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资源环境

卖木材和卖风景,哪个能真致富?丨我的长江

2016-04-14来源:中国之声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条母亲河,还好吗?

今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推进之年,绿色生态和科学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之声推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特别报道——《我的长江》。

今天播出第三篇

《从木头经济到生态经济——两个伐木者的转型》

初春,行走在云南丽江束河古镇,龙潭潺潺流出的清泉穿过菜园田边,流经房前屋后,从桥下缓缓流过,流进金沙江。

尽管还没有到旅游高峰,但泽仁农布和妻子刘尚英似乎比平时更忙碌:一方面,他们的藏文化推广公司在丽江、香格里拉、昆明的三个分公司亟需提质增效;另一方面,他们已经跟另一企业联手,与迪庆州政府签订协议,投资打造小中甸5A级景区,同时谋划搭建迪庆高原中药饮片交易平台。

泽仁农布:现在我的老家环境保护得非常好,生态恢复了,客人越来越多。人流物流多了、商机就多了,企业就好做了。

发展绿色经济,让泽仁农布的生活充实富足

(泽仁农布供图)

在丽江石鼓镇,原本从北向南奔腾的金沙江转头向北,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这一带山林密布,自古就盛产优质珍稀木材,早年间为了运输便利,这些木材被砍伐后直接放进江里,顺流而下,最远可以到达南京、上海等地。砍伐的鼎盛时期,成千上万的巨木在江中翻滚,场面壮观。

泽仁农布1989年开始跑长途运木材,1995年投资1000万建了一个综合木材加工厂。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实施了长江流域全面禁伐天然林,森林工业企业关、停、破、转,各地“木头财政”的格局被打破,泽仁农布木材加工厂也只能关门停业。说起这段经历,他并不是特别遗憾:

泽仁农布:“木头越砍越少,越来越枯竭,路越来越窄。天然林停伐以后,2000年我们俩在香格里拉市开了一个餐厅,做得非常好,叫民族风味路。”

云南迪庆现在是旅游热门景区记者张江元摄

在云南,天然林禁伐带来的阵痛之后,云南省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资源逐渐修复,香格里拉、丽江等景区越来越受欢迎。泽仁农布和妻子除了藏餐厅,还开过酒店、旅行社,一路苦心经营,但都还算顺利。

与丽江直线距离500公里、同处于长江上游流域的四川洪雅林场,同样被禁伐政策改变命运的伐木工人巫炳松并不轻松。

巫炳松:“天然林禁伐,确实吃了很多苦。当时工资大概就200多块钱。最大的一个感受:当时最困难的时期,一说是林场的人,女的肯定是嫁不出去;男的肯定娶不进来。说白了就是身份地位各方面都很低下。说是林场的,感觉自己都说不起话。”

洪雅林场    记者张江元摄

以“木头经济”支撑的地方财政面临困境,四川洪雅的林业工人逐渐下岗、分流,留下来的员工苦苦挣扎。而在这个时候,云南迪庆的泽仁农布已经开始把触角从旅游业延伸到文化产业,受益于良好生态带火的旅游业,他越发意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

泽仁农布:“那绝对是生态经济好。以旅游为依托我们开展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传播),最主要做的是藏医学文化。现在我们已经做了十二、三年,在丽江的旅游板块里面,做得还可以。”

四川洪雅林场森林公园里,巫炳松也终于迎来转机:

巫炳松:“进入这片森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景观......”

记者凌晨(右一)、李健飞(右二)采访洪雅林场综合管理处处长巫炳松(左二)  记者张江元摄

他现在的身份是洪雅林场综合管理处处长,多年林业工人的经历,让他成为森林公园里专业的讲解员:

巫炳松:“你看这个苔藓,滴了多少水它都没有流出来,它对水分的涵养作用是巨大的。这是一个微观的森林环境,放大了这片森林它能给我们储存多少水呀!这个水绝对是干净环保的。”

新兴的森林康体旅游产业为洪雅林场注入活力。2013年,玉屏山旅游开发公司成立,引进高端户外拓展项目,200多万亩森林中以各种特产为代表的林下经济也同步发展。许多十几年前下岗、分流出去的员工陆续又回到林场。

巫炳松:“现在挺好,虽然说我们的身份还是林业人,待遇提高了,社会认同感也高了。就像开玩笑说你城里面人比不上我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吃的是生态食品,呼吸的是新鲜空气。我们住的环境也好,收入已经也还可以。比较满足。”

作为长江上游水源重要的涵养区,保住森林也就建立起了生态安全屏障。巫炳松希望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巫炳松:“现在我们还在慢慢找一些志愿者,公益宣传和推广这个保护意识:认识森林、感受森林、亲近森林、保护森林。”

记者手记:绿色的源头 苍凉的记忆

陈鸿燕

作为记者,有些题目是你心有感触念念不忘想去做的。于我,比如“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对这个题目感兴趣,是因为有太多的记忆和感慨: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特大洪水;1998年10月,云南省全面停止金沙江流域73个县的天然林采伐,同时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8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而工作近二十年,我见证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见证了迪庆从“木头财政”向“生态经济”的转变。

过去•现在

生命中能就“过去•现在”作对比说明的,必是有强烈反差对比的事情。我十多年前第一次到迪庆采访,从中甸到德钦的路上,惊诧于沿路满眼的苍凉:沿途山岩裸露、植被稀少、时不时可以看到一棵棵被砍倒的木材横七竖八地倒在那,大片以前的原始森林被“剃”成光秃秃的山头,只剩下满地的树桩;据说现在植被已经逐渐恢复了。去年九月,我再次到迪庆州采访,普达措国家公园满眼苍翠,高原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尽管不是同一个路段,不可能完全类比,但强烈的反差还是令我感叹人的作用和力量。

迪庆州原州委书记、格桑顿珠曾经忧心忡忡地跟我说,停止天然林砍伐,迪庆州经历了艰难的阵痛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迪庆藏族自治州80%的财政收入来自木材加工及相关产业,靠端“木头饭碗”的5000多森工职工,最多每年砍伐木材70万立方米。

云南森林公安一直在打击各类非法伐木行为  

图自云南警方网

这种靠山吃山,向自然无限索取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自然灾害接踵而来。1993年至1996年的3年间,仅迪庆州维西县境内就接连发生了多起山体滑坡、泥石流,近百户居民被迫离开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

而这次采访,迪庆州副州长蔡武城自豪地告诉我,在构建滇西北重要生态屏障过程中,迪庆森林覆盖率已从“十五”规划初期的63%,提高到了“十一五”末的73.95%,草地覆盖面积也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从2000年至去年,全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5.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23万亩;近5年来,完成人工造林84.33万亩,封山育林69.81万亩。这些年,我眼睁睁看着迪庆州越变越美。如今,香格里拉已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大量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山清水秀的迪庆     记者张江元摄

生态改善了,希望金沙江的水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泥沙。

从“木头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换

2012年,我采访过做藏民家访的香格里拉藏民奴奴嘎,他以前是做木材生意的,后来搞旅游业,每年挣几十万;而这次我采访的“古道藏家”董事长泽仁农布,同样是地地道道的香格里拉人,他以前跑长途运木材、投巨资建了木材加工厂;天然林禁伐后来开过餐厅、酒店、组织文艺演出......现在公司已经从香格里拉开到了丽江、昆明,经营项目从旅游业拓展到了文化产业,每年旅游产品的销售达到上亿元。从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业中尝到甜头的迪庆人,眼光更加长远,倾力培育并做强做大绿色生态产业,真正走上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云南丽江束河古镇古道藏家庭院白塔  记者陈鸿燕摄

四川洪雅林场综合管理处处长巫炳松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从曾经的伐木工人到现在的森林讲解员,这个角色的跨度也是够大的。对我们的问题,他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也许正是侃侃而谈的口才和专业的林业知识成就了现在的他。所有问题他都能生动直观地答复,一串串的妙语让人忍俊不禁。

而现在,洪雅林场已经成为“四川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不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引进了高端的旅游项目。巫炳松说:“你城里面人比不上我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吃的是生态食品,呼吸的是新鲜空气。我们住的环境也好,收入已经也还可以。”听他宣传自己的林场,连我都动心了,谋划着有机会和家人来体验一下。

记者陈鸿燕(左一)、贾宜超(右一)采访洪雅林场综合管理处处长巫炳松 记者张江元摄

采访的是人,绕不开的话题其实是水:数十万名林业工人从此由砍树人变为种树人、护林人,为的是保住涵养水源的森林,建立长江生态屏障。这次采访的两个点都有古镇:束河和柳江。束河被称为“清泉之乡”,三条清澈俊秀的溪水自北向南穿过束河古镇,一直流入大研古镇;柳江被称作"烟雨柳江",杨村河、花溪河拥镇而过,向北流向美丽富饶的锦绣花溪坝。因为有山有树有水,山水和谐,两个古镇都因此成为人间胜景。希望好景常在!

本期主创

策划:李伟 、吴紫芳

编审:武俊山、张则华

采写:张江元、陈鸿燕

旁白:白杰戈

制作:单丹丹

摄影:张江元、陈鸿燕

图文编辑:柴婧、周文超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卖木材 卖风景 致富 长江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