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如何避免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的“亏本生意”

2016-01-28来源:农管家官微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导读

现阶段农村土改,意在让农民提升生活生产条件,同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在此过程中,还要兼顾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若措施不当,可能引发广泛的社会矛盾。小编带你来看,中国人民大学陶然教授是怎么说的。

农民确权的收益与成本

理论上,,农村土地确权赋予了农民更完整的土地权利,除了可以通过农地抵押贷款支持农业生产,甚至还可以通过流转为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有助于外出农民工在城市立足。但是,仔细阅读确权文件,可以发现该政策收益有限,成本极高。

第一,农地确权所确的是“经营承包权”,不能买卖,仅允许转租和抵押,收益极为有限。

第二,推进土地确权要花钱,即便文件中提到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大部分成本也要地方财政自掏腰包。

此外,在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一般而言有利于那些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规模经营并提高其农业收入,但目前政策倾向于一视同仁为外出打工者确权,留驻人群不得不支付更多租金成本才能扩大经营规模,这样其农业收入也有限。

综上所述,不能买卖的土地确权成本高昂而收益非常有限。按照现有政策进行农地确权的结果,基本上只增加了相关部门的负担,还可能引发诸多矛盾,地方政府不愿做“亏本生意”,也在意料之中。

“亏本生意”如何扭亏为盈

在中国人民大学陶然教授看来,先整理土地以“做大蛋糕”,同时给潜在受损者相应补偿,再实行土地确权,或许是可行的改革思路。

中国家庭农场规模偏小,土地分配时因兼顾土地肥力与地块位置差异不得不好坏搭配、远近搭配,导致农地细碎化严重且互相插花,不仅田埂和一些未利用地闲置,而且也不利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整体非农业转用和经营性开发;过快确权发证反而可能导致土地无法实现最有效的整体利用。

因此,先整理土地,再确权,或许是更加合理的改革思路。而推进改革,乃至“扭亏为盈”还要解决以下问题,其一,要能覆盖土地整理和确权的直接成本,其二,尽可能减缓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其三,不违背保护耕地的原则,同时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两种改革模式

各地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有两种改革模式。

一种是目前国土部大力推行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高速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该政策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考虑通过对以宅基地为主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来新增耕地,全国各地正在大规模推进以“新农村建设”、“新民居建设”、“城乡统筹”为名而推动的撤村并居和农民集中居住。

另外一种思路是农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的“浙江模式”。通过对农地综合整治、归并零散地块等措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既有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同时,允许土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的 72%可以折抵为建设用地指标。

首先,该模式整理成本较低,避免社会资源浪费;其次,可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地质量;最后,农地整理不影响农民生活生产,反而有助于增加耕地数量和质量,有助于缓解农民之间就土地分配确权所可能产生的矛盾。


具体而言,若想扭亏为盈,还是要培养前面所说的多元化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并推动跨区交易,而因此所产生的指标收入,除可部分用于农地整理、农地确权、农民集中居住外,还可部分用于村集体按照一定标准去购买那些到外迁人口留在农村的土地,再无偿分给那些留在农村的人口。

上述措施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农地整理与宅基地复垦之间取得平衡,有效化解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协调发展、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并举、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建设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目标。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农村 土地确权 亏本 生意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