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美丽乡村乡村旅游

蜀中古镇 | 散落在四川盆地的文化珠玉

2016-02-24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司马迁曾说,川陕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这些栈道连通着四川与境外,著名的金牛道、阴平道、荔枝道等古道在秦汉时期便通蜀中。在这些古道的重要关口,还设立房屋给过往行人提供食宿,这应该是古镇最早的源头。蜀中古镇众多,因其形成原因不同,形制各异,风貌迥然,或险或幽,或秀或峻,如同散落在四川盆地的文化珠玉,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初春的朝阳给福宝古镇带来一种温暖、恬静的感觉。福宝古镇是建在山脊上的古镇,因为盐运而生。古镇的街道建在山脊上,房屋从山脊两边延伸至悬崖下面。当街的房屋都是两层,后面临崖的多是五层,沿山崖而建。临街的房屋用于经商,傍崖临河的则用于居住,因地制宜,巧妙构建,使整个古镇在突起的山脊上起伏有序,富有韵律,被古建筑学者们称为“中国山地建筑的典范”。摄影/曹铁

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 撰文/李小波 刘乾坤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纵论天下大势,在谈到四川时充满激情与遗憾。他认为四川争衡天下,上可以称王,下可以称霸,然而四川又不能坐守,像剑门关天下险、瞿塘峡天下雄这些险要,都是守不住的。“恃险坐守,必至于亡”,眼看着一次次被别人攻进来,四川人为何不沿别人进来的路打出去,争霸中原?

其实,顾祖禹的论断是针对封闭与开放的问题。从地理形态看,四川是相对封闭的盆地,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就把四川描述成一座天然的城池,北面以汉中褒斜谷为前门,西南以熊耳、灵关(雅安宝兴、天全一带)为后户,中间以峨眉山为城郭,西部有汶川少数民族地区的牧场,南部以云南、贵州的南中地区作为苑囿,“城池”前面还以岷江、渠江等为池沼,好似天然的护城河。

正是由于这样的地形,从来没有哪一个区域像四川这样渴望着内外的交流,四面古道联系着八方来风,北有金牛道,东北有米仓道,西南有丝绸之路,西有茶马古道,东有联系长江的东大道。但是,在内与外、进与出、开放还是闭守之间,一直是四川历史上的纠结。古蜀文明的兴衰就是很好的说明。

通黔古路,记载逝去的辉煌

这是福宝古镇通往贵州的路,沿山脊而建,十分陡窄。福宝古镇曾经商铺云集,为盐道上往来的商人提供补给和食宿。随着古镇周边新建市镇的不断兴起,古镇的商业逐渐衰落了,只留下老旧的建筑与石板街道,成为寻幽访古的旅游地。摄影/曹铁


老榕树,曾经慰藉商旅的路标

这棵老榕树位于福宝古镇东边的盐道上,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了。这棵榕树曾经是商贩们寻找福宝古镇的路标,也曾经为他们数度遮挡夏日的炎炎烈日。对于行走在盐道上的商贩,远远地看见这棵大榕树,就会产生终于靠近了人烟、很快就会食宿有着落的温暖感,慰藉他们连日疲劳的身心。摄影/喻磊

商代晚期,古蜀王杜宇以成都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王朝,教民务农,国力兴盛。但是,由于蜀地洪灾严重,杜宇治水的水平有限,于是,从长江荆楚一代引进了“水利人才鳖灵”,结果,水患治好了,鳖灵却通过王权战争赶走了杜宇。杜宇只好隐居到西部岷山,化为杜鹃,终日哀啼,这就是“杜鹃啼血”的故事。到了战国末期,开明王朝与秦国通好,还互送礼物,秦惠王相送几头会“屎金”的牛,蜀王开辟道路去迎接,结果中计,迎来了大兵压境的铁骑。开明王的安阳王子率领三万余人南迁至今天的越南,称雄百年。这个故事说明,封闭与开放不是现代人说得那么轻松,杜宇一开放王朝就被取代了,开明一友好蜀国就灭亡了,这些四通八达的古道不是简单的历史谈笑,身临其境,怀着历史的同情心去领会,也许才能深解其意。

行走在四川盆地,你会深切感受到,在众多的关隘或者交通节点上,一座座遗留的古镇触动着四川历史的神经,有封闭的军镇,也有开放的市镇,既是环绕四川的坐标,也是进出盆地的见证。不同的镇在历史上的形成原因是不同的。关隘上的“镇”在和平和战争时期扮演着双重角色——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如广元市昭化古镇(城)、剑门关镇等;因为通商而形成的镇地处水陆要津,四时繁华,如巴中市恩阳古镇、泸州市合江县的福宝古镇等;有的因为移民而形成集镇,如达州市的石桥古镇、南充市蓬安县的周子古镇等;有的因为屯兵而形成军民交流的集镇,如巴中市通江县的毛裕古镇这些历经风雨洗礼的古镇,各有千秋,我们在四川盆地中精心捡拾几颗珠玉,选取独特的关镇,如昭化古镇、剑门关镇,红军文化代表的恩阳古镇、中西合璧的清河古镇等来展示四川古镇的特色,让人们感受其不同的文化特质。

四川省主要古镇分布图

昭化古城、剑门关镇,挡住豪杰无数

所谓关镇,是指建在关隘上、具有军事防御意义的古镇和古城。这种以镇为中心,集古道、驿站、古城于一体的建筑形式在全国保存完好的已不多见,但在川陕公路和京昆高速沿线上,自秦岭入川,先后有昭化古城、剑门关镇、剑阁古镇(城)三个古道关镇,且都保持着当年的规模和气势。

顾祖禹说,关中王朝要取天下,必先安蜀。征服四川,有两条路线,即“江道”与“蜀道”,江道从长江溯流而上,“蜀道”沿金牛古道南下。刀光剑影中,这三座重要的关镇成了四川北望中原和关中得陇望蜀的制衡点。

昭化古城的四条青石板路连接着四座城门,北门“拱极”,南门“临江”,西门“临清”,东门“迎风”。在昭化古城,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古城大抵上都是方形的,南北门在一条直线上,东西门在一条直线上,而昭化没有哪两个门在一条直线上,且南北比东西要短很多。东门外地形狭长,无法摆布重兵攻城,北门临山,大山就是最好的天然屏障,南门有滔滔嘉陵江水,大军如何攻城呢?唯有西门外有一旷野可以列阵攻城,因而昭化不致于出现四面被围的困局。

汉末,刘备受张松献图,看到这里“弹丸之城却有金汤之固”,以昭化为基地灭了刘璋,建立政权,所以说“蜀汉兴,昭化起”。同时,昭化也是蜀汉的终点。蜀国晚期,费祎主政期间,在昭化建丞相府,遇刺身亡,“蜀汉亡,昭化止”。如今,看着并不雄伟的昭化城门,也许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成也昭化,败也昭化”的蜀国兴亡之地。张飞与马超在西门外嘉陵江畔的平原上大战三百回合,故此地名为战胜坝。现在旷野已不复存在,原本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已变成花团锦簇、亭台楼阁,和公园没有两样。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邓艾绕开了重兵把守的昭化,清朝吴三桂的大军数月未能攻下这座城池。

作为曾经的蜀国第二都,昭化古城内的考棚、孔庙、乐楼,汇聚着浓浓的文气,码头经济的繁荣至今流传着“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典故。走进坊巷的一家客栈,门联上写着:“日过很多老陕,夜宿不少秦人。”可见,除却战争的烟云,在城方如印的玉玺龙气下,熙熙攘攘的利来利往,辇毂之下的市井风情,都汇聚于此,印记岁痕。

昭化以南便是雄峙天下的剑门关镇。“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如其名,当年诸葛亮统兵伐魏,见两岩奇峰,倚天如剑,下令凿岩造阁,凭险据守。从此,这一剑之关成了千年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剑门关再雄再险,也不过是一道人工屏障,建关而不守关,是诸葛丞相的旷世伟略,他以攻为守,六出祁山,把战场拉到远离四川门户的甘肃礼县一带,使司马懿忙于迎战之中,还要遥想剑门的坚固,迟迟不敢南下攻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最后,魏国名将钟会、邓艾率10万大军兵临剑门,姜维以3万人御敌于关外,为飘摇的蜀国支撑起最后的一抹残阳。


新场古镇,四川最大的水乡古镇

在成都市大邑县新场古镇赶集时,可以见到很多人买卖菜秧和树种,这是天府之国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延续。历史上,新场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地处成都平原与邛崃山脉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水陆便通。古镇上古建筑群落的面积多达数十万平方米,是四川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水乡古镇。摄影/刘亁坤

剑门关是三层翘角式箭楼,正中有道匾额,上书“天下雄关”,古往今来,南来北往的过客都要叹其雄奇,感其沧桑。剑门关,像一位孤独的勇士,以一己之躯阻挡南下铁骑,任凭寒光雪刃,在一次次惨烈的战斗中守住了领地,但无法挽救命运的劫数。

剑门关以南,便是剑门关镇。当今的旅游广告语说,“看天下雄关,品剑门豆腐”、“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四川人以特有的幽默方式向游客讲述姜维如何用豆腐为军粮,以豆渣为马料,闭关坚守击退邓艾的故事。唐玄宗避难入蜀,在落入围困之际,一碗剑门豆腐令龙颜大悦,并赐名“皇豆”。百姓避讳,称为“黄豆”。如今的剑门关镇已经失去了军事的功能,一处处石牌坊、石牌楼、石经柱、拴马桩、戏楼、财神殿、石阙等古迹,留下一段故事的铭记。坐在古镇的房檐下,看着横亘在眼前的巨大山体屏障,仿佛拉开了三国纷争的历史帷幕。

有了剑门,身后的剑阁就多了些倚仗。从历史渊源看,剑阁古城源于昭化,从军事区位看,昭化与剑阁互为犄角之势,控制了川北的水陆交通,素称“川北锁钥”。从剑门关镇通往剑阁老城的古道已经改建成通衢大道,两旁的千年古柏断续相连,如入古幽之境,最密集的一段已经开辟成翠云廊景区。传说中的张飞驻军植树也许是戏说,征战之时哪还有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闲情。在关中王朝和四川政权之间,布满马蹄印的石板路与偌大的参天古木分明是迎接皇恩的林荫大道。四川许多古城的北门都名为“迎恩门”,由此可见一斑。果然,“安史之乱”后,避乱入蜀的唐玄宗就驻跸在此,使得偏僻小城增添了几分王气。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州杨凤羽在明代基础上维修城门。现存南门箭楼,通高13米,石砌拱券门洞,双扇木门,外护铁皮,乳钉铆固,门额刻字“秀分阆苑”,可见清朝入关后的乾隆盛世,使防御城门也变得诗情画意,军镇城楼也与昆仑仙境的“阆苑”凌风争秀,生机盎然。

剑关不是关,剑门亦非剑,昭化古城、剑门关、剑门关镇、翠云古道和剑阁古城,在关中蜀中之间铸剑为犁,进则天下,退则天府。

古镇生活,享受慢节奏的惬意

春节期间,孩子们正在尧坝古镇的老街上燃放烟花。这座石牌坊是川南地区独有的武进士坊。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皇帝特敕尧坝武科进士李跃龙修建牌坊,以示彰表。牌坊高达8.8米,上题刻书法对联,雕刻瑞兽图案。文革时期,当地百姓为了保护此坊,将其涂上白色的灰浆,上书文革标语,才得以躲过劫难。摄影/袁蓉荪


这是尧坝古镇专门打纸钱的老手艺人,他正在给一摞纸钱打上铜钱的印记。川南一带重视祭祀,民间将这种打上铜钱印的草纸用于祭祀,意即给在阴间亲人的钱币。虽然现在有了很多不同币值的冥币,但人们还是要选取这种自制的纸钱用于上坟和祭祀。摄影/喻磊


尧坝古镇的一家店铺经营黄粑,这位中年汉子正用糯米浆制作黄粑。黄粑是川南一带的特色小吃,用糯米浆为主料,添加红糖,入口软糯,回味悠长。摄影/曹铁


剃头匠,在城墙下坚守传统

尧坝古镇保存着古老的城墙,每逢赶集日,一溜剃头摊子就在城墙下摆开,为乡亲们服务。古镇上的老人们习惯了传统的剃刀和推子,逢上赶集天,剃头匠就会先后到来,为他们最后的粉丝们服务。摄影/喻磊

元通古镇,这里的人们在清明节狂欢

元通古镇位于成都崇州市中部偏北方向,最早的建制可追溯至东晋初年。因其地处河汊纵横之地,溪河众多,历史上曾经叫过水渠乡,至今有16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历史余韵:古朴的建筑、井字形的古街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元通周围水美土肥,物产丰富,发达的水系曾经使元通成为重要的水陆要津,古时候山区的土特产和外界的生活用品就在这里交易。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崇庆州志》称,元通“有小成都之称”,走进元通,便可以看到益州(今成都)的缩影。历史上的元通商铺林立——明清时代,元通的土陶、竹器、斗笠、棕鞋、缫丝、织绸、皮蛋、酿造等产业发达,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多山货,这一带主要的外销产品是木材、菜油、粮食、牲畜、家禽,集山区物产与平原农产品的综合优势,明清以来,一直是崇州的商业大镇。在崇州市文管所翻开古旧的光绪年间编撰的《崇庆州志》,可见这样的文字:元通“诸市俱全,为一州货财之薮”。

清明会举办的时间是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后三天。旧时的清明会被称为“清明河坝”,也叫元通清明会。这种民间集会是当时川西平原上最大的农资产品交易会,其规模迄今也是最为盛大的。清明会始于何时没有具体年代,从最初发源的名字——“劝农大会”推测,应该起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四川有劝业道官署,负责劝业道的周孝怀关心政务,将每年二月的花会更名为“劝业会”,这个以发展农业经济产业为目的的会便叫“劝农大会”。数百年来,元通的工商业和农业都很发达,崇州的味江之上舟楫往返穿梭,商人如潮,以至于上千米的长街店铺相连,白天人潮汹涌、摩肩接踵,夜晚灯红酒绿,通往元通的路旁也是摆摊设点的乡民小贩,清明时节的盛会逐渐形成。这种集会在数百年来不断催生元通的经济向富庶的方向发展。

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不少商家和戏班就来到元通,河畔的空地上会搭起戏台,戏台周边是农产品市场,各种农具、家具一应俱全,还有日杂百货摊点、大型电动游乐设施,当然其间少不了各种美食摊点招徕顾客。到了这几天,元通镇上的原住民要换上大锅煮饭炒菜,以待前来的亲友,商家提早预订桌席、旅店招待远方的客户,在推杯换盏、观赏游乐中,洽谈当年的所有生意。这是元通物产丰富、地处水陆要津的重要区域地位而催生的商业经济。

春天的成都平原上,很多地方都有农具交易会,通常被称为春台会。元通的清明会比一般的春台会时间更长、规模更大、节目更多,而且时间特别——别处的清明都是对亡者的追思,缘何这小小的元通却这样的热闹?有人从积极的意义来这样解读:清明时节,百花盛开,大规模的春耕就要开始,这时可以集中展销各种农具和种子,利于农事。相对于祭祖,这样更有积极的生产意义,便将上坟祭祖移到了春节期间,在春天专注于农业生产。这样,清明会就在人们的欢乐气息中流转了数百个春秋。这样的调整,农业生产和上坟祭祖两不误,才有了这独特的元通清明会。

上里古镇,古代规划设计的典范之作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蜀太守营建了成都平原上最早的三座城池:成都、郫邑、临邛,三城成犄角之势,互为依托。“临邛自古称繁庶”,汉代“福布斯”首富卓王孙在临邛冶铁求富,“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但继续前行,便逐渐进入路遥蛮荒之地,西周时代就有固定的道路馆舍之设:“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名侯馆,侯馆有积。”

从临邛出发,翻过龙门山后的第一个驿站就是上里。翻开地图你就会发现,上里古镇到雅安、芦山、名山和邛崃的距离基本相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这两条重要的古道交通线均从上里穿过,上里、中里、下里,层层递进,连接起商贾云集的兴旺市镇。

走进上里,立即会感受到古代驿站的交通繁忙,小小古镇分布有各式古桥,隐约有些江南小桥流水的韵致,在山野中透出清新自然的气息。清朝年间,上里古镇内有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称“五家口”。

进入上里古镇有三座石桥,河的下游称为下场口,这里架设的平桥离水面不高。位于上游的上场口有座石桥,被称为“中国第一立交桥”,比下场口的平桥要高一米多;最高的桥是距古镇上百米的二仙桥,在古镇的上游方向。二仙桥是上里古镇最有名的,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属单孔大跨度古桥。桥上长满青苔和藤蔓,苍老中蕴涵着灵气。登桥瞭望,合围在古镇外的山头构成了十八罗汉拜观音的吉相。佛道之间,人神之间,也许通过这座仙桥得以沟通,保佑着驿站上奔波辛劳的行商坐贾。

拱桥我们见得多,被称为“古代立交桥”的平桥可不多见。上场口这座桥横跨河面,架在护河的河堤之上。河堤是沿河行走的道路,高于河堤的桥面会影响人们沿河行走,古代的建设者便在桥面下修建了宽达一米多的“旱桥孔”,方便行人通行。这样,桥面跨河可以行人走车,桥下沿河也可以行人走车,形成了立体交通,有机地分流了人群,也创造了桥梁史上的奇迹。

上里古镇,这里有中国最早的“立交桥”

这是上里古镇上场口处的古代“立交桥”。桥的两端有平行于河面的两处旱桥孔,供人沿河堤行走,旱桥孔上方是进出古镇的平桥,可过车马,为茶马互市时期马帮的主要通道。在河的西岸还有石雕的龙头,以佑平安。摄影/冉玉杰

二仙桥,它的设计以人为本

这是上里古镇场镇外的二仙桥,拱形的桥面高过河面很多,是为了确保洪水期时进出古镇的交通不会受影响而设计的。摄影/袁蓉荪

进入上里古镇的三座石板桥相隔不远,平行排列,乍看起来似乎有些多余:短短的几十米河道,有一座桥足矣,为什么要建三座桥?仔细观察,三座桥的高度明显不同。原来河道的水位随季节变化,考虑到枯水期和洪水期的差别,分别设计低、中、高水位的平桥和拱桥,保证络绎不绝的马帮进出之通畅。

令人惊奇的是,由桥进入市镇,市镇上下游数百米的河堤路沿岸并没有商铺,多为房屋的后立面,并没有形成常见的半边街、临河街。这其实是古人的良苦用心:首先,河堤除了防洪还是交通要道,如果兴建铺面,临河街人潮涌动容易发生落水事件;其次,河堤不建街市,有效地将人气聚往市镇中心;再者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河堤的正常防洪功能,不至于因为铺面众多、人流量加大而影响河堤的寿命。

廊楼下的茶馆,在赶集天最为热闹,是四周乡邻、亲友间聚会的主要场所。摄影/刘亁坤

石牌坊,无言胜有声

这是达州市石桥古镇列宁街上的石牌坊,红军当年在上面刻了不少标语,由于正中印堂部分刻上了“列宁”二字,这条老街后来就更名为列宁街了。古镇上还有“打倒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活捉刘湘,活捉杨森”、“一切归无产者所有,哪能容那些寄生虫”等23幅标语。摄影/冉玉杰

周子古镇,嘉陵江畔的风水聚落

自古以来出入四川的陆路通道主要有三条:金牛道、米仓道和嘉陵古道。如果从时间看,嘉陵江水道借舟楫之利,应该是最早的古道。嘉陵江从秦岭发源,与源自甘肃天水的西汉水汇合后,流经陕西略阳,穿越大巴山,至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古镇纳白龙江后,继续向南,流经南充,在重庆市合川区先后与涪江、渠江汇合,然后在重庆市注入长江。

人们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的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之间,有什么支流可以将她们联系起来?考古学已经证明的一条纽带是汉水,因为中原的青铜文明需要湖北的铜矿,所以,商周的钟鸣鼎食之中也许回荡着汉水的波涛,混合着大冶市铜绿山的共鸣。而嘉陵江,则是以一种神秘的文化意象沟通着南北的文化之河。在中国古代的选址中,曲流形成的山水环抱之地往往成为风水吉地,嘉陵曲流尤为众多,人类活动依偎其上,择吉地而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在中国风水史上,这条连通甘肃、陕西、四川和重庆的水系,堪称风水文化和景观的代表:甘肃天水——伏羲画卦传说地,奠定了中国风水的源头;剑门昭化古镇——昭化与嘉陵江组成了八卦图案,有“第一山水太极”之称,见证了风水择吉的奇迹;阆中古城——中国最典型的风水古城布局,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的归葬地;南充凌云山,中国第一风水奇观,有最完整的自然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典藏吉地;最后,嘉陵江在重庆注入长江的瞬间,还在回望“朝天”的门阙,重庆古城的“九宫八卦”布局似乎与西北天水伏羲画卦地有着天然的渊源。

前述嘉陵江畔的聚落堪称中国传统风水学上择吉而建的典范,而周子古镇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周子古镇位于南充市蓬安县,原名舟镇。顾名思义,沿江河舟行,可停泊于此。因为是汉代文豪司马相如的故里,宋代大儒周敦颐慕名前来朝圣怀古,蓬安士绅学子又仰慕周敦颐的学识人品,闻讯列队于驿马道旁,欢迎并盛情挽留周敦颐逗留讲学。之后立碑铭诗,以作纪念,舟镇从此更名为周子镇。

太极八卦与风水对古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古镇的位置正对河流弯弓,不聚财且有杀气。为了弥补地理上的缺陷,古时候的商人们便纷纷筹集资金,修建了财神楼,祈求诸位神仙护佑古镇人民吉祥平安。修建之后,成为千里嘉陵江唯一的财神楼,被称为“嘉陵江上第一楼”。

在历史典故的背后,我还是相信周敦颐到舟镇,是为了在嘉陵江流域撷取周易八卦的密码。从人文资料到自然形态,嘉陵江堪称中国风水文化之脉。在周子古镇,走进爱莲池和纪念周敦颐的濂溪祠,诵读太极图说,真有畅品天地与人和的畅快淋漓。

雕刻,复原古镇富家生活

雕花木门是四川古镇大户人家喜爱之物,每个古镇都有名门望族,高墙大院,除大门外,内屋的门都有雕花,多为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摄影/冉玉杰


四川很多古镇上的大户人家也喜欢用砖雕来装饰华堂,这是阆中一个大院中的砖雕。图中一主一仆,主人策马而行,仆人在后撑着华盖,多少带有这户人家的生活写意。摄影/冉玉杰


毛裕古镇,鲜为人知的安静之地

巴中市通江县毛裕古镇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镇。古镇嘉靖门外的这棵树下,有一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引得当地人好奇地观看。嘉靖门的城墙上刻满了红军标语。摄影/冉玉杰

龙华古镇,羁縻边疆的西南重镇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的论断影响了中国传统地理观几千年,把岷江看成长江的源头,流经天府平原时,又分出沱江,两条中国远古的人文之河分别在宜宾和泸州汇入长江,也并列成川南的两大重镇,成为朝廷羁縻西南的半壁江山。

廊桥,龙华古镇的守护者

龙华古镇上的廊桥,曾经是宜宾与乐山之间往来的要津。桥上修筑了瓦屋,形成长廊,因此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当地人乘凉憩息之所。由于交通繁忙,坚固的桥身为木石结构,可抵御夏日山洪暴发时洪水的剧烈冲击。摄影/喻磊

寻古访幽者,他们和古镇都是风景

龙华古镇的建筑与石板街面都没有被改变过,依然保留着岁月的记忆。龙华古镇已经逐渐成为绘画、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基地,每年来此绘画、摄影的人越来越多,成为古镇上的另一道风景。摄影/喻磊

川南古镇的代表有宜宾市的龙华、泸州市的福宝和尧坝等,在三省交会之处呈现多元的民族和边疆特色。龙华古镇是鲜为人知的一处古镇,藏在深山之中,保存着完好的古镇形态和生活场景。龙华古镇曾为古蜀族居地,后为彝人居地,是彝汉争夺之所,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曾亲率大军从这一带进入凉山、云南。

唐代为稳定边关,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统治,在泸州设都督府,在宜宾设戎州。到宋代,川南等同于成都的军政地位,面对长江以南的“泸夷”,宋神宗于元丰四年(1081年)设泸南安抚司,元丰五年(1082年),又将四川四个路中的梓州路和夔州路的兵马钤辖司迁至泸州,使得泸州的军政地位几乎与成都相当。所以,蒙宋战争时,川南的军事地位成了抵抗蒙古大军的重要桥头堡,泸州建神臂城与沿江城堡呼应,慷慨悲歌,千古绝唱。可见,川南在宋代的地位之重。同时,宋代是四川古镇形成的关键时期。民间自由贸易形成初期的草市镇,是市镇的初期,泸州草市镇多达67个,发达程度仅次于成都,成为四川与贵州、云南交界边地兴旺的贸易之地。龙华古镇便在这一时期形成。自明、清两朝的发展,形成了川南地区大集镇的规模,也是宋代以降历代四川边防驻军重地。清咸丰元年(1851年)曾设平安营,并修筑城墙、炮台等军事设施,建筑衙署、房舍。

龙华古镇背靠八仙山,山上有立佛为主的摩崖石窟。登临八仙山,可以俯瞰龙华古镇,四面环山,大小龙溪环绕古镇,形似“二龙夺宝”之势,其格局是三桥二溪围一镇。三桥之中最美的莫过于廊桥,龙华人称为凉桥。此桥是昔日宜宾与乐山之间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桥上筑瓦屋形成长廊,既为龙华到沐川方向必经之道,又是当地人乘凉憩息之所。由于交通繁忙,桥身为木石结构,坚固耐用而且体量较大,可抵御夏日山洪暴发时洪水的冲击。桥基坚固加上通廊覆盖,勇武坚强又不失纤丽轻柔,廊檐亭阁呈现向上飞动的轻快,韵律生动。

桥面的画舫上题有匾额,“志在千里”、“廊纳熏风”。从乐山到宜宾,古代盐业是十分重要的物资。“熏风”即南风,中华人文始祖舜弹着“五弦之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当时山西的池盐就是靠温暖的南风结晶,使财富聚集,所以,“熏风”也是财富之风。乐山产的盐通过这里运往川南,自然也是熏风财气。

昔日的战略要地和财富通道在时光中逝去了,龙华变成了川南建筑的活化石。俯栏远望,伴随河滩的水声,浣衣女的笑语仍能让你心动,和廊桥的风姿绰约一样,浸透着边城遗世的浪漫。

恩阳古镇,宏大的红军博物馆


恩阳全景,这里不愧是“小上海

这幅恩阳古镇的全景图得来不易。我们虽然经常拍摄恩阳古镇,但从未窥见过其全貌。我们专程请巴中市通江县航模航拍小组拍摄,才得以看到古镇的中心原来呈三角形,所有建筑沿中心层层外延,形成一个巨大的聚落。仿佛依稀可见当年水陆客商云集于此的繁盛场景,不愧曾有“小上海”的雅号。摄影/航模航拍小组:郑荣武、李仕亮、何嗣猛

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古镇始建于公元525年,当时为义阳郡,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更名为恩阳,一直沿用至今。1980年设为镇级治所,是川东北地区的重要商业中心。

恩阳河上通南江,下达重庆,是川东北出入四川盆地的重要水路,同时又地处古蜀道“米仓道”的重要节点上,水陆交通发达,商业兴盛,是大巴山区的物资集散中心,400余家大小商号经营着各种商品,加上数十家餐厅、小食店和茶馆、客栈,是一个极繁华的城镇。在恩阳河的对岸,可以见到恩阳古镇的青瓦屋面鳞次栉比,起伏有序,蔚为壮观,不愧其商业中心的历史地位。走进古镇,一进、两进的四合院透着温馨,临河的房屋有吊脚楼,当街的建筑有美人靠。所谓美人靠多为未出嫁的闺秀在楼上看景的阳台,柱子与屋面有起支撑作用的撑弓,上面有精美的雕刻,有戏曲人物,有花卉图案,是很有特色的地方建筑构件。

恩阳古镇的街道多达28条,几乎每一条都有红军文物存留。1933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巴中县城,于当年6月建立了仪阆县苏维埃政权,治所设在恩阳镇(后改制为恩阳县),辖区有1镇10区37个乡,总人口30余万人,恩阳成为红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这里建立了各级工会、贫农团、少先队、童子团等群团组织,还兴办了铁厂、被服厂,红军发行的货币也在这里印刷。

在古镇的老街上行走,还会看到很多红军旧址,恩阳正街78、79、80号是当时中共仪阆县委县苏维埃旧址,镇敬老院是红军时期中共恩阳市委、市苏维埃旧址,恩阳一条名为正街的街道上,还有恩阳县革命法庭旧址、恩阳县政治保卫局旧址、恩阳县邮政局旧址和恩阳县交通局旧址等20余处革命旧(遗)址。当时红军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国家所需的机构建设。恩阳古镇是当年恩阳县(仪阆县)经济文化交通军事活动的中心,县级、市级机关均设在古镇上。现在这些旧址依然保存着原有的面貌,述说着恩阳的革命历史。

红军在此3年的时间里,遗留下众多的石刻标语。随处可见的红军石刻标语有“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只有革命才是出路——红三十军政治部制”等,达87幅之多,是一座巨大的红军博物馆。


新添古镇,守护一方净土

雅安市荥经县的新添古镇,是从四川盆地进入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通重镇。从这里往西抵达天全,经芦山县可达康藏,往西南可达荥经,翻越大相岭可达泸定和汉源,是连通茶马古道与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摄影/刘亁坤

清河古镇,秦巴深处的欧式古镇

四川素有巴山蜀水之称,巴山的崇山峻岭延续着巴人的豪气,“巴为将,蜀为相”,历来是巴蜀的文化分野。令人奇怪的是,四川和重庆以长江为界,有关“巴”的地名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如大巴山、巴中等,而巴人后裔土家族几乎都分布在长江以南。

秦巴山地的巴人遗风造就了川东地区的江湖情结,达州市大竹县清河古镇是最典型代表,四川袍哥首领、曾任国民党第八十八军军长的抗日名将范绍增就出生在这里。袍哥是指清末民国时期四川一带的哥老会组织,在四川一带叫袍哥。范绍增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而且生性豪放,表面憨厚内里机敏,人称“范傻儿”,四川方言剧《傻儿师长》、《傻儿军长》、《傻儿司令》就是以他为原型。

闸门,乡土建筑的时尚“风向标”

清河古镇的南北入口各有一道闸门,均为希腊式圆柱与中国传统雕花相结合的样式,是上世纪30年代四川乡土建筑最为时尚的式样。闸门上有清河名士“郭举人”亲书的牌匾。这道闸门上书“清场雅镇”,另一道闸门上则是“河引利源”四个大字。摄影/曹铁


廊楼,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

清河古镇的这条主街全长385米,街道两旁的建筑都是二层楼房,均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108根罗马柱既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又营造了两米宽的通廊。这通廊被称为“廊楼”,是行人遮风避雨的通道,也是商家的货摊。摄影/刘亁坤


天井阁是清河古镇的特色之一。两边的通道直达后街,大门一关,自成一方天地。摄影/刘亁坤

将军街是范绍增为光宗耀祖而修建,为了显示自己开过眼界,专门从上海收集西洋建筑图样,再根据清河镇所处的地理环境请人设计,将西洋的建筑风格与丘陵山地相融合,并结合四川东北部民居的一些特点,建设出了一个全新的清河古镇。于是,清河古镇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唯一地处乡村的西洋建筑街区——全长300余米的廊楼颇有些气派,整个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瓦顶悬山式,天架椽屋,一律采用外廊式穿榫结构的两层楼房,街道两旁各有通廊和108根仿希腊式圆形廊柱,柱身均有人物、动物及花鸟等浅浮雕图案。这个西洋风格的建筑街,窗户和门框却是典型的中式风格,许多细部雕塑为白菜等纯粹中国的造型,将中国民俗中的“百财”之意寓意其中。从街面走进室内,内部更是保留了中式的传统四合院造型,通风、采光沿袭古法,天井四壁的廊柱上,依然雕刻传统的图案。上个世纪在都市中盛行的中西合璧风格来到了西南的山乡之中,呈现出独特的西洋建筑与乡土气息相和谐的气质。

除此以外,还可以看到范绍增的亲属、同僚的西洋公馆建筑。走进清河,一片乡野背景中,偶尔会突兀起一座碉楼、散落几家洋房,很难说出这是文化的冲突还是文化的融合。

清河古镇的日常小吃具有江湖的味道。大竹特产“仁”字豆腐干就和四川的“袍哥”文化有关。四川袍哥历来有仁、义、礼、智、信五大堂口——五大堂口相当于五个字辈,仁字辈是最高的。大竹县兴隆场的刘炳然是“仁”字辈的袍哥,于1920年发明制作了风味独特的豆干,采用优质上等春豆,以本地狐狸山下的一种野生植物酸甜梗作上色原料,经过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浸润山香余味,并且每块豆腐干上都印有一个“仁”字。从巴人勇猛到袍哥豪气,一方水土,一方风气浓缩在这小小的食品中,让你在西洋古镇的堂口老屋,细嚼慢咽,谈笑回味。

历史悠久的四川,精彩的古镇不止于此,这些古镇目前还与时下的工业文明、信息时代有着一定的距离,让我们还能看到往日的家园是那般的亲切、闲适和温暖。在那里,有乡情,有历史,有传奇,还有我们向往的生态居所。古镇,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栖居梦境。

本文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3月刊,撰文/刘乾坤 李小波 摄影/冉玉杰 等 责任编辑/周晓红 图片编辑/王彤 刘乾坤。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古镇 剑门 四川 元通 龙华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