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河南省人大代表、商水县委书记马卫东:用“互联网+”攻克农业转型难题

2016-02-01 作者:梁静 来源:网易河南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核心提示:在中国,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个体家庭、个体作坊为生产主体仍占主要地位,使得其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工业,农业历年的“怪圈”现象让种植者、养殖者苦不堪言。

每年中国的“农产品红线”都在警示我们:农业转型迫在眉睫。然而,农业发展所遇到的核心难题是什么?转型到底要转向哪儿?怎么转?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的智慧农业,就是最好的例子。

1月30日,网易对话正在郑州参加河南省“两会”的河南省人大代表、商水县委书记马卫东,让我们听他讲讲商水县是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攻克农业转型难题的。

河南省人大代表、商水县县委书记马卫东

有资源却受制于传统模式

六大问题曾让商水农业 “大而不强”

“要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转型,认清自身、认清趋势是关键。”商水县县委书记马卫东说。

据马书记介绍,商水县总人口123万人,耕地139万亩,是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其优势可概括为“历史久、文化厚、生态美、农业优、区位好、交通畅、人口多、潜力大”。其中,“肥沃的黑土地”、“水系水网发达”、“美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水质”等都是该县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在推行智慧农业建设之前,资源虽好,但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制约,导致商水的农业总体表现为‘大县非强县’、‘产量高但效益不好’的特点”,集体表现为六个问题:生产规模过小、过散,农业生产的决策问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农畜产品的销售困难,缺少发展资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在洞悉商水县农业发展难题症结的同时,马书记还注意到“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程度加深,‘互联网+’正以前所未见的力量重塑传统农业”,这也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互联网+”重塑传统农业

商水智慧农业的“3411”模式

商水县智慧农业建设从2014年6月启动以来,利用 “互联网+”的模式,掀开了一场将全面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农业有机紧密结合的序幕。

马书记将商水的智慧农业概括为“3411”模式,即“3个阶段”、“4大平台”、“1支基金”、“1个工程”。

3个阶段是智慧农业生产的必经阶段——土地整合开发阶段、现代化种植阶段、产业化经营。

4大平台。一是土地银行网,主营土地流转业务,它在农业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搜房网在房地产业的地位,“往外租土地”还是“承包土地”,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二是县级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指导农民产前的种植决策(种什么),产中的精细化管理(怎么种),产后的销售对接(怎么卖),以及过程中的风险预警;同时还搭建了“农业物联网”平台,实现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可视化,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农业物联网,帮助农户采购和销售,为农户客观分析市场风险与未来发展、帮助农户制定年度计划,让农民专精于耕种与养殖。四是大宗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集购网(www.16988.com),通过现货商城、撮合交易、招标采购等模式帮助帮助商水县大宗农产品解决标准化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同时帮助当地大宗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

1支基金,即商水县农业基金。中国农科院“中农科商水农业基金”的正式落地,不仅推动县域企业整合,更增强了商水县涉农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个工程就是巧媳妇工程。商水县政府“把适合在家里、村里做的手工业,从其他地方引到商水县”,把“农村当工厂,家里当车间”,这种“政府引导、企业领办、农民参与”的工程模式,除了能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还能实现“两不”(儿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两促”(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两和谐”(确保农民增收、确保形成支柱产业)。

商水智慧农业,虽仍在建设之中,但其开创了现代化农业新征程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2015年12月,“商水智慧农业”能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足以证明了这种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让我们共同期待商水人在智慧农业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全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让农民更富,乡村更美,农业更强! (网易河南 梁静)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河南 马卫东 “互联网+” 农业 转型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