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绿色发展正成乡村自信新坐标——乡村绿色发展启示

2018-02-12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青山绿水公园,花香果硕田园,返乡创业家园,休闲旅游乐园……记者近期在南方部分省区乡村采访发现,绿色发展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美丽家园。绿色发展已成乡村自信的新坐标。

  绿色发展让乡村有了高颜值

  立春时节,走进彝语为“侯珠”的贵州赫章县,在磅礴群山中,一棵棵高大翠绿的核桃树仿如哨兵一样,守护着这片大山的宁静和美丽。

  平均海拔2000米的赫章县,是贵州离天空最近的地区,也是一个“连苞谷都不肯长,老鼠啃玉米还要跪起吃”的深度贫困县。

  为求生存,靠山吃山的村民曾毁林开荒种玉米、“土法炼锌”找票子,那时,当地森林覆盖率一度降至20%以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7%,生态环境拉起了红色警报。

  为改变“贫穷开荒、挖矿污染”的困局,从1998年开始,赫章人开始走上了退耕还林、弃矿种树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用20年时间,在水土流失区、采矿区、石漠化山区栽种了166万亩的核桃树,如今这些核桃树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的‘摇钱树’、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新农村建设的‘风景树’,赫章乡村面貌为之一变。”赫章县常务副县长朱大庚说。

  距赫章县600多公里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石龙坝镇,也曾因盛产煤炭,天空中曾飘着遮天蔽日的煤灰,而被煤灰附着的农作物,种下去没多久就死掉了。

  “采煤最鼎盛时期,我们这些居住在矿区周边的群众,年初种一坡玉米,年底连个籽都收不到。”石龙坝镇德茂村村民李德友说,因采煤需要大量木材,当地矿山被剃成了“光头山”。

  为转变发展方式,2009年开始,石龙坝镇关闭“黑小煤矿”,连续八年栽种了8.8万亩芒果,一大批“光头山”变成了“果子山”。“如今的石龙坝已是青山绿水公园、花香果硕田园的美丽家园。”石龙坝镇党委书记陈古周说。

  绿色发展让老乡脱贫有了新依赖

  清澈的小溪、白墙青瓦的民居、扎满篱笆的阡陌小道、扛着农具返家的农人……走进湖南省桂东县大洞村,优美恬静的生活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湖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几个区县之一,桂东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封山育林,绝大部分森林成为生态公益林而禁止采伐。当地村民通过种植红豆杉等珍贵苗木和杜仲、厚朴等中药材,并依托秀丽山川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过上了幸福生活。

  “以前我们村穷得很,人均只有七分田,村民一年种植的水稻只够3个月口粮,剩下9个月靠借粮度日,几乎户户都是贫困户。”大洞村主任钟汉明说,依靠绿色发展,大洞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达到4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边远与贫穷,曾是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的代名词。近年来“山顶种楠竹、山腰种猕猴桃、山下养鱼”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把这个曾经边远贫困的村寨,发展成全村70%的农户年收入超5万元的小康村。

  “以前大荣村穷在没有致富产业。近年来村民通过售卖竹原料、种植猕猴桃和养殖冷水鱼,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4万元,全村38户16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大荣村村支书唐永富说,该村未来要利用当地风景优美的优势,准备让更多村民从“种绿”脱贫向旅游致富转变。

  绿色发展让乡村有了新价值坐标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贵州省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组村民伍新荣,说起绿色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变,顿时眉飞色舞。

  “我们村户均10亩茶园,村民因茶而富,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6500元,而茶区变景区之后,闻不到臭水、踩不到牛粪、处处散发茶香的田家沟,正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乐土。”伍新荣说。

  山间清风竹海,看日出观星海。地处浙江省北部的德清县,近年来通过补齐城乡公共服务短板、巧做“山水空气”文章,出现了“农民不愿进城、市民更愿下乡”的新风气。

  “德清县村村有产业,农村小孩上学有校车接送,村民家门口坐公交,生活和城里一样方便,加上农村有好山好水和望得见的乡愁。生活在农村的人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搬到城里去住,反倒是城里的人千方百计想办法到农村去。”德清县委书记项乐民说。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孙兆霞认为,以前农村穷、农民苦、农村生活不方便,让许多农民产生了“农村没发展前途”的自卑和自疑,而通过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农村的绿色农产品与自然的亲近性特点凸显,而随着政府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乡村正在重新找回发展的自信和价值的依归。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wangjing] 标签: 乡村 环境 旅游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