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来镇上打工了?

  潘龙涛:对,大部分都是打工的,一般是做钢琴和木皮。

  走进潘龙涛工作的乐韵钢琴公司,一句醒目的标语高高地竖在厂房顶上,彰显着这里的雄心壮志——“中国农民制造世界一流钢琴”。

  来到小潘工作的厂房,一架架钢琴正等待他来调音。小潘虽然年轻,却是公司里高端钢琴最重要的声音把关人。

  右手在键盘上弹奏,左手不断用器械调着琴弦,小潘只用半个小时就能调好一架钢琴。随着技术越来越好,他也赚得越来越多,现在一个月能挣7000块钱。

  公司里有一间员工活动室,叫“梦想教室”,潘龙涛时常在这里弹琴和学习。《月亮代表我的心》是他学会的第一首曲子。小潘笑着说,自己最重要的人生规划就是立业和成家。他的妻子也在这里工作,还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今年一个4岁、一个2岁。

  潘龙涛:我有两个孩子,打算给他们买两套房子,然后在家里再造两套,再给他们每人买一部汽车。这是我一生当中的目标。

  时至今日,有2.87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不断迁徙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17年,与外出相比,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自己所在的乡镇打工;而外出的1.7亿农民工中,一半以上都在省内流动。无论去哪个地方,有赚钱的工作、有亲爱的家人,“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浙江洛舍,潘龙涛白天在镇上工作,晚上就回到农村的家里。而在深圳,郭泽华店铺的楼上就是她在城市新的家。

  郭泽华:我的表姐、妈妈都在这里,我们一家人都在深圳。

  郭泽华不再是当年的“外来妹”,而是城市的“居住者”。她还参与深圳市残联的志愿工作,做着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

  郭泽华:残联那边有一些残疾人画的画、写的字,我们就去给他们免费装裱。因为我们能力有限,只是尽了一点点微薄之力。

  在大芬村,地铁沿村而过。线路图上,标着“中心”和“村”的地方,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而是被各条地铁线连在一起。不时有背着行囊的人,走出一趟趟往来城乡的列车,像当年勇敢热情的郭泽华一样,奔向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工由无到有、从少到多,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崛起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有他们勤劳的身影。他们为中国城市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解决“三个一亿人”城镇化问题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正在通过落户城镇和办理居住证,享受城镇居民待遇。我们相信,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会有更多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向美好的生活。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农村改革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