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其它热点

观影 | 震惊的不只春运,还有中国乡村之裂变

2016-02-03 作者: 陈宇 来源:凯迪网络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又是一年春运到。此刻,重温曾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纪录片《归途列车》海报

导演: 范立欣

主演: 陈素琴 / 张昌华 / 张琴

类型: 剧情 / 纪录片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四川话

上映日期: 2010-09-03(中国大陆)

2006年,导演范立欣为了拍一部春运题材的纪录片,找到了在广州打工的张昌华和陈素琴一家,先后三次扛着摄像机,跟随他们挤春运列车,在广州和四川之间往返。期间,还恰好遇上了2008年由于南方持续冰雪天气而造成的春运大拥堵。

在广州火车站,范立欣拍下的这段画面,其惊心动魂之程度,实在难以描述。相比电视新闻里浮光掠影式的春运报道,《归途列车》里的广州站活脱脱就是一个人间地狱。60多万人几天几夜滞留在露天广场上,忍受着饥饿与冷雨,不满和牢骚开始发酵、膨胀,拥挤推搡中不断有倒下的旅客被武警抬出来,一对劫后重逢的姐妹坐在黑压压像蚂蚁一样的人群外,不管不顾地互相抱头大哭。撕心裂肺的哭声,直让人觉得,莫说是回家,不被踩死在人群里,能好好地活下来,就算是万幸了。

张昌华的女儿丽琴第一次挤春运,刚进车站,面对难得一见的人潮大军,感觉有些新鲜,竟情不自禁地笑了。旁边的母亲对此很不理解:“好笑吗?你还觉得好笑。不好赶车只觉得很可悲,不可笑……”

但更可悲的还在后头。等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平平安安回到家,却发现,这个家已支离破碎。新的压抑和悲伤,无法言说的痛,比挤春运火车更让人难以承受。

张昌华夫妇俩在女儿一岁大的时候,就出外打工。多年的分离,让两代人中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他们拼命挣钱,一心想让女儿和儿子用功读书,以后好留在城市,不再受苦,谁知已经长大,有了独立意识的女儿非但不领情,反而对父母不顾家的行为很有怨言,一心想辍学逃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去。

影片最高潮的一幕就在这种不可调解的矛盾冲突里酝酿。夫妇俩想劝说女儿回学校读书,被逼急了的张琴按捺不住地爆出“老子”的粗口,这在封建家长意识浓厚的张昌华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他冲上来用武力教训女儿,两人揪打在了一起。

无情的摄像机把这组生动而又令人难堪的镜头如实记录下来。愤怒之极的丽琴仰头对着镜头咆哮:“你不是要真实吗?这才是真实的我,你要我怎么做!”

如同陈昌华那几记扇在女儿脸上的响亮的耳光,18岁叛逆少女丽琴的咆哮也让所有观影者心中一震。《归途列车》虽然在宣传上是“春运题材”,但它真正记录的,却是如今被打工潮所席卷下的中国乡村不可阻挡的内部裂变。

留守儿童,是近几年打工潮兴起后社会关注的焦点。据2012年教育部所公布的数据,广大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已超2200万。然而大多数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处在担心他们成长的阶段,并不曾真正痛彻地体会当这批缺乏亲情、缺乏家教的留守儿童长大之后,他们将会与因循守旧的父母、与外面充满诱惑的世界发生怎样猛烈的碰撞。《归途列车》恰好弥补了这个遗憾,以即将成人的少女丽琴的视角,将残酷的既成事实摆在了观众面前。

丽琴的父母有错吗?他们固有的农村出身,让他们无法摆脱小农意识的局限。他们是中国最无私的群体,却也是中国活得最艰难的群体。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生活,并没有太多选择,要么出去打工挣钱,但无法照顾孩子,要么在家守着孩子,却有可能越过越穷,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往往,他们在痛苦中选择了前者,却不想如今的孩子,早已不是如他们那样本分、勤劳、善解人意的一代了。

《归途列车》最后的结局是,丽琴去了深圳,找了份夜场服务生的工作,在灯红酒绿的喧闹中寻找她所梦想的生活。而陈昌华夫妇继续在广州漂泊,眼看着女儿尾随他们步入打工的后尘,却无能为力。也许,即使一样的打工,在两代人头脑里,也有了不一样的含义。

陈昌华一家的悲剧,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肯定不是个案。这是数以千万计的无数个家庭的悲剧。还应该看到的是,《归途列车》结束拍摄是在2009年,距离现在,又过去了6年。虽然只是短短的6年,乡村的景象却足以再次产生巨变。

以笔者所在的豫南平原为例,因为打工的缘故,农村人的确比以前富裕了许多,于是,他们不再满足于世世代代住在乡下,而是具有了更大的野心,就像《归途列车》里丽琴外婆教育丽琴弟弟的那样,纷纷在县城买了房子。他们将是新一代的城里人。而偌大的村庄,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了些老弱病残,没有多少人烟。

至于留守儿童,这新生的一代,也已不再像丽琴和她弟弟那样,每天为生计发愁。他们出生在了父母手头开始阔绰的好时代,在爷奶一辈的照看下,正变得为所欲为。爷奶不敢管教,父母好不容易春节回来一趟,宠都宠不够,更是百依百顺。甚至读书,也不再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

他们的父母,见识了中国高校疯狂扩招下大学生四处求职的窘迫,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再次开始泛滥。他们和陈昌华们的想法刚好掉了个头,他们倒情愿孩子快些出去打工攒几个钱,在县城买房子,娶媳妇。因此,一个吊诡的变化是,如今大学越来越容易考,村子里考上好大学的却越来越少。

至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也跟《归途列车》里所展示的丽琴还要带着外婆、弟弟去田里掰玉米棒子不同,现在的打工家庭早已把土地贷给了所谓的种植大户。土地被几十亩、上百亩地集中起来,农忙季节,那些因故不能出去的闲散劳动力就被招募来做工,按天按量讲费,成了一种新形式的打工。也有人趣说,现在的农村又回到了长工给地主干活的旧时代。但问题是,这些大农场主的收入受市场波动很大,并不稳定。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坚守在了农村,继续和土地打着交道,却又时常感叹说看不到希望。

从《归途列车》里所揭示的两代人的心灵隔阂开始思考,不难发现,中国的乡村正在以一种迥异于城市的方式迅速地裂变。城市里的变化都是热闹的,有毒食品、雾霾、高房价、入学难、拥堵,大家看在眼里,而广大乡村里以家庭为单位开始的裂变却是无声无息的。

中国人口基数最大的还是农民,他们赖以生存的乡村最终会向何处发展,将决定着国家未来几十年的社会结构。这是一个非常迫切而又沉重的问题。当很多所谓的体制内作家、小资作家,感叹都市的浮躁而满怀深情地回忆乡村生活的美好时,殊不知乡村从来都没有他们想象的那般诗意。乡村,有的只是苦难,以及在苦难中偶然迸发出来的欢乐。这欢乐,以往是建立在一个穷困却又温暖的家的基础之上的。但如今,可悲的是,当如陈昌华一样的打工者发现,在国家铺设了高铁线,实施了实名制购票,春节回家终于不像以前那么困难时,他们的家却也彻底地破裂了。

据网络上关于《归途列车》的后续报道:

“这些年她多次回家,但从来都是我们离开她才回来,包括今年春节。前几天她打电话给她外婆,说是要等春节后才回来。”陈素琴抹着眼泪告诉记者,“现在她不给我们打电话,招呼我们用的是‘你、我、他’。我们甚至不知道她在哪里,在干些什么。”

“她来广安找弟弟,直接去学校门口等,从不给我们打电话,吃火锅也不叫上我们。”母亲陈素琴说。

这些话里透露出的信息是,其实破裂的又何止是一个家庭!如丽琴一代的留守少女,当她们满怀着对父母的怨恨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踏上去往深圳的那一步时,她们怕是再也没有了回来的念头。无论她们最终是以何种方式留在城市,乡村都在日渐被掏空,徒留一副看似繁荣的躯壳,等待未来社会的巨变再次将它唤醒。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观影 震惊 春运 乡村 裂变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