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美丽乡村风土人情

山西原平:历史文化名乡中阳乡

2016-01-30 作者:华夏聚焦 来源:搜狐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丘陵小乡,竟然汇聚了新石器文化遗址3处,唐宋时期寺院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杨家祠堂1处和包括古建筑、民居、人文、民俗、文物等名目繁多、品位很高的历史文化遗存,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阳乡地处原平境内的滹沱河东岸,全乡25个村庄近一半占有河滩地,而其余的一半多散居于黄土高坡上,总面积约121平方公里,人口1.5万余众。就在这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地方,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原平大地上闪闪发光。

峙峪村南一华里的“七亩地”高地上,有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的峙峪遗址,经出土考察,该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又有大量采陶。据考古资料介绍,这一古人类遗址距今已有三万年左右,出土了中国目前最早的楔状石核、最早的箭头、最早的磨制品、最早的穿孔技术和最早的雕刻艺术。村东的赵家恼为东周古墓群,曾出土吴王光剑和青铜锅等重要文物。

练家岗村的惠济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平市现存最早的古代建筑。据崞县志及明嘉靖十三年碑记载,惠济寺创建于唐,重建于宋。寺院由文殊殿、南殿、东西配殿和钟楼组成。现存的文殊殿为宋代重建,殿内保留有唐柱两根,而前柱四根呈八字形稍向内倾,具有显著的唐代建筑风格。

辛章村东有东西长约5华里、南北宽约3华里的辛章遗址,保存完整、颇有价值,相传此处曾筑过古城。经考证认为是几个时期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当属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类型和商文化遗址。

南头村是个仅有500多口人的小村,世代居住着杨、张两姓人家。村中央的二层观音阁和过街戏台均为明清时建筑,保存完好,古色古香。村西的“杨氏宗祠”为明代建筑,三进院形制。早年做过生产队的粮仓、库房,后归还了杨氏宗亲会,祠内正殿、东西配殿、过殿以及戏台完好无损,祠院内古柏参天,庄严肃穆。据考,杨家初祖衮后二十世孙彬移居在此,因而成为晋北除代县鹿蹄涧之外最大的杨家祠堂。南头村西存有一座庞大的土丘,名为“六朗围”或“六朗坟”,其实是杨衮九世孙、江淮襄荆路宣抚使杨沂中的坟墓,陵丘之上的物品现仅存石羊一只。

史家岗村因农历二月二的“龙灯会”在晋北一带享有盛名。这个村依丘陵地势而建,土围墙、石板路和老房老院,折射着悠悠史河的蕴涵。村里的玉皇庙有棵老柏树,腰径2米、高达15米、围长4.8米、树冠30米,四人牵手方可合抱,枝干遒劲、树皮泛白,纹路甚粗呈瀑布状。据碑文记载是周朝时所栽,距今已有2000多岁的高龄,实为三晋之宝。康熙六十年碑记“有高平县叶姓者贿县令熊公不惜千金,欲取此树,里人打尺钉数百,为树穿甲环抱,啼泣击钟焚牒,而熊夫人遂病,自言身为大柏树所压,县公惧事遂止”。这个村的“龙灯会”历史悠久,相传在很久以前,两条一黄一青的巨龙腾云驾雾由东而至,在史家岗村东停留片刻,那里即冒出了一汪暖泉,解了苦旱无雨之灾。老百姓感念龙恩,燃烛焚香、修庙建寺,祈祷风调雨顺的日子能够常在。自那时起,史家岗就有了“龙灯会”,男子汉不分大小均以舞龙为荣。这里舞龙灯自有一套掌法,要盘古树、绕牌楼、行九曲黄河阵,还要放烟火、鸣礼炮、唱大戏、演歌舞,一连四天热闹非凡。据说,原先舞的是一黄一青两条龙,有一年青龙在奶奶庙里存放着神奇地不见了,而当地百姓认为是青龙奉差遣自己飞走了,以后便独舞黄龙。正因为有这些民间传说,史家岗“龙灯会”才经久不衰、盛誉常存。

大阳村是个颇富传奇色彩的地方,历来就有“能出一斗芝麻的官”之传说。该村在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县,名楼烦,今大阳村“暗门”即原先的古楼烦城门,至今城堡遗迹犹存。大阳村张氏一族耕读传家、文墨治家,其后代屡获功名,在文功武卫方面颇有建树。据该村《世广之家•家史传记》中介绍,有资可证博取功名者共计332人,其中科甲出身的进士7名,举人22名,副榜3名,拔贡4名。此外,其他功名者共计296名。

乾隆辛未正考官、内阁大学士刘统勋,曾在殿试二甲进士张济世的试卷上批阅:“亮者莫如日月之光,坚者莫如张家之志”。乾隆七年(1742),壬戌大会试时,大阳张氏一族赴京赶考者达21人,其中进士3人,举人13人,拔贡和副榜5人。会试揭晓,福建莆田林家为第一,山西崞县大阳张家为第二,“南林北张”遂天下扬名。正因如此,大阳张氏一族出仕为官者多达百余人,其中在朝居官者5人,任知州、知府7人,学正、教授8人,知县20人,教谕60多人,其任职之地遍及大江南北。这些人中有治襄功高被康熙称为“第一忠臣”的张允忠,有治漳有方“民呼青天”的张,有名闻晋北的大书法家张震,有勇揭皇榜大摆儿骡阵钦赐二品军功的张曾等,而且留有著述数十卷。自清乾隆之后,大阳村中科举旗杆林立、功名匾额遍布,明清时期的三、四进大院遗址至今历历在目。而村前官道上树立的19通功名碑,一派庄重威严的景象,曾经显赫于世,可惜于文革期间毁于一旦。

上神头村是凭牛山脚下的一个小村,村东山前原建牛王寺(也称水草大王庙),颇有名气,敕封广禅侯,文革时拆毁寺庙、损坏塑像,令人扼腕叹息。现如今寺前仍遗留有两个八面石幢,因年代久远,颇有价值。白色石质的高有96cm,每面宽23cm,为明洪武十五年三月立石;青色石质的高有53cm,每面宽25cm,为元统三年二月立石。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雨雪,两石幢依然完好无损、字迹清晰。明洪武十五年的石幢上刻有“广禅侯记”一篇,记载着宋真宗(赵恒)祥符七年秋八月驾谒亳州大清宫的一件轶事,虽充满神异色彩,但记述详细,且与“崞阳滹水之东新张之境凭牛神之地”联系紧密,文中所述“四周山邑向有清泉之处”,也与实际相符,至今“牛王寺”前仍有山泉清水不断涌流,哗哗作响。

中阳乡最负盛名的地方当属五峰山。五峰山因山有五峰而得名,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余脉,人称“小五台”。唐朝诗人雍陶所作《再经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绝句中的“地角”指的就是五峰山,这里“地角枕流”的景观为崞县八景之一。五峰山中峰之上的寿宁寺是五台山寿宁寺的下院。该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之后历代均有修葺。原有上佛殿、下佛殿、娘娘殿、罗汉殿、地藏殿等,各殿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致数百米。寺内存有唐、宋、明时代的铜、铁铸佛像以及木刻罗汉等像五十余尊,因其雕铸精美,堪称为艺术珍品。而弥足珍贵的是寺内还珍藏有康熙皇帝亲笔御书的“五峰化宇”四个大字,圣母线娘娘义救康熙的传说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可惜的是,经过数百载风雨的寿宁寺,在文革前期毁于一旦,寺院殿宇几乎悉数被拆,一些文物珍品也遭强盗劫掠。文革之后,寺院僧人广积善缘,克勤克俭,先后修复和新建了大雄殿、大悲殿、地藏殿、七佛殿、千佛殿、天王殿、文殊殿、观音殿、圣母殿、钟鼓楼、木牌楼、大影壁、山门、一百单八蹬等,使寿宁寺又成了蔚为大观的佛教建筑群落。

……据了解,中阳乡党委、政府已于去年开始整理有关资料和图片,向上级申报五峰山森林公园的建设项目,由于五峰山森林公园的规划涵盖了上述诸多历史文化景点,资料详实,内容丰富,从而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有关专家的兴趣。众所周知,去年11月27日,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正式公布,共评出了10个历史文化名镇、12个历史文化名村。笔者以为,如果在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中能添加“历史文化名乡”,原平市中阳乡极有可能会榜上有名。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山西 原平 历史 文化 中阳乡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