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其它热点

获利98倍的大生意:连续暴雨背后的天气经济学

2016-07-22 作者:郑圆琳 来源:商业周刊中文版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据北京市气象局消息,北京市气象台7月20日08时40分升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预计20日本市大部分地区仍有暴雨、局地大暴雨。

昨日至今晨,北京、河北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河南和湖北局部特大暴雨。预计今天至明天,湖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多地暴雨,局地大暴雨!首都机场已取消500多架次航班;京九线、京广线水害造成部分列车晚点。国家防总昨晚连夜启动海河辽河防汛三级应急响应。

气象的影响和相应的服务需求从古至今都真实存在,但是,它只有随着技术进步和商业发展才会逐渐释放出来。你需要了解的是,按照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企业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即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中国气象投入产出比虽然达不到这么高,但也有1:40,而且是百亿市场。

反常天气让天气成为高频话题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退缩以及全球各国气候的反复无常,早已是公开的严峻事实。也是在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气象研究员康世昌来到珠峰东绒布冰川垭口取冰芯。“我们至少可以从冰芯里面看到,20世纪以来全球增暖是非常明显的。”康世昌后来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

反常天气让天气本身成为关注度越来越高的话题。“灾害性天气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影响比较大,而且随着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它的敏感度在增加。”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吴向阳说。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智商高达187的谢耳朵讲过一个关于天气的有趣现象:“高空急流的改变可以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所以坏天气的确能让一天的时间变得长一些。”

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 Schwooz)在其著作《气候经济学》中指出,天气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除了“靠天吃饭”的农业外,航空、航海、商业零售、快递物流业、建筑业等,都对天气颇为敏感。

气象的影响和相应的服务需求从古至今都真实存在,但是,它只有随着技术进步和商业发展才会逐渐释放出来。不变的是趋利和避害,躲避自然灾害是最原始的气象需求。据统计,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6%。全球每年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平均损失超过300亿美元。

历史记载最多的是灾害对作战的影响。1854年11月4日黑海出现了一场风暴,法国军舰“亨利四号”沉没。事后,拿破仑命令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危耶详细研究这场风暴。后者通过对风暴移动路径的分析发现,如果能事先预报出风暴的移动情况,这次损失是可以避免的,进而提出为海军建立风暴预报和警报系统的建议。

这便是世界上第一家天气预报服务公司的开始。两年后,法国的天气预报服务扩展到了整个欧洲。除了军舰,航运、渔业等也是天气服务公司的忠实用户。现代的海洋运输公司,对气象导航服务依赖度更高。

全球化运营带来更复杂的气象需求。2014年春夏巴西大旱,高温不退,对于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来说,这意味着巴西这个主要的咖啡豆产区产量骤降,国际咖啡豆价格上涨。2014年6月,星巴克宣布上调旗下几款咖啡的价格。跨国食品公司的采购部门需要掌握全球整体气象情况,努力将风险降至最低。

借助大数据,人们能够更清楚地掌握天气对于零售业的影响。相关统计表明,流通类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气温相差摄氏度或降水量增减1毫米,反映到商场和客流及销量都有明显变化。这也就是经济学界所谓的“一度效应”。

在德国,气温超过22摄氏度,啤酒开始劲销,气温再每上升1摄氏度,大瓶装的啤酒每天会多销230万瓶,德国气象公司由此开发了相关的“啤酒指数”。此外,还有乘车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等,商家可据此提前制订生产营销计划。精明的商家根据天气预报的情况,就能提前确定库存和商品品种,以利用气温、降雨等变化增加销售量。

日本大型超市连锁店伊藤洋华堂,20多年来持续与IT公司合作,开发以POS(Point of Sale,端点销售系统)为前端的电脑网络资讯系统。它让伊藤洋华堂的员工得以统计商品销售和季节、天气、时间、节日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预测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不同天气下,哪种商品卖得最好。“超商零售业是看天吃饭的行业,气温相差两三摄氏度,某些商品的销量就会相差一两倍。”台湾天气风险管理公司董事长彭启明说,台湾的超市也纷纷模仿日本做法,总部会提早告知各门市明后天的天气变化,门市可以因应当地气候变化,准确订货、减少库存、提高销售,营运效率会更好。

了解、预知天气,能帮你赚大钱

实际上,气象服务是一个大产业。“美国天气市场估值100亿元。”彭启明说。

彭启明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大气物理研究所,但他不甘于“读大气系,毕业后只能进气象局,不然就等同失业”的命运定势。2004年,他正式辞掉“国立中央大学”气象系教职,成立天气风险管理公司。这个小公司成长迅速,年营业额已从2004年成立之初不到500万台币上升到现今预估的一亿台币。

目前彭启明的公司提供三大服务项目,第一种是企业服务,主要提供预测咨询、天气风险系数分析系统以及商品销售预测分析;第二种是媒体服务,以提供天气资讯为主;第三种产品以天气风险管理为主,包括风险评估、精算天气保险、天气衍生性商品等。

具体来说,他所接的案子以户外活动为多。如公关公司举办户外活动,对天气资讯的需求较高,“拍摄时要求天空万里无云,那么具体在什么地方能实现这一需求?又能维持多久?这些资讯就需要我们来提供。”彭启明说。他的客户甚至还包括郭台铭,郭台铭旗下一家公司要举办员工家庭日,却担心坏天气搅局,遂由彭启明替他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彭启明说,在美国像这样的天气经济咨询公司就有500家,日本有80家。

气候预测或者说气候服务产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天文学家”的古巴比伦人做出的气象预报,被刻在石碑上保留了6000多年;中国的气候预测起源能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二十四节气;伟大的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也写过一篇关于气象学的论文。

这些预测的依据无一例外是统计学。“对天气状况进行单纯的统计预测早已成为可能。假如,今天下雨,那么明天也下雨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气象学者可以察看数据库里有关过去下雨的实例,或者察看较长时期内下雨的概率的平均值,如3月份的伦敦基本有十一二天都在下雨,进而得出答案。不过,这样的预测的用处不是很大,它无法告知你明天是否需要带伞,更不用说预测台风的路径了。”纳特·西尔弗 (Nate Silver)在《信息与噪声》中写到。

过去5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气象学取得了真正的进步。除了由政府和媒体提供的免费灾害预警和天气预报,商业气象服务蓬勃发展,为用户提供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信息气象产品。

美国和日本是全世界商业气象服务发展最好的国家,酝酿出多个世界顶尖的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市场调查机构IBIS World的数据显示,现在美国气象信息市场主要由美国天气频道(The Weather Channel)和Accu Weather主导,前者占有的市场份额为51%,后者占14%。

美国天气频道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天气预报、交通气象等信息。这家公司拥有6000多家有线电视系统,用专门的气象频道为全美6800万有线用户提供天气预报服务,产品包罗万象,有当天的天气状况、天气预报,以及气象卫星图像、恶劣天气报告,甚至还有滑雪气象信息、花粉预报、紫外线指数预报等。该公司的国际业务已经扩展到法国、英国等12个欧州国家和墨西哥、巴西等21个拉美国家。

拥有77项专利的美国天气频道宣称:“比天气更加强大的是我们帮助你从天气当中赢利的能力。”

不过,如果你想了解暴雨期间具体做什么生意赚钱,那么你需要Accu Weather,其提供的天气营销服务可以为企业选择打折、增加库存时机提供一系列的数据支持,也可为社交媒体提供可借鉴的天气信息。Accu Weather表示,自己可以帮助客户找到当地某种产品的销量与200种天气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在飓风天气下,最畅销的食品是蓝莓烤面包。这种分析需要多个IT部门的协助。在气象领域,研究与开发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如Weather Trends International和Custom Weather等,关注于更加细分的领域。像CoreLogic和Planalytics等IT供应商则提供带有分析工具和服务的气象信息,对来自ERP、制造业和其他IT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这些公司中大多数使用以保护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国民经济为使命的美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免费数据,然后再用自己的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以及新的算法创造新产品。

投入一元,收获98元的大生意

“中国没有这样的私营商业气象公司,一家也没有。”吴向阳说,中国的气象服务一直由政府机构垄断。彭启明预测,如果中国能够放开行政垄断,将带来一个百亿市值的市场。

中国市场同样存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按照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企业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即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吴向阳表示这个数字略高,并不广泛适用。“中国气象投入产出比约为1:40。”他说,即花1单位货币购买气象服务,可以得到40倍的回报。他认为美国约为1:7,新西兰是1:17,数字之间的差异有多种原因,经济总量大、增速快的国家,投入产出比更高,整体气象服务相对较为充分的国家,投入产出的边际效益则会递减。

国际有实力的气象公司已经对中国气象服务市场这块“大蛋糕”垂涎三尺。目前已有数家跨国气象公司开始在中国寻找机会,日本WNT公司、美国气象导航公司都已在上海设立办事处。WNI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气象公司,占领了我国70%的气象导航业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闽锦忠表示,这些跨国气象公司在中国盈利状况良好。“据初步统计,近些年我国每年在气象服务这块的市场份额大概是人民币二十几个亿。我们国家自己做的这些服务只占10%不到。”

中国的所有气象服务都由气象部门包办,“我们国家的气象局提供的服务分两种,一个叫公众气象服务,一个叫专业气象服务,即商业服务。”吴向阳说。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部门一直免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直到1985年3月,国家气象局才提出,“气象部门应当大力加强公益服务,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偿专业服务,并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开展综合经营。”

尽管如此,具有极强垄断色彩的中国商业性气象服务发展了30年,至今仍处于幼稚的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形成产业。这也让气象局成为半行政机构半企业的特殊组织。在国家气象局,提供公众气象服务的是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下设水文地址、交通、能源、中国天气网等科室。但另一些行业科室则提供收费的商业服务,“和气象局合作的企业很多,如交通旅游、保险公司、空调企业、羽绒服厂家等。”

吴向阳介绍说,气象局有多个科室分别针对不同行业,如交通旅游就是面向旅游景点、交通委、旅游局。据他透露,现在这一块儿的收入至少是千万级别。

国家气象局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认可这一说法,但是具体涉及的项目和金额他不愿作答。

这种情形也许即将会有所改变。2013年5月底,彭启明受到发改委的邀请讲述台湾气象发展历史。“当时中央气象局的局长问我,如果放开中国气象市场会怎样?”他回忆说。

“大陆地区的气象市场放开了应该和美国一样大,美国现在天气市场估值人民币100亿元。”彭启明说,“气象局有一些顾虑,在大陆气象局是一个清水衙门,很多项目要靠财政拨款才能维持。”

彭启明发现,大陆还没有气象市场的最主要原因是,《气象法》规定只能由政府发布气象咨询,国家气象服务机构高度垄断,不允许私营气象公司参与竞争,气象资料不够公开。

“现在大陆的气象资料只是第三级资料的呈现,也就是给一般人看的,如现在的温度。国家气象局进行分析的资料是第一级的材料,如果那个数据可以让民间用的话,一些气象公司或相关专业人士就可以帮企业做更好的解读、帮政府创造资料的价值。”他说。

天气市场空白会拖累GDP增长

“我相信天气类App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是因为用手机App察看天气的用户体验实在是比传统体验好太多了。” 天气类App应用墨迹天气的CEO金犁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墨迹天气于2009年5月正式上线墨迹天气Symbian版,2010年,其Android版面市,2011年推出iOS版。截至2014年6月,其装机量已达到2.7亿,在中国市场占据天气类App超过50%的份额。

墨迹天气数据来源于气象局。“我们实际的受权来自于北京市气象局,现在正在与国家气象局谈,相信很快就会签署协议了。”金犁表示,他不愿意透露协议涉及的具体金额。

墨迹天气市场经理钱崇君介绍说,墨迹天气的赢利方式是一方面与伊利、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品牌进行植入式广告合作,另一方面在天气首页右上方有淘宝按钮,用户点击产生购买行为会有一定的分成。按一下墨迹天气淘宝按钮,会看见“防霾口罩”列在最上方的banner上。据墨迹天气透露,淘宝按钮带来的月收益约为人民币300万—400万元。

这类产品其实竞争很激烈。美国互联网公司雅虎也有自己的“天气”产品。早在智能手机出现前多年,就已有网页版的雅虎天气,苹果电脑上的天气小部件也来自雅虎。2007年,iPhone上的默认天气应用就使用雅虎提供的数据。2013年4月,雅虎天气登陆iOS平台,4个月后再推出Android版。

“我喜欢雅虎天气简洁的设计,但它提供的天气信息的准确度不高。”iPhone用户Bran Wang说,他表示自己下载了墨迹天气,因为墨迹提供的信息更准确。信息准确度的差异来自于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不同。墨迹天气从中国国家气象局获取天气信息,而雅虎天气从美国天气频道获取信息。因而,对于中国地区的天气信息,墨迹天气的数据来源要更准确一些。

但苹果用户很快将无法直接使用雅虎天气。从 iOS 8 开始,苹果将抛弃雅虎,不再将雅虎作为 iPhone 原生天气应用程序默认的数据来源,而是与 The Weather Channel 结成伙伴关系。iOS 8 即将在今年秋天推出,这将结束苹果和雅虎之间就 iPhone 天气应用程序超过7年的合作关系。

名为The Weather Channel的天气软件,是美国天气频道的产品。它具有雅虎所不具备的气象方面的技术和信息支持。据说,为了说服苹果、取代雅虎,The Weather Channel 增加了更多的技术和信息,包括与用户位置相关的更多的气象特异性、长达9天的预测、天气条件总结等。此外,The Weather Channel天气应用程序还包括当天天气的文字说明,以及包括日出日落时间的数据、下雨概率、湿度百分比、风速和风向、“感觉”温度、气压、紫外线指数等等。

墨迹天气没有能力做这样的开发,这家小公司正在拓展自己的硬件产品。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个人对气候的关注从室外延展到室内。PM2.5成为新兴热词。“现代人在室外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室内的时间大概会超过3/4。”金犁说。墨迹天气5月12日推出了一款硬件产品——空气果。空气果分为室内版和室外版。主要是用于实时检测温湿度、气压以及PM2.5等数据。

空气果室外版不对外销售,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室内版买家,“空气果室外版能把空气报告精确到某一个街区,而以前多是以城市为单位。”对于墨迹天气,室外空气果未来将形成一个天气信息采集网络,金犁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气象局的数据库,增加预测准确度,“我们没有气象局那样的专业能力去分析数据,但我们愿意提供更多数据。”超出金犁的意料,从发布会当天晚上8点开始预约的7天内,100万个空气果全部预约出去,“我们当初预计可能只有几万个。”

“美国有学者以2008年11种大型产业为标的,估算出约有4850亿美元的企业营收和天气变动高度相关,在GDP占比高达3.4%。”彭启明说,天气市场空白会拖累GDP的增长。

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气象服务需求更显迫切。据国际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干旱、飓风、海平面上升,对全球大型企业将形成更明显的威胁,而且风险正加速上升。据该伦敦非营利组织于2014年5月发布的报告,受调查的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表示45%的气候变化风险对它们而言已成为现实,或5年内将成为现实。这个比例高于2011年时的26%。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称,所有大陆和各大海洋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全世界尚未做好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风险的准备。该报告还得出以下结论:尽管随着气候变暖的程度不断加大,管理这些风险的难度很大,但应对这些风险的机遇依然存在。

瑞士再保(Swiss Re)在2013年9月的报告中称,过去40年间,风暴和洪水的保险损失已上升逾4倍,达到每年270亿美元。瑞士再保引用联合国数据称,到2030年,全球每年用于洪水防护、抗飓风建筑及抗干旱作物的支出可达到1350亿美元。

吴向阳认为,气候变化已经不可逆转,企业唯有去适应。包括去预测气候变化将会影响的领域,从而采取相应的准备措施,“拿农业举例,可以通过农业转型来尽量回避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或是通过提高保险和社会保障来提高农民应对灾害的恢复能力。”

气候变迁对企业经营正在产生可衡量的实质影响,许多企业预期气候变化将提高它们的成本或阻碍它们的销售。

在接受彭博社的采访时,惠普公司称,泰国2011年洪灾导致驱动器零部件供应短缺,公司销售收入一度下滑7%。而废品管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 Inc.)表示,无论洪水还是干旱,都会影响垃圾填埋的有机腐烂程度,从而推升收集填埋废气的成本。

“气候变化给我们的业务带来直接威胁。已经有一些迹象显示,气候模式的转变和水土流失及虫灾增加正开始影响咖啡作物。”星巴克环境影响主管Jim Hanna表示,星巴克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采取一些适应性策略,比如对采取额外措施防止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的农户给予奖励。

“不仅仅是要制订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风险的计划,现在它们就要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做出改变。”CDP North America总裁Tom Carnac说,已有约60家公司披露了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它们带来的风险,其中包括建筑物毁于飓风、原材料成本上升、保费支出增加、冬季服饰需求放缓以及冬天取暖费用增长。

当然天气变化中也隐藏着机会。种子生产商杜邦(DuPont Co.)、风力涡轮机制造商通用电气以及保险商苏黎世金融服务公司就正在开发相关产品。杜邦负责种子业务的副总裁Jim Borel说,抗旱能力更强的作物有助于杜邦拓展其规模82亿美元的农业事业,真正的商机来自于利用科学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

(本文原刊于《商业周刊/中文版》2014年7月刊)

文 | 郑圆琳

首发于 商业周刊中文版,ID:businessweek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暴雨 背后 天气 经济学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