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井冈山上旌旗奋——江西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纪实

2018-09-11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井冈山高,赣江水长。不忘初心,继续前行。90年前,中国革命从这里出发,八角楼的微弱灯光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火,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井冈山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奠基石。

  90年后,井冈山又成为中国减贫事业的里程碑。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脱贫攻坚战持续发力,2017年2月26日,老区人民向世界宣布: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历史在这里交汇,从革命起点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征程;不变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是为民谋幸福的承诺,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近日,记者重上井冈,探寻当地率先脱贫的精神源泉,感受老区人民齐步奔小康的铿锵步伐。

  坚定执着追理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和对革命烈士的最好告慰

  快70岁的张成德,原是神山村一名贫困户,他清楚记得2016年2月2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时的情形。“天下着雪,总书记拉着我和老伴的手一直走到家,关心我们,问了很多。”那之后,张成德在政府帮助下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靠着开农家乐、竹制品销售、卖羊、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当年就脱了贫。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区人民生活,他曾3次来到井冈山,殷切叮嘱“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井冈山是红军故乡、革命摇篮。90年前追随毛主席、参加红军的有18万多人,有名有姓的烈士5万余名。“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的未尽夙愿。”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这也是我们向老区群众兑现的庄严承诺。”

  从黄洋界炮火中一路走来的井冈山,这些年励精图治、感恩奋进,取得了一些进步,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各种因素叠加,导致贫困程度较深。2000年,井冈山与贫困县原宁冈县合并,本不富裕的两兄弟走到一起。经评估,2014年初井冈山市贫困发生率为13.8%。

  精准脱贫,一诺千金。

  “走,到村里去!”脱贫攻坚战开打以来,号令下,全市30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25个扶贫团、12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分赴精准扶贫一线战场,做到乡乡都有扶贫团、村村都有帮扶队、一村选派一个第一书记、一个贫困户确定至少一名帮扶责任人。

  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走脱贫路。井冈山建立了“321”帮扶责任机制,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科级干部帮扶两户、一般党员干部帮扶1户。

  于细微处见真情。翻开帮扶干部的工作日志,记录了许多为贫困户做的“琐事”,一部老人手机、一个新书包……这些都是在“干群心连心、点亮微心愿”活动中收集到的,通过认领帮扶,全市帮助3300多名贫困群众圆了微梦想。

  脱贫攻坚,给钱给物,还得给个好支部,探出好思路。井冈山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前沿,坚持脱贫攻坚在哪里,党建工作跟进到哪里;脱贫项目在哪里开展,党员作用就在哪里发挥。

  全市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移民安置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中,采取“支部+企业+基地+贫困户”“支部+移民安置点”等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306个专业合作社及产业协会、4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

  在井冈山,总有一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我们理解,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就是要拿出当年共产党人带领工农群众闹革命的信念和定力,党员干部带头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干,在这一轮脱贫大考中经受考验、当先锋、站前列。”刘洪说。

  今年7月23日,有“井冈山精神宣讲第一人”之称的毛秉华逝世,享年90岁。他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50年,宣讲两万多场,听众累计200多万人。生前最后的时光,老人行走在一个个脱贫攻坚现场,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瞬间,他说,脱贫攻坚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焕发出的新时代光芒。

  被这种精神感动,毛秉华拿出多年积攒的10万元积蓄支持茅坪乡扶贫工作。他还累计为山区16所学校筹资1100多万元,帮助180多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老人的一个愿望是把看到的、听到的脱贫攻坚故事写下来,取名《井冈丰碑》,因为“脱贫攻坚就是井冈山的丰碑”。

  实事求是闯新路

  ——率先脱贫,道路前无可循。唯有实事求是,精准对象、精准举措、精准管理,巩固提升再上路

  井冈山走的路,注定是一条新路,一条不平凡的路。

  当年毛主席从井冈山斗争中思考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探索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今天面对习近平总书记“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井冈山又以大无畏的精神闯出了一条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底提出“精准扶贫”,如何做到“精准”,井冈山没有老师,前面也没有车辙。他们首先将着力点放在了“精准识别”上。

  如今在井冈山所属的吉安市很多农村,贫困户门口都挂有标识卡。红卡为特困户,蓝卡为一般贫困户,黄卡为2014年已经脱贫户。这个制度的首创就是井冈山。“扶贫不能靠大概印象、笼统数据”,井冈山市委常委巫太明说,从一开始井冈山就聚焦“贫困面有多大、贫困人口有多少、致贫原因是什么、脱贫路子靠什么”等问题。

  记者看到,标识卡上不仅有贫困户和帮扶干部的信息,还有致贫原因和微心愿等,贫困户家里墙壁上都贴有收入账单,有没有达到脱贫标准,算一下账,一目了然。

  有了规范还要群众认可。为了杜绝不公平和攀比现象,井冈山以“村里最穷、乡镇平衡、市级把关、群众公认”为原则,实行一访二榜三会四议五核制度,让群众身边最熟悉的人把关,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贫困原因个个门清,脱贫门路户户有数”。

  通过精准识别,井冈山2014年初有44个贫困村、贫困人口4638户16934人。识别后便是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对有能力的扶起来、对扶不了的带起来、对带不了的保起来、对住不了的建起来。发展产业成为脱贫“主心骨”。

  在与八角楼仅一山之隔的马源村,村里连片的150亩太空莲竞相开放,游人在木栈道上穿行其间。村里有种太空莲的传统,井冈山因势利导发展脱贫产业,贫困户可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如果自己种每亩还有500元的补贴。用山泉水种出的莲子甘甜清脆,村民以每个莲蓬5元的价格到八角楼景区去卖,供不应求。

  井冈山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实现“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扶贫模式。2016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626万元,使茶竹果面积发展到28.3万亩,覆盖贫困户2320户,户均增收1500元。

  在神山村,一场大雨后,山坡上井冈红公司的茶园青翠欲滴。井冈红采取“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领村民成立绿韵茶叶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产业发展基金每户2.2万元入股,年底按15%分红,如在茶园务工每年还能有1.5万元左右收益。

  井冈山这片红色沃土教育了后人,也给当地贫困群众留下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当年红四军军部所在地坝上村原是贫困户数超过20%的小山村,“红军的一天”带火了这里。

  记者看到,大队头戴八角帽的“红军”在村里穿行,来自各地的学员可在一天内体验急行军、救伤员、自做红军餐等内容。自做红军餐每人30元,接待户可留下10多元,全村51户参与接待,其中贫困户12户。2016年,全村接待学员4.2万人,户均增收2.3万多元。

  62岁的刘桃香家就是其中一户,她和刚过世的老伴常年生病,儿子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年龄很大至今未婚。靠着接待自做红军餐,她家每年可收入1万多元。脱贫后的刘桃香对生活很满意,如今就是希望儿子早日娶个媳妇回家。

  持续稳定脱贫需要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大陇镇案山自然村引进外来企业打造“红墟坊”乡村旅游品牌。坐在苏莲托咖啡厅,听着音乐、喝着咖啡,看着窗外的绿水青山,自是一番惬意。

  这里创新“1+8+48”抱团发展模式,1家旅游公司联合8个村集体带动48户贫困户,搭建三者共赢平台,每个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蓝卡户范祥平,除了用产业发展基金5000元入股每年拿750元分红外,每月到陇客来饭店打工能有2000元收入,他还在自家改造出4间客房,由旅游公司为他带来客源,很快就脱了贫。

  井冈山率先脱贫,2017年前来学习交流的考察团有500多批次,为其他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井冈山做法”。从2017年开始,井冈山进入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阶段,这又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在旅游扶贫基础上,井冈山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柏露乡鹭鸣湖田园综合体项目就是这样一个“升级版”。当地引入旅游公司打造精品民宿,村民以自家农房入股占50%,签约20年,目前试运营的民宿已于7月份开业,供不应求。

  旅游公司还投资开发了茶吧、餐厅、水上乐园等项目,全部“零租金”包给当地村民经营,按照收入从中提取一定的管理费。村民杨春雷曾是一名黄卡户,如今他除了到护林员公益岗上班,还参与项目做建筑工,项目完工后他和另一位村民承包了水上乐园项目,日子富裕起来。

  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上更是一个都不能少。近两年,井冈山围绕“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奋斗目标,勠力同心、苦干实干,着力推进党建引领、产业增收、兜底保障、动态管理全覆盖,确保稳定脱贫可持续、巩固提升有支撑。

  艰苦奋斗攻难关

  ——用好“传家宝”,啃下因病致贫“硬骨头”;消灭危旧土坯房、消灭撂荒土地,增强群众获得感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取胜之道、传家之宝。在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胜阶段,更需要这个“传家宝”。经过精准识别,井冈山超过40%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这也成为攻坚路上的“硬骨头”。

  井企集团石市口分场46岁的红卡户张余梅,2009年查出患有尿毒症,借了近30万元换肾后每年还要承担昂贵的医疗费。2015年政府为她购买了医疗附加险,当年8.6万元医疗费报销了7.7万元;2016年在报销基础上还得到1.5万元护理费补偿。“如果没有扶贫我连生活的勇气都没有。”说起这些张余梅眼里含着热泪。如今靠着政府的特殊政策,加上丈夫打零工每月2000元收入,她家也脱了贫。

  井冈山为所有贫困户全额代缴城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附加险和重症疾病保险,构建医疗保障“四道防线”。2016年开始,井冈山从旅游门票收入和土地出让金中各拿出10%,筹措2000多万元作为特殊扶贫基金,对1938名红卡低保户实施每月提标40元的市级低保提标政策,对3074名未享受低保红卡户,全部纳入市级低保,每人每月发放100元。通过一系列政策,实现低保对象年收入3660元。

  在精准识别阶段井冈山摸排出特困户1483户,其中属于“极极困难”的200户。这几年,井冈山坚持特殊政策向特殊群体倾斜,向最顽固的贫困堡垒发动总攻。特别是针对大病致贫等重度贫困户,在五道保障线外建立第六道保障线,贫困户医疗费用最高报销比例可达98%。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时提出的“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嘱托。

  在推进扶贫过程中,井冈山打响了两场攻坚战——消灭危旧土坯房、建设美丽乡村以及消灭撂荒土地、发展致富产业的“两个消灭”专项行动。

  绝不让贫困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井冈山全力推进安居扶贫,采取拆旧建新、维修加固、移民搬迁、政府代建等4种模式。2016年全市投入近8000万元,维修改造危旧土坯房4906栋,新建1802栋,拆除土坯正房1812栋。

  井冈山引导贫困移民向中心村镇、工业园区和城区有序“转移”。针对一般贫困移民户,实施搬迁奖补,人均补助两万元;针对特别贫困移民户,采取政府统建“爱心公寓”的交钥匙工程集中安置。

  距东上乡圩镇不远处,数栋白墙灰瓦的4层小楼格外引入注目,楼下是一片片菜田,这就是让乡亲们感恩的爱心公寓。该乡按“一套房、一块地、一片果、一个窝”模式,为32户从深山搬来的贫困户量身定做,每户交纳两万元就可获得一套105平方米的住房、一片不低于一分地的菜园、一块不低于1.5亩的井冈蜜柚果地和一个6平方米的鸡舍。林铁良便是其中一户,“搬到这里不但住得舒适,到周边集镇打工每年还能收入1万多元。”他心满意足地说。

  “井冈山安居扶贫绝不是‘一拆了之’。”市扶贫办主任刘新说,在井冈山农民有住土坯房的习惯,冬暖夏凉,目前全市还有很多上百年的土坯房。“贫困搬迁户购房只需1万多元,对符合维修条件的土坯房我们宁愿花上两万元去改造,保持原有风貌和特色。”

  神山村有40栋房屋,原来危旧土坯房37栋,“以前房子总漏水,土墙上到处都是裂缝,年年都要花钱修补。”村民左秀发诉说了过往艰辛。2016年,神山村决定对危旧土坯房维修加固、拆旧建新,砌体加固房屋35栋,拆旧建新两栋。“贫困户只需出一两千元,其余都由政府承担,为的就是让百姓住上踏实的房子,不给他们带来太多负担。”前任村党支部书记黄承忠说。

  井冈山推进产业扶贫的最大瓶颈之一是土地资源稀缺。当地人均耕地少、耕作条件差,加之劳动力紧缺等原因,导致耕地撂荒6335亩,占总面积的4.45%。2016年,为大力发展“茶竹果”等扶贫产业,井冈山提出向撂荒土地进军、向稀疏残次林地进军、向房前屋后空心村进军。

  大陇镇瑶背村以前是井冈山一个“边穷远”的小山村,全村冷水田、石头田占80%,一年产出还不够村民口粮。随着湖南挑粮小道生态农业公司进驻该村流转撂荒地420亩,情况发生了巨变。

  公司成立黄桃种植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吸纳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入股。除了市里扶贫资金外,扶贫工作组又为村里11户红蓝卡户筹措资金5000和3000元入股,并确定第一年不低于本金10%、第二年不低于15%的标准分红。每户还可认领托管1亩以上果园,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挂果后将纯利的50%返还,贫困户坐拥租金、股金、佣金和种植收益四重收入。

  依靠群众求胜利

  ——坚持志智双扶、示范带动、合力攻坚,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打赢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唤醒工农千百万”;新时期,脱贫攻坚是一场气势恢宏的“人民战争”,走好群众路线是致胜的关键。

  神山村村民彭夏英曾说:“党和政府是扶持我们,不是抚养我们。”这正是全山人民的心声。“最大的贫困不是贫穷而是依赖心态;物质扶贫固然重要,精神扶贫更为重要。”市文明办主任罗辰元说。

  井冈山始终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全面推进志智双扶工程,实行“干部包联、典型示范、帮带扶持、考核激励、评议促动”,从贫困群众思想切入,激发他们树立与贫困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1981年出生的谢玉龙是土生土长的新城镇黄厦村人,深圳打工后他毅然返回家乡,创办合作社养殖山鸡和梅花鹿。“忘不了当年乡亲们凑钱让我上学的情形,如今我有能力要报答他们,带着大家一起富。”他说。

  合作社吸收了46户贫困户,其中20户红卡户每户入股1万元,26户蓝卡户每户入股5000元,谢玉龙承诺:红卡户年利润20%,蓝卡户10%,一年一分红。贫困户还可到园区务工,2016年园区务工人数超过一千多人次。

  在越来越多像谢玉龙这样的带头人带动下,井冈山贫困群众不断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政府也因势利导,改变资金补助方式,由生活补贴变为产业奖补,重点在产业发展、进城务工、自主创业等方面给予扶持。

  政策扶持下,瑶背村红卡户宁竹英加入了脱贫的队伍。“以前土地是死资产,如今认领黄桃一亩地挂果后至少产出5000元。”宁竹英说,过去光靠卖冬笋有一点收入;现在除了认领黄桃,还通过入股黄桃、竹荪基地每年分红1000元,养殖80羽土鸡净赚5000多元。

  很多到井冈山支持扶贫的人都看中一点,就是老区人民的朴素与付出。打造“红墟坊”品牌的总经理蔡铁夫,从深圳将资金投入到井冈山偏远的小山村,主要源于他母亲2012年到井冈山调养身体时受到老区人民的关照。

  这次让蔡铁夫感到意外的是老区的速度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短短4个月时间,一个贫困村庄就变成了集民俗、宜居、生态、养生于一体的美丽山村,成了“大山里的苏莲托”。蔡铁夫将陇客来餐饮项目承包给村民,除每年交8万元使用费外,所有收入全归村民所有,目前项目月收入六七万元。

  经过多年努力,井冈山老区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13.8%降到2017年底0.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06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自来水,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文化室、党建活动室均达标,村庄整治、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危旧房改造实现了全覆盖。

  “率先脱贫‘摘帽’,不是井冈山的最终目标,让老区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刘洪说。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毛主席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如今的巍巍井冈,在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这面旌旗指引下,正向着全面小康目标大踏步前进。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 致富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