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涿鹿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田园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2018-10-17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黄帝城北的京涿一号公路旁,沿着鲜花绿植装扮的九曲花街,一路走来,鸟巢状的观景平台、无名湖畔的爱情小屋、冬暖夏凉的窑洞餐厅、绚丽开放的薰衣草花田、热闹的动物农场、风情别墅和小高层建筑楼群,8月,以六堡村整村改造为主体的黄帝城低碳文旅小镇项目“掀起了盖头”迎候远方的来客。

  18.5平方公里的涿鹿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内,以六堡村为代表的一个个特色田园乡村正在勾勒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涿鹿县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矾山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以群众脱贫致富同步小康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快资源集聚、资金集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布局实施“小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和脱贫攻坚统筹推进”战略,探索“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情乡愁”的“新乡土时代”矾山样本。

  绿色产业“主打牌”,农业有奔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

  现代农业园区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主打,各村因地制宜、找准定位,盘活土地、布局产业,已累计投资3.98亿元,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综合开发,形成了一大批现代农业绿色产业,培育了达华养老、三祖帝都、派派食品等13家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致富路。

  一座座沟壑大棚、春秋大棚、智能大棚拔地而起,现代农业展示厅内花鲜果绿、生机勃勃,大面积植树让荒山荒坡变绿了,治理后的灵泉河碧波荡漾,果园田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鲜食葡萄500亩、果树500亩、薰衣草200亩、杏扁1000亩……”指着土地利用规划图,六堡村村主任岳飞信心满满,“土地,在农户手里分散使用,效益不高。流转出来,村里统一规划,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产业,才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农业才有奔头。”

  过去,六堡村以种玉米为主,每亩最高价400多元,村民将土地入股企业后集中种植火龙果科技大棚,每亩可达14万元,既让土地增值又使农民增收,实现了村企共赢、民企共富。

  园区注重绿色产业发展,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电商+基地+农户”等形式,先后流转土地1.8万亩,实施了新能源、文化旅游、农业体验等5大类11个项目。

  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该县将智能温室、喷滴灌等高新科技配套设施引入园区,加速园区产业科技化、现代化。建设沟壑智能阶梯大棚15座、温室微灌春秋大棚230栋;建成了全市首座10兆瓦光伏分布式发电站,目前已完成并网发电,可供黄帝泉养老中心及周边居民用电;建成了国家级跨季节储热科技实验项目;利用秸秆发酵技术建设日产1万立方米沼气项目,为全县秸秆焚烧污染大气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

  俯瞰园区,三祖帝都庄园、万亩葡萄园、果品采摘园、特色窑洞、观光小火车、黄帝城温泉养老小镇等吸引了大量的北京和外地游客,“吃、主、行、游、购、娱”旅游元素高度集聚。

  “现代农业,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种和养,被赋予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的功能和期待,乡村振兴呼唤多层次的农业产业。”涿鹿县县委书记高薇介绍,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市场化模式加快建设特色小镇,把园区打造成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带动农户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产业工人“新身份”,农民有盼头

  每天早7点,60岁的张全政和老伴儿准时到燕王沟东阁生态园上班。

  “自从建了东阁生态园,俺就成了‘上班一族’,在园里种葡萄、香瓜、西瓜,掰芽、整穗、疏果,干的是庄稼活儿,拿的是定额工资。”张全政告诉记者,他干大棚农活,老伴儿在食堂做饭,每个月他开2400元的工资、老伴儿开1800元工资,家门口就能赚上钱。

  东阁生态园是由村党支部书记李东红带领村民成立的葡萄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业园区,占地317亩,以农业休闲、观光采摘、盆景栽植、农家餐饮、乡村文化为主基调。李东红介绍,燕王沟村有300多年葡萄种植历史,由于品种单一、管理粗放,农户受益低,为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村干部带头、村民参与成立了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园区”模式,由个人筹资、扶贫资金入股共同发展壮大生态园。村民实行户籍入股,股份占比为10%,合作社统一管理,生态园产生效益后每年以固定分红的形式为村民分红,受益贫困户100%。

  “大棚葡萄5月底上市,周末来采摘的北京人络绎不绝,一斤葡萄能卖到30元。”谈到生态园经营,李东红合不拢嘴,他说:“工人都是村里能干活的中老年人,忙时就从周边村雇些短期工,男工一天100元、女工90元,家门口赚钱村民们都乐意!”

  现代农业园区覆盖矾山镇六堡、燕王沟、李家堡、肖家堡、马槽沟、山兑等6个行政村、1420户、3599人,以资产、土地入股企业的农户有605户、1083人。园区企业与村集体签订劳务合同,由企业主导经营,农户参与企业生产,农户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园区有了长期务工人员,真正让农民脱下“农装”换“工装”。2017年园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65亿元,辐射带动矾山及周边镇村4000余名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这几年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建成了300多个春秋大棚、35个日光温室大棚和1个智能大棚,种了稀罕的火龙果、错季蔬菜和花卉等,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园区可以打长期工,也有短期工,12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村民们获得租金、股金、薪金多重受益。”谈到六堡村的变化,岳飞打开了话匣子,按照规划,园区将统筹配置商业、居住、养老、服务等,吸引北京游客来游玩、长住,这些都将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奔小康不再是梦想。

  特色田园“生活美”,农村有看头

  乘坐小火车行驶在六堡村田间地头,平坦的柏油路绕村延伸,缓坡梯田大棚错落有致,风情别墅排排而立,设施农业布局规整,农庄、田园、青山、河水……满眼诗画般特色田园图景。

  “一到节假日,来村里旅游的北京人一拨挨着一拨,别墅区都住进了北京人,才几年时间呀,大家伙都没想到。”鹿园饲养员王喜是六堡村民,他和老哥几个有时间就到给村民兴建的小高层转转,他说:“早就盼上啦,就等着楼房装修好分给大家了。咱也能住上电梯楼了。这几年,外村的姑娘都争着嫁到六堡!”

  园区积极探索村企联建的“六堡模式”,即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村委会组织推动,实施村企联建,对条件成熟的行政村进行整体改造搬迁,将置换出的土地集中用于建设现代农村社区、高效农业园区,实现村企共赢。

  六堡村以全村6000亩土地入股达华集团,借助达华公司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对六堡村进行整村改造搬迁,利用置换农户宅基地指标,在园区建设高档社区,吸纳园区燕王沟、肖家堡、六堡等村近500多户村民入住,村民按原宅基地面积的50%置换楼房面积,超出部分按成本价补交,达华集团再将部分村民旧房建成市民农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黄帝城小镇、六堡小镇、燕王沟小镇等多个小镇正在加快建设中。

  “园区建设充分尊重乡村的历史格局、文化肌理和田园特色,让‘好看的外观’和‘有趣的灵魂’交相辉映,做好保留、更新与改造,保护好传统古村落,培育好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源远流长,并不断赋予新的活力。”县委书记高薇如是说。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乡村振兴 三农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