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人物|洋博士养牛记

2016-06-12 作者:龙茂乾 来源:北京大学微信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编者按

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邓志峰是人们公认的精英中的精英,但这位洋博士回国后出人意料地走上了一条养牛的道路。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个“傻瓜”。但实际上,他只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实现他的生态农业梦。


5月初的一天清晨,10辆大挂车满载着280多头黑牛,出了怀柔。车上的牛,体格健硕,在阳光照耀下皮毛油亮,宛如黑色绸缎,神气十足。

这已是第二批出发的牛了。车队穿过燕山山脉,往内蒙古方向去了。在北京度过了冬天的牛群,要回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度假”了。在那里,刚刚泛绿的牧草即将成为它们的美味,辽阔的草原等待着它们驰骋。

这些牛可不一般。车上装的是大多是岗根希勒牛,俗称内蒙黑牛,是内蒙古土生土长的土著牛。它们能耐零下30多度的极寒天气,吃的是专门从草原上运回来的天然生长的草,喝的是无污染的地下水,体质极佳,凶猛好斗,每天自由奔跑超过50公里。而在几年前,它们几乎濒临灭绝。

它们的主人邓志峰更是不一般,他大概是学历最高的“养牛人”了。

身高1.7左右的邓志峰,来自湖南农村,体格健壮,37岁的他看上去仍然像一个农家大男孩,很腼腆,与人交谈时面带羞涩的笑。但是,有些内向的他,力气大得惊人,据说与人比腕力从未输过,一头千斤公牛被套上绳子后很难从他手中挣脱。

这位“牛博士”的经历堪称传奇。凭借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他于1998年保送北京大学物理系,2002年毕业后以全额奖学金赴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硕博连读,4年就获得博士学位。他研究的“超高精度磁力扫描显微镜”显示精度为15纳米,处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拥有“粒子束控制纳米管的方向”美国专利。

无疑,邓志峰是人们公认的精英中的精英。2006年,邓志峰回国经商,从事金融投资,同时涉足生态农业。


北大校友和邓志锋(前排左一)参观农场

有些人天生就对生物有着热爱。得益于外婆的好手艺,邓志峰“从小舌头就被惯坏了”,为此萌生了要吃自己种的蔬菜水果的想法。他坚信,好的食品蕴含的营养可以激发人的智力潜能。他甚至把自己夺得物理奥赛金牌的原因之一归功于母亲在比赛前给自己熬炖的一锅土鸡汤。在北大求学期间,他辅修的都是生物课。在斯坦福大学,他修完了人类生命科学、力学生物学、中医等多门课程,都得到A的好成绩。他可以从颜色形状或是口感上判断出果蔬是否施化肥农药,甚至可以闻一闻土壤就知道其是否铬超标,闻一闻炒好的菜,就知道咸不咸。

但其实,养牛并非他的本意。

回国后第一年,他斥资千万,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承包了2000多亩果林,准备践行自己的生态农业梦——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纯天然种植。梦想虽好,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到了秋季,原本可以收获数百万斤的果林几乎绝收。当时,他意识到土壤环境已被农药化肥严重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

改良土壤成为他的当务之急。这时,偶然读到的一本书——《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 牛志》让他找到了突破口。这本记录了中国牛种的起源与形成历史的书,展示了中国丰富的牛遗传资源。他从书中了解到,作为中国牛主产地的内蒙古,却有越来越多的牛濒临灭绝,其中最珍贵的就是冈根希勒牛(闻名遐迩的日本和牛就是冈根希勒牛的后代)。因此,他萌生了挽救濒临灭绝牛种的念头。既能保种育种,让蒙古黑牛继续繁衍下去,同时牛粪又可以改良土壤,这对他而言是一举两得。

“食草牛的牛粪是最好的土壤改善剂,牛粪中大量未经完全消化的有机质进入土壤后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最佳的孕育环境。”邓志峰说。


冬季,牛儿回到怀柔桥梓镇的农场

从2009年起,他每年花大量时间,开着吉普越野,在茫茫内蒙古大草原深处寻找内蒙黑牛。有一次,为买下一头纯种冈根希勒母牛,他在牧民家软磨硬泡了半个月,最后不得已把牧民家50多头牛全买下。但是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国外品种杂交的牛,他不得不便宜卖掉,只留下了那一头纯种黑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在他的农场里已经饲养着近500多头黑牛,还有400多头内蒙梨花牛、虎斑牛、青牛、草原红等10多个珍惜品种。

市场上普通的肉牛只需1年就能长到1000斤以上,而一头黑牛从刚出生的小牛犊长到1000斤需要6年时间,生长极为缓慢,价格又卖不上去,这在普通牧民眼里显然是不划算的买卖。这也是内蒙黑牛濒临灭绝的原因。在邓志峰的农场里,他不计成本的投入,使得物种保护成为可能。每头牛从小到大,光吃草的成本就超过6万元。尽管成本高昂,邓志峰还是坚持下来了。

黑牛肉温热入肾、补气血,是常年熬夜、体质虚寒、手脚冰凉的人群极佳进补食材,其营养价值远不是喂饲料圈养的牛的牛肉能比的。当然,价格也是不菲。

为了让牛吃上天然牧草,邓志峰在内蒙古草原租下了近3万亩牧场。牛在每年4月份被运到内蒙古,让其在草原上吃草。到了11月或12月份再运回北京,天然牧草每隔十天八天就从海拉尔运到北京怀柔,载重30吨的大挂车,每次3到5车,而900多头牛大约三四天就能吃掉一车牧草。牛一年之中,2/3的时间在内蒙古草原,1/3时间在北京。“内蒙古草原的冬天太冷了,牛待得住,人待不住,也怕牛丢,运回北京也能为果园提供牛粪。”邓志峰说。


5月初,运牛车队从怀柔出发,奔向内蒙古呼伦贝尔

因此,往返于北京和内蒙古之间已经成为邓志峰生活的一部分。过去几年里,邓志峰为牛搬草、喂水,没事还亲自嚼嚼喂牛的草,能第一时间判断出草的好坏。

除了生态农业,邓志峰还从事着纳米技术转化生产的研究与投资,他为汽车及大型动力设备的发动机研发的保养和修复产品,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邓志峰每年要投入上千万元到他的农场中,迄今也没有太多回报。“我现在还不图赚钱,想先要把这个物种保留下来。”经过他这几年的搜寻和繁衍,内蒙黑牛目前已经没有灭绝的风险了。

牛的加入,让邓志峰的生态农场在几年间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闭环,生态圈、生态链已经初具雏形。原先严重板结的土壤,经过他这几年的生态恢复,已经变得蓬松而有活力了。随处可见蚯蚓、蟋蟀,田间还可以听到虫鸣、蛙鸣。

如今,果林里,穿插地种着北京所有的水果品种,和100多种蔬菜。因为他知道“生态的多样性,对防治病虫害是很有利的”。当不同的植物、虫子在这个环境里共生的时候,就会形成“食物链”,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都能各取所需。他会放养一定数量鸡、鸭、鹅用来除草和杀虫。

他说,对于这片不施农药化肥的农场来说,这是最好的自然保护法则。

早在今年1月6日,1898咖啡馆的股东们就参观了邓志峰的斯坦福农场,见识了刚从呼伦贝尔大草原返回北京过冬的900多头牛。

“牛人养牛!”流连在近千头黑牛群中的股东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位洋博士学成回国后,养牛,养羊,养家禽,种果树,种蔬菜,种粮食……带着科学素养和爱钻研的精神,邓志峰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农民。

邓志峰的眼光足够长远,他准备花几十年的时间,改良土壤,构筑生态圈,保护生态链,实现他的生态农业梦。

不擅应酬,不跑项目,不拿补贴,而是自己默默坚持着,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个“傻瓜”。自傲也罢,不屑也罢,他只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和他养的牛一样,他就是有这样的牛性格和牛脾气。

原文刊载于北京大学校报

图片来源于作者

文字:龙茂乾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gaoxiaoou] 标签: 洋博士 养牛记 邓志峰
相关新闻: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